阿娜(達斡爾族)
過了室韋鎮(zhèn)向北的荒林中有一條公路,順著路走到頭,有一個地圖上沒有標(biāo)識的自然村,叫臨江村。全村不到百戶人家,其中,八成是俄羅斯華籍后裔。
叫了臨江的名,卻沒有江,只有山與河。山是大興安嶺深山,河是額爾古納河。
村東的山,是頭挨著腳、身挨著身的大興安嶺山脈。村西有河,是見證無數(shù)聚散離合的額爾古納河。
冰封的額爾古納河,河上三尺是冰蓋,三尺之下有嘩啦啦的流水。河西邊的人講俄羅斯故事,河?xùn)|邊的人說中國話。
河?xùn)|邊的北方人民冬季鑿冰捕魚,獲取優(yōu)質(zhì)蛋白質(zhì)。用一管槍頭敲鑿三尺多厚的冰蓋,鑿出下網(wǎng)、走網(wǎng)、起網(wǎng)的冰眼。這是個體力活,沒點巧勁兒,幾槍鑿下去,肩膀酸疼得讓人想要放棄。幾處冰眼鑿?fù)炅耍嗽诹阆?0°的室外卻似剛出鍋的饅頭,全身冒熱氣。冰眼鑿出來要及時清理碎冰屑,立刻下網(wǎng)、走網(wǎng),不然很快就會凍結(jié)。整個過程沒有標(biāo)準(zhǔn)參考,靠的都是年歲積累下的經(jīng)驗。
人要滿足飽腹之欲,光動嘴皮子不好使,定把想法付諸行動,付出實打?qū)嵉暮顾湍X力才成事。如果遇到動手能力極強的北方人,請原諒吧,那不是本性好動,純屬自然環(huán)境逼得,不然不好活。
額爾古納河的魚都是冷水魚,極好吃。有肉質(zhì)綿軟細膩、刺細如線的華子魚;有穿著一身超性感豹紋,伶牙俐齒的狗魚;有可與北方神柳媲美的川丁子。什么是北方神柳?就是北方獨有的野生魚——柳根,也是冷水魚。柳根沒有人工養(yǎng)殖的,具體為什么沒有,我沒研究過,聽老人講,人工養(yǎng)魚池沒法模擬柳根生長的環(huán)境。我猜主要原因是,很多人嫌棄柳根小,吃著不過癮,掙錢空間不大。好比吃慣了帝王蟹的人,對小龍蝦是提不起興趣的。
額爾古納河還有很多野生鯽魚、鯉魚、鯰魚等等。還有重量級的大咖:哲羅魚,大鰉魚之類的。只是現(xiàn)在,大咖越來越少了。許是河兩岸,人類的痕跡越來越多的緣故吧。大咖嘛,都喜歡清凈,不愿意被打擾,就組團遷徙了吧。
醬燜華子魚極好吃,鮮香的滋味可以說,沾了舌頭,這輩子是忘不掉的。在臨江村,我和一個男人合作了人生的第一盤菜,就是醬燜華子魚。我切了蔥花和香菜,余下的是那個男人完成的。什么時候下鍋,下什么料,下多少,燜多久,什么時候起鍋,講究可多呢,蠻復(fù)雜的。男人做菜的模樣,是真的特可愛的。
有時候會想,華子魚真的那么好吃嗎?是不是味覺會因為情感因素誤傳信息呢?不然為什么,至今再也沒吃出那個鮮香的滋味呢?
臨江村的故事由額爾古納河自北向南流送著。
河是中俄界河,河上沒有標(biāo)注,也沒有設(shè)置明確的國界線。在日夜?jié)L動的河流上畫線分界,自然是極難辦到的。至于界限在哪,全憑直覺和自律,大概估摸一下,感覺可能越界的時候,立即止住,撤回來。
隱形的國界線就像與人交往的界限,它看不見,平時形同虛設(shè),可一旦越界,定是雙方都特難受的。當(dāng)然,也有例外,前提是互相看著順眼的時候,像周瑜打黃蓋。
額爾古納河“河心為界”是兩岸常住居民的常識,大多數(shù)都能把握尺度,不越界。偶爾有一時恍惚的,錯把彼岸當(dāng)此岸過去了,被巡邊員逮到。好在是常住居民,有身份證有家庭住址證明是邊民,解釋個把月能安全回家。早年,有一位臨江村的村民鑿冰捕魚時大意了,跟在自家院里溜達似的,走著走著就過了河中心的國界線,恰好遇上俄羅斯巡邊員,被逮走了,吃了六個月俄羅斯土豆才給放回來。
初次到臨江村,正是額爾古納河冰凍期,我在河邊走了很久,始終不敢貿(mào)然走上河面。
對于我這樣初次到額爾古納河的人,對國界線是“不知”的。我若不“知止”,走在河的冰面上,很難掌握界的尺度,就很容易越界。守界的巡邊員分分鐘就會把我逮住,送我去極寒之地吃幾個月土豆都算是輕的,搞不好小命不保。那麻煩可大了去,是相當(dāng)危險的。若我及時做到“知止”,就不會有任何麻煩和危險。
初次到臨江村時,我已近中年,對未知的事物保持謹(jǐn)慎,已經(jīng)懂得及時知止。對任何事物變得越發(fā)挑剔,比如閱讀,只挑經(jīng)典的讀。尤其喜愛《莊子》。十歲讀不懂,二十歲讀皮毛,三十歲似乎懂了點,到了眼下,是真懂了。
《莊子·達生》里有一句:“達生之情者,不務(wù)生之所無以為。達命之情者,不務(wù)命之所無奈何?!边@句話的意思是,洞悉生命真諦的人,不追求生命所不必要的東西,洞悉命運真諦的人,不追求命運無所改變的事情。
莊子以個體的生命價值為標(biāo)準(zhǔn),闡明了“節(jié)欲”“崇儉”的樸素的生態(tài)主義消費觀。
離開臨江村的前一夜,我投宿的那家女主人誠摯地挽留我多住幾天。我說,我也舍不得走呢,莊子要是來到臨江村也會舍不得走的。女主人很是熱切地說,那就叫他來唄……
看著一無是處的苔蘚,在臨江村大顯奇能。人們把苔蘚塞進木刻楞墻體原木的縫隙里,到了潮濕的天氣,苔蘚急速繁殖,把所有的縫隙填得極嚴(yán)實,一切對木刻楞圖謀不軌的風(fēng)雨、蚊蠅全被阻擋在外。苔蘚年復(fù)一年在縫隙里繁殖,木刻楞變得越來越堅固,一柔一剛構(gòu)建人類的家園。
我特意問過村民,沒有江為什么叫“臨江”不是“臨河”呢?得到的回答是,江和河都是流水,叫啥不是叫呢,就隨意叫,有那個意思就得了。
想想也是,在臨江村僅有的幾條街上隨意走走,眼睛看到的,鼻子呼吸的,嘴里吃的,全數(shù)自然。大自然本是隨性的,生活在其中的人叫個村名,是自然而然的,就連人們住的木刻楞,隨便一住,就是一百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