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娓
因為古詩詞的言語表達和白話文差異比較大,給學生理解和感悟古詩意境帶來了不小的難度。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引導學生聚焦古詩詞中的重點詞語,深入解構古詩意境,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借助情境,轉化理解詩意
1.形象理解詞語
白居易的《池上》語言相對平實,但是學生對“蹤跡”與“浮萍”還是難以理解。一些教師在教學時要么直接講授詞意,要么從字理角度分解學習生字。筆者從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認知特點出發(fā),首先呈現(xiàn)和詞語緊密聯(lián)系的圖片,引導學生大膽想象,嘗試用自己的語言表達什么是“浮萍”與“蹤跡”;有了形象直觀的感知,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分析生字的構造,聚焦“浮”和“萍”的偏旁部首,來證實原先的猜想,深入理解詞語的意思。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回憶課文《雪地里的小畫家》,啟發(fā)學生在觀看微課的基礎上,談一談雪地中有什么,我們還在哪些地方看見了“蹤跡”,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經(jīng)驗來鞏固詞語的理解。教師圍繞學生的認知特點,從形象、字理和經(jīng)驗幾個維度,把抽象的詞語轉化為直觀的形象,激發(fā)學生調動生活積累,深入理解了古詩中關鍵詞語的意思。
2.補充理解詞語
由于古詩詞描寫的意境和學生生活距離較遠,教師可以巧借微課,激活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縮小學生和古詩詞的心理距離。比如,北朝民歌《敕勒歌》中,“蒼蒼”“茫茫”以及“見”等詞雖然看起來不難理解,但是其營造的畫面和意境是十分豐富的。筆者通過微課助學策略,搜集相關的圖片、音樂和視頻,制作了圖文并茂的微課,為學生呈現(xiàn)了一碧千里的草原美景,強烈刺激了學生的感覺器官,幫助學生深入理解了“茫?!钡汝P鍵詞語的深刻內涵以及豐富的古詩意境。此外,筆者還巧妙借助動畫技術,為學生呈現(xiàn)了“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動態(tài)情境,充分展現(xiàn)了“見”字的動態(tài)之美,讓學生生動具體地感悟了古詩中關鍵詞語的獨特魅力。
二、通過想象,體驗感受詩意
1.聯(lián)系生活理解詞語
兒童是語文課堂學習的主體,在小學古詩教學中,教師要緊扣關鍵詞,聯(lián)系學生生活,啟發(fā)和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古詩。
比如,在《池上》這首詩中,“偷采白蓮回”中的“偷”字描寫十分傳神,假如通過查閱工具書來理解詞語,很難深入體會到古詩的內在意蘊。教師可以聯(lián)系兒童生活經(jīng)驗,啟發(fā)他們思考:“你在生活中有沒有瞞著爸爸媽媽,偷偷地干過什么事情?”學生聯(lián)想自己的生活體驗,體會到“偷”字背后天真活潑的童趣,和古詩中的兒童展開了真誠對話,真正走進了古詩的獨特意境。
在上述教學中,筆者圍繞學生理解的障礙,通過聯(lián)系生活進行巧妙引導,和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進行有效對接,引導學生在深入理解詞語的基礎上,走進詩歌的內在意境。
2.換位思考理解詞語
相比較白居易的《池上》一詩,楊萬里的《小池》的內在意蘊更為深厚。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把它編排在低年級,學生理解該詩有一定的認知難度。為了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立”“才露”等詞語的內在意蘊,教師引導學生換位思考,從小蜻蜓和荷葉中任選一個角色,展開想象進行對話,整體感知詩歌的內在意境,激活學生的情感體驗,消除理解詩歌的最大障礙,引導學生潛心體悟小蜻蜓與荷葉融為一體的動人情境。
在上述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換位思考、感情朗讀,走進詩歌意境展開對話,激發(fā)了學生的個性化閱讀體驗,深化了學生的情感體驗,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古詩的意境。
三、聯(lián)系資料,拓展鞏固詩意
1.相機拓展故事
每個兒童都喜歡聆聽精彩的故事。教師可以根據(jù)兒童的天性,相機拓展故事,為學生理解古詩助力,引導學生在故事的啟迪下,深入理解古詩的意蘊。
比如,在古詩《石灰吟》教學中,教師根據(jù)詠物詩的寫作特點,把感悟借物喻人的寫法作為這首詩的教學重難點。但是怎樣才能把詩中寫的石灰和作者于謙建立聯(lián)系呢?筆者結合詩句內容,向學生拓展介紹了幾個于謙的故事。例如,拓展介紹于謙幼年刻苦攻讀的故事,幫助學生理解“千錘萬擊”;拓展介紹他做官兩袖清風的故事,幫助學生理解“烈火焚燒”;拓展介紹他在戰(zhàn)斗中英勇頑強的故事,幫助學生理解“粉骨碎身”;拓展介紹他慷慨就義的故事,幫助學生理解“要留清白”。通過故事的鋪墊,學生悟到了這首詩表面上是在寫石灰,其實是在寫自己。全詩以石灰的生產過程為線索,象征了于謙堅貞不屈的一生。
在上述教學中,教師把故事拓展和理解詩歌巧妙融合在一起,學生不僅理解了詩意,還發(fā)現(xiàn)了詠物詩的寫作特點。
2.聯(lián)系創(chuàng)作背景
古詩是詩人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語言藝術創(chuàng)作,通過藝術化的語言含蓄地表達了自己的情感和感受。所以,教師可以在引導學生理解詩意的基礎上,聯(lián)系詩人創(chuàng)作古詩的時代背景,帶領學生走進詩歌的意境和詩人的內心。
例如,劉禹錫的《望洞庭》一詩是寫景類詩歌的典范,的確,作者巧用兩個精妙的比喻,借助簡約形象的詞語,營造了一個引人入勝的動人意境。很多教師在教學這首古詩時,把教學的重點放在賞析景物上,這樣處理其實并沒有真正理解這首詩的深刻內涵。筆者在教學這首詩時,緊扣詩眼“和”,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整合詩歌教學,相機拓展介紹詩人的創(chuàng)作背景資料,引導學生感悟詩人的心境。劉禹錫雖然暫時被貶,但他沒有失意消沉,而是寄情山水,表明了自己平和閑適的心境。
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真正通透地理解了古詩的意境和作者的心境,圍繞詩眼,整體感知,教學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