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小珊
(中央民族大學,北京 100000)
在人類燦爛的文明中,不同民族的人都會以植物來表達情感,這不僅給植物以深厚的文化底蘊,而且使它凝結成具有不同民族特點的獨特的植物語含義。隨著使用英語的國家和中國之間的經濟和文化交流越來越緊密,不可避免地要使用植物詞語,尤其是在英語和漢語文學作品中。如果我們對植物詞的文化詞匯含義缺乏理解,將無法完全理解目標語言的所含信息,可能在跨文化交際中產生障礙。
90 年代,文化詞匯意義成為研究熱點,并一直持續(xù)到今天。王德春提出了民族文化的內涵,并編譯了《漢語國俗詞典》。正如他所提到的,民族文化內涵是民族文化語義特征在語言中的表現,反映了民族的歷史、風俗、習慣,帶有濃厚的民族文化色彩[1]。它是一個語言單位在其概念意義基礎上附加的文化內涵。因此,如果沒有民族和文化背景,就幾乎不可能理解語言單位的含義。潘文國教授認為,對比英語和漢語應該有三個層次,第三個層次是語言心理學的對比,并試圖挖掘語言背后隱藏著的民族心理、文化背景的表達和哲學思想[2]。在《英漢詞語文化語義對比研究》中,楊元剛開始考慮兩個基本的問題——語言和文化,提出了語言-文化互動認識論和英漢詞語文化語義照應模式,豐富了理論體系[3]。
目前,對植物背后所蘊含的文化語義研究也有一些,例如,廖光蓉通過逐個查找并統(tǒng)計,從501 個詞語中獲得了各類植物中文化詞的數量[4]。楊元剛引用大量材料作為證據,比較了英漢動物詞、顏色詞和植物詞的意義。然而,目前對這一領域的研究分類不夠精確,并且就中英文學作品中的植物詞語缺乏深入的研究。本文就植物詞在中英文詩歌中的文化語義做進一步研究,試圖對此進行分類,并對文化語義形成的原因進行更深入的分析。
人們生活在一起,共同面對地球上相同的自然挑戰(zhàn)。因此,對于一些詞語,不同國家的人或多或少會有一些共同的感受,這使得部分植物詞語在文化語義上存在重疊。例如桂花、橡樹、荊棘等詞語。
桂花在中文和英文中的文化詞匯含義大致相同,被視為“勝利”“榮譽”或“成就”。李清照贊賞桂花“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由于桂花非常受歡迎,它已成為榮譽的象征——“桂冠”和“折桂”,而且“蟾宮折桂”表意是攀折月宮的桂花,科舉時代比喻應考得中。英語中也將桂花視為榮譽的象征。在To an Athlete Dying Young(《獻給一位英年早逝的運動員》)中,豪斯曼(Houseman)用桂花來形容那位贏得榮譽的年輕運動員[5]。并且在英國,人們常把卓越的詩人稱為“桂冠詩人”(poet laureate)。
中英文里橡樹都包含“堅毅,毅力”的內涵。在《致橡樹》里,舒婷使用端莊高貴的橡木來形容一個堅強、堅定的人。另外,英語“in a heart of oak”的意思是“勇敢堅決,值得信賴的人”,而“as strong as an oak”意思是“像橡樹一樣堅韌”[6]。
中英文里的“荊棘”都有“障礙和困難”的意思。在中國,成語“披荊斬棘”用來比喻清理困難和障礙,并贊揚人類精神克服困難的力量。正如賈島的《北齊二首(一)》兩首詩所寫的那樣,“一笑相傾國便亡,何勞荊棘始堪傷?!庇⒄Z習語中的“a bed of thorns”意味著非常痛苦或尷尬的情況。
不同的文化中同一個詞語可能有不同的意義,例如經常在中英文學作品中出現的水仙、杜鵑、柳樹等植物。
在中國,水仙花、蘭花、菊花和菖蒲統(tǒng)稱為“花草四雅”。黃水仙在中國的種植有1000 多年的歷史。自宋元以來,關于水仙花的詩逐漸增多。其中,黃庭堅的詩是最具代表性的。他用洛神的形象形容水仙,花朵是仙女輕步行走的隱喻。從那時起,水仙花就被稱為“凌波仙子”[7]。例如,在《金人捧露盤》中,水仙花中被擬化為仙女,“有誰見、羅襪塵生。凌波步弱,背人羞整六銖輕。娉婷嫋嫋,暈嬌黃、玉色輕明。”
在英國文化中,水仙是歡樂的象征。詩人經常用水仙花來形容春天和歡樂。在The Winter's Tale(《冬天的故事》),莎士比亞用“水仙花”來表達自己的喜樂;威廉·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在他的The Daffodils(《水仙花》)中,將水仙花比作“shining stars and sparkling waves”(“閃亮的星星和粼粼的波浪”)以表達他的喜悅。
在傳聞中,蜀國國王杜瑜死后變成了杜鵑。杜鵑花由此衍生出他的名字。據傳說,杜鵑因流血而哭泣,血液變成杜鵑花,因此杜鵑花含有“血,悲傷”的意義。正如楊勛齋所寫的《杜鵑花》所言:“鮮紅滴滴映霞明,盡是冤禽血染成?!贝送?,它還包含“鄉(xiāng)愁”,就像李白的《宣城見杜鵑花》。詩中,詩人回想起巴蜀,在杜鵑的哭泣和杜鵑花的盛開中引起了鄉(xiāng)愁。在英語中,正如愛默生(Emerson)的詩一樣,杜鵑花是“美麗”的。除此之外,杜鵑還可以代表春天。威廉·華茲華斯將杜鵑花比作“春天的寵兒”。
在中文,“楊”和“柳”通常被視為同一植物。柳樹在中文中具有豐富的文化詞匯含義。首先,柳樹是春天來臨的象征,因此,有許多優(yōu)美的詩歌。例如,賀知章的《詠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庇捎凇傲焙汀傲簟笔侵C音的,因此,在古代送別朋友時,人們經常折柳以表達對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漢唐以后,作為送別的象征,小說家和詩人都喜歡用“柳”。例如,王偉撰寫的《送元二使安西》告別特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贝送?,柳樹還可以用來形容女性的美麗外表和柔軟的女性形象。例如,白居易的《長恨歌》稱“柳眉”是女性修長而美麗的眉毛,同時,“柳腰”是指女性的小腰,而“蒲柳之姿”則指外表一般。另外,“柳”在漢語中也有“輕浮”之意。例如,短語“水性楊花”用于比喻婦女在感情上不專一。
在英語詩歌中,“柳”更多與悲傷聯系在一起。例如,威廉·巴特勒·葉芝(William Butler Yeats)撰寫的Down by the Sally Garden(《在莎莉花園下》)。在這首詩中,詩人用搖曳的柳樹,襯托出年輕人對愛人的懷念和遺憾。柳樹還包含“記憶”和“哀悼”。但丁·羅塞蒂(Dante G. Rossetti)創(chuàng)作了Willow Wood(《柳木》),這是一首哀悼愛情之死的詩歌。在詩中,我們沒有看到“哀悼”或其他類似的詞,但是“哀悼”的含義隱含在“柳”一詞中,“柳”在此代表“悲傷”“死亡”和“哀悼”。
一些植物詞語會在漢語或者英語中出現文化語義缺失的情況。有的植物詞在漢語中形成了一些英語中沒有的文化語義,而有的則是在英語中形成了一些漢語中沒有的文化語義。
漢語中具有獨特文化語義的詞語非常豐富,本文僅選取中國古詩文中常提到,具有“花中四君子”之稱的梅、蘭、竹、菊。
3.1.1 梅(plum blossom)
梅花一直深受中國人的喜愛,有無數吟誦梅花的詩歌。首先,梅花是優(yōu)雅和忠實果敢的象征,因為梅花在寒冷多風的冬天開花,不畏嚴寒,就像“問君何獨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實,搖蕩春風媚春日?!逼浯危坊◣в小霸绱骸钡暮x,因為當其他花草仍處于休眠狀態(tài)時,梅花早已于寒風中微笑。正如《水龍吟·詠月》所言,“香散梅梢,凍消池面,一番春信。”
3.1.2 蘭(orchid)
蘭花是中國十大傳統(tǒng)花卉之一。自古以來,人們就把蘭花視為高貴、優(yōu)雅、愛國和恒心的象征。蘭花生長在山谷中,幽幽靜靜,因此象征著高雅淡泊的個性。蘭花外形高雅,外形美觀,色澤清雅,香氣撲鼻。詩人在《八聲甘州八拍》中將年輕的英雄形容為一朵蘭花,因為“想烏衣年少,芝蘭秀發(fā),戈戟云橫?!碧m花在這首詩中帶有“優(yōu)雅”和“高尚”的寓意。也可以在許多由文人撰寫的作品中找到其他文化詞匯意義。正如陳子昂的《感遇》,詩人將自己比作芬芳的蘭花,蘭花在春末生長在空曠的樹林中,并在年底消失。同時,蘭花也暗示著女人天真、高貴純潔,“蕙質蘭心”就有這樣的意思。
3.1.3 竹(bamboo)
中國人喜歡種竹子,欣賞竹子的品性。竹文化是中國發(fā)展起來的,因此在中國,竹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并具有特殊的文化詞匯含義。得益于竹子中空的主莖和引人注目的綠色葉子,人們賦予竹子誠信、誠實、謙虛的含義,這使得竹子廣受人們歡迎。許多詩人都用竹子來贊美人類的堅毅的品格和大度的胸懷,就像這首《竹石》一樣:“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p>
另外,人們經常贊美“竹子”的風度,沒有俗氣,不怕嚴寒。就像《于潛僧綠筠軒》中所寫的那樣:“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醫(yī)?!贝送猓褡舆€隱含了“相思”和“執(zhí)著的愛”意思,如詩人在《瀟湘神》所書:“斑竹枝,斑竹枝。淚痕點點寄相思。楚客欲聽瑤瑟怨,瀟湘深夜月明時?!?/p>
3.1.4 菊 (chrysanthemum)
在中國傳統(tǒng)花卉文化中,菊花文化歷史悠久。在中國文化中,菊花象征著“驕傲不屈的性格”和“堅強的意志”。例如,黃庭堅的《鷓鴣天》“黃花白發(fā)相牽挽,付與時人冷眼看?!贝送猓栈ㄒ彩蔷拥南笳?,這位君子對名利和財產漠不關心也并不討好。正如黃巢的《殘菊》所書“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本栈ㄟ€象征高雅的品味和隱士生活。據史書記載,陶淵明晚年退休,為中國文人開辟了一種生活方式,受到后代的贊賞。在第五首《飲酒》中,他這樣描述了自己遠離世俗生活的生活:“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睆哪且院螅藗兙鸵恢庇谩熬栈ā眮肀磉_自己的隱居愿望,就像周敦頤在《愛蓮說》中寫道:“菊,花之隱逸者也?!?/p>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菊花也被用來表達人們的鄉(xiāng)愁。例如,杜甫的《秋興八首》寫道:“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菊花在男女之間也有“告別”或“相思”的表達,就像李清照在《醉花陰》所說“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p>
不同語言詞匯所體現的民族文化語義特點不盡相同。英語中亦存在獨具其文化特色的植物詞語,例如迷迭香、雛菊、紫羅蘭等。
3.2.1 迷迭香(Rosemary)
迷迭香是多年生木本植物,有芳香,常綠,針狀葉子和白色、粉紅色、紫色或藍色的花朵。在中世紀,迷迭香與婚禮有關。新娘戴迷迭香頭飾,新郎和婚禮的客人都會佩戴一小撮迷迭香。從這種與婚禮的結合,迷迭香演變成了愛情魔咒。新婚夫婦將在結婚當天種一枝迷迭香。如果分分支擴大,那對家庭來說是一個好兆頭。格里夫斯太太(Mrs. Grieves)在《現代草藥》(A Modern Herbal)中說:“迷迭香分支鍍金,并用各種顏色的絲質羅紋綁起來,也獻給了婚禮賓客,以示愛和忠誠?!睋f如果一個年輕人用迷迭香小枝敲擊另一個,并且如果小枝上開著一朵花,這對夫妻會墜入愛河。此外,迷迭香不僅用于婚禮,還用于葬禮。人們將迷迭香放在死者的墳墓上,以表達對死者的記憶。因此,迷迭香包含文化詞匯意義上的“懷舊”“缺失”和“死亡”的含義。
在《牛津英語詞典》一書中,對迷迭香有這樣的解釋:The carrying of ivy, or laurel, or rosemary, or some of those Ever-Greens (at funerals), is an emblem of the Soul’s Immortality,意思是“攜帶常春藤、桂花樹、迷迭香或其中一些常綠植物(在葬禮上),都是靈魂不朽的象征”。
英國詩人阿爾弗雷德·愛德華·豪曼 (Alfred Edward Houseman)以其悲傷的詩歌而聞名。在他的詩Bring in This Timeless Grave to Throw,“柏樹”“迷迭香”和“柳樹”被用來象征死亡。迷迭香還象征著紀念,就像一首古老的詩歌所說的那樣:“Rosemary is for remembrance/ Between us day and night, Wishing that I may always have/ You present in my sight.” (“迷迭香記錄著我們的日日夜夜,愿你能永遠相伴左右?!保8]。
3.2.2 雛菊( Daisy )
雛菊的拉丁名是Bellis perennis,意為“永恒的青春之美”。雛菊象征春天。雛菊在早春盛開,所以英國人認為雛菊是春天的使者。莎士比亞的喜劇《愛的徒勞》(Love's Labor's Lost,1990),有一首詩《春天》(Spring),其中作者用“雛菊”“紫羅蘭”“淑女小禮服”“杜鵑花蕾”來形容春天。在西方,雛菊通常也用于葬禮。因此,雛菊在英語中具有死亡的文化詞匯含義。俚語“under the daisies”“to turn up one's toes up to the daisies”“push up the daisies”是“死亡”或“埋在地下”的隱喻。
3.2.3 紫羅蘭( Violet )
紫羅蘭是忠誠和不變的愛情的象征,因為紫羅蘭是傳說中的愛情花,紫羅蘭的葉子是心形的。因此,它的花語是“純潔而永恒的愛”。例如,在珀西·比謝·雪萊(Percy Bysshe Shelley)撰寫的《褪色的紫羅蘭》 (On A faded Violet, 2001)中,著名的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將妻子比作枯萎的紫羅蘭,同時通過紫羅蘭表達了對她的真誠愛意。
中英文里,植物詞文化語義出現差異的原因是復雜多樣的,本文將從自然環(huán)境、思維方式、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四個方面進行分析,具體分析如下:
由于自然環(huán)境和氣候條件的不同,不同地區(qū)的植物在數量和類型上也有很大差異。對花草樹木的理解和感受是不一樣的,因此它們的文化詞匯含義是民族、社會和區(qū)域性的。也就是說,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將通過其獨特的植物詞語來代表自己的民族文化內涵。
中英兩國自然環(huán)境不同,這種植物在這個國家可能很常見,那么這種植物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將包含非常豐富的文化內涵;而在另一個國家中,人們很少或從來沒有這種植物,沒有接觸這種稀有植物的機會,它自然不會產生任何文化詞匯意義。例如,在中國南部,由于氣候潮濕,非常適合竹子生長。此外,得益于竹子的外觀,它廣受歡迎。由于竹子具有很強的生命力,經常在春雨下開始迅速長出新芽,因此中國人經常用“雨后春筍”來形容很多新事物。但是,英國沒有竹子,甚至從外語中借用了“bamboo”一詞,因此,英語缺乏竹子的文化詞匯含義。相反,由于英國一年四季都屬于溫帶海洋性氣候,氣候溫和多雨,有益于蘑菇的生長。因此,常見的蘑菇更能引起英國人民的注意,他們更習慣于使用“蘑菇”來描述事物的蓬勃發(fā)展或迅速發(fā)展,正如“spring up like mushroom”。
思維方式指在接收和處理外部信息的過程中顯示的固定模式,是文化中最固有的組成部分,深深植根于人們的思想中。英漢都用植物表達“概念”,但后者的比例為17.37%, 遠遠高于前者的8.2%, 這與英漢民族的思維模式關系密切。中國人的綜合思想是感性的,但英國和其他西方國家則發(fā)展了自己的理性和分析性思維方式?!瓣庩枌W說”中國哲學中的“合一”,盡管并不否認對立,但更強調了統(tǒng)一性。但是,英國和英國哲學中神與人的分離或天地與世俗的隔離,強調了對立的方面。這種差異是兩種不同思維方式的典型代表:中國人強調整體和抽象,英國人強調組成和具體;中國人主張綜合,而英國人則主張分析。
另一方面,中國人似乎更喜歡具體的圖像,并且傾向于從特定對象的角度來反思世界。他們寧愿將對象描述為廣義的原理和靈感。即使中國人要表達某種態(tài)度或印象,他們也可能不會直接陳述它,而是通過一些特定的圖像來使用隱喻或指示。因此,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人們更喜歡用植物名詞來比喻高尚的品格和精神,如“歲寒三友”——松樹,竹子和梅花,以及“四君子”——梅、蘭、竹、菊。因此,現在有許多植物術語具有豐富的文化詞匯含義。
英國人很少使用植物來隱喻、模仿或象征人們的思想和品格[6]。在描述人們的道德時,他們傾向于使用自然事物來象征人們的自然屬性而不是社會屬性,并使其具有客觀性。以英國詩人羅伯特·伯恩斯(Robert Burns)為例,在這首詩My Love Is Like A Red, Red Rose(《一朵紅紅的玫瑰》),他將情人比作沒有任何道德聯想的紅玫瑰。
在植物與中國宗教的關系中,植物與佛教之間的聯系似乎比道教更為緊密。在所有植物中,蓮花與佛教之間的關系最為密切。佛教的宗旨之一是使人脫離世俗欲望,達到“六根清凈”。蓮花不染淤泥,總是傲然獨立,超凡脫俗,與佛教的宗旨完美契合。在許多佛教經文中都有蓮花記載,例如廣泛流傳的《妙法蓮華經》用蓮花指代佛法的純凈。從那時起,蓮花象征著純潔與純真[9]。
基督教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大約有22 億信徒,被稱為基督徒。作為西方四大文化之一,基督教文化已經影響了整個歐洲近2000 年。正如美國著名教授塞繆爾·亨廷頓(Samuel Huntington)所說:“西方文明就是基督文明”?;浇探浀渲鳌妒ソ洝穼τ挠绊懥h超過世界上任何其他書籍。這也意味著圣經的語言和文學風格對英語的形成有重要影響。因為人們經常靈活地引用圣經中的典故,所以英語詞匯中有很多典故的例子。例如,在《創(chuàng)世紀》中,當上帝因人類的邪惡行為而決定毀滅世界時,給了諾亞詳細的指示,以建造方舟在洪水中生存。150 天過后,洪水開始消退,諾亞派出一只烏鴉來檢測洪水是否已消退,但烏鴉沒有回來。然后,他釋放了一只鴿子,一周后,它帶著綠色的橄欖葉飛回。由此看來,洪水已經消退了。橄欖枝傳達和平的信息,因此將鴿子和橄欖枝視為和平的象征[10]。又比如,從字面上看,無花果葉就是無花果樹上的葉子。這個詞被廣泛地比喻為用無害的外表來掩蓋令人尷尬或厭惡的行為、物體。這個詞是《圣經》《創(chuàng)世紀》的隱喻,書中亞當和夏娃吃了智慧果后,用無花果樹葉遮蓋自己的裸體[11]。有時繪畫和雕像的生殖器被無花果樹葉或者類似的東西遮蓋,這么做要么是作品的一部分,要么是后來添加以示謙虛。隨著最初的宗教含義逐漸消失,起源于圣經的詞語現在有了新的含義,它們在英語國家的衍生含義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廣泛使用,從而成為文化詞匯含義。
在中國的民間習俗中,柳樹也被視為圣木,具有抵御邪惡力量的功能。在《齊民要術》中,記載了在農歷新年的第一個月將柳枝放在門窗上將阻止鬼魂進入屋子。還有句老話:“清明不戴柳,來世變黃狗”。人們送別時折柳的古老習俗也包含了他們的美好祝愿和告別。
根據古代圣誕節(jié)的習俗,在槲寄生的下相遇的男人和女人不得不親吻。該習俗可能起源于斯堪的納維亞,美國作家華盛頓·歐文(Washington Irving)在1820年The Sketch Book of Geoffrey Crayon, Gent(《見聞札記》)中作了描述:到了圣誕節(jié),槲寄生仍然掛在農舍和廚房里,年輕人有幸親吻樹下的女孩,并從灌木叢中摘下漿果,當漿果全被采摘完時,特權就停止了[12]。
綜上所述,詞語的文化詞匯意義是詞匯意義上不同國家文化特征的重要代表,并影響著跨文化交際。這意味著當我們學習英語時,只有了解該語言背后的文化,我們才能充分理解并正確使用該語言。對于語言學習者而言,他們不僅需要掌握單詞的字面意思,還必須了解單詞的文化詞匯意義。因此,我們應加強對中英植物詞的文化詞匯意義的對比研究,才能有利于在跨文化交際中進行更充分和更深入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