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云鳳 宮永利
摘? 要:語言與社會緊密相聯(lián),人們在關注語言本體的同時,注意到了社會對語言的強大影響,學者們從多種角度考察語言與社會的關系,將語言本身的結構變化、功能等與社會結合起來。本文通過對近些年研究成果的收集整理,發(fā)現在社會語言學研究方面,呈現出了一些新的特點。
關鍵詞:社會語言學;語言變異;語言調查
語言與社會緊密相聯(lián),沒有人類社會就沒有語言這一特殊社會現象產生,人類社會是紛繁復雜且不斷變化的,語言這一人類交際工具也會隨著社會的變化而不斷改變。人們在關注語言本體的同時,注意到了社會對語言的強大影響,于是學者們從多種角度考察語言與社會的關系,將語言本身的結構變化、功能等與社會的方方面面結合起來。我國漢語本體研究一直備受重視,無論是歷時還是共時,或者各個語言內部子系統(tǒng),都形成了一定的研究規(guī)模。通過對近些年研究成果的收集整理,發(fā)現在社會語言學研究方面,雖然不像漢語本體研究那樣全面深入,但也呈現出一些新的研究特點。
近些年,國內社會語言學關注的研究熱點分布于語言文字的方方面面。研究者們緊跟時代步伐,注重實踐操作,不斷擴大研究范圍,并結合相關理論將研究細化,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1.基本理論研究
社會語言學作為一個交叉性學科,在我國并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其理論方法大多來自于國外歐美地區(qū),我國本土理論比較匱乏。不過在陳章太、郭熙、祝畹瑾、徐大明、李宇明等有志學者的帶領下,幾十年來中國社會語言學理論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近幾年來涉及社會語言學方面的理論著作除了一系列精品社會語言學概論教材外,還有一些專著進行再版發(fā)行,如:徐大明、陶紅印、謝天蔚《當代社會語言學》(2016),趙蔚青《社會語言學》(2016),王娟《社會語言學基本理論問題審視及應用》(2018),張廷國《社會語言學研究方法的理論與實踐》(2018)等。這些學者們從基本概念到研究方法,從理論發(fā)展到前景展望,比較全面地進行論述說明,在學習和研究方面為我們理清了思路、指明了道路,還提供了方法,具有很高的學習參考價值。另,朱躍等編著的《語言與社會》(2015)采取了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分別從語言與語言社區(qū)、語言與地域、語言與階級、語言與年齡、語言與性別、語言與職業(yè)、語言與政治、語言與社會權勢、語言與社會生活、語言思維與文化和國際通用語與跨文化交際等角度詳細探討了社會因素對語言使用的影響。
2.語言變異研究
除了一般理論研究外,語言變異研究是社會語言學一直以來關注的核心,它的范圍涵蓋很廣,一方面可以從語言本體的語音、詞匯、語法等各方面進行探究,分析語言各要素的構造特點及其社會功能;一方面可以從社會團體階層、職業(yè)、性別等角度進行考察,探討語言使用者引起語言變化的情況。近幾年這方面的研究仍舊勢頭強勁,主要有:楊彩賢《20世紀90年代以降漢語變異動態(tài)研究》(2015)對20世紀90年代以來漢語變異的動態(tài)表現及特點、漢語新變式演變的動態(tài)過程及動態(tài)規(guī)范等問題進行了分析,探討了“奇葩”、“動賓式動詞+賓語”格式及漢語貶義詞語褒義化現象等問題。王佳琳《哈爾濱方言七十年語音變化研究》(2017)對哈爾濱市主城區(qū)及郊區(qū)的語言社區(qū)進行調查,從聲、韻、調及一些特殊字音等方面分析哈爾濱方言語音的發(fā)展變化并從社會因素、語音的內外部機制和動因等方面探討其變化原因,同時利用SPAA軟件進行語音變異的邏輯斯蒂回歸分析。蘇琳《新時期漢語新詞語構造機制研究》(2018)對漢語新詞語形成動因、新詞語變異的外因、內因、詞性、詞形以及句法、語序等語法角度對漢語新詞語變異進行分析和研究,對漢語意義組合造詞和修辭造詞的研究,對詞素構詞進行解構化分析。網絡詞語造詞分析,探討了新詞語對漢語言發(fā)展的意義和影響。
肖慧《現代漢語詞匯、語義及語法變異現象研究》(2018)對現代漢語在詞匯、語義、語法等方面出現的新的變異現象進行了描寫,并指出變異是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從社會階層、性別、職業(yè)方面研究的有,金志軍《以“鍵盤輸入法”為語料采集手段的身份指稱的社會語言學研究》(2017)借助“鍵盤輸入法詞庫”獲得的“身份指稱”,借助“身份指稱”系統(tǒng)對人類社會語言和社會問題、社會焦點等社會表征訊息進行研究。從稱呼語“房x”“x二代”“xx系”“xx黨”“x族”等詞探討社會分層、族類問題,從“x女”“x男”“女xx”“男xx”等詞探討中國社會的性別問題。譚中華《蔡友梅<新鮮滋味>系列小說中的稱謂詞語研究》(2018)探討在清末民初時期這一特殊的社會歷史背景下,社會各方面的急劇變化對稱謂的產生、發(fā)展變化乃至消亡的原因以及不同的地域民俗文化對稱謂的選擇和使用往往也不同。鄭賽芬《基于語料庫的女性語言翻譯研究》(2018)以四大名著之一——《紅樓夢》中的女性語言英譯為研究對象,選取語言數量最多的典型人物——王熙鳳為切入點,通過對楊譯和霍譯的對比研究,系統(tǒng)考察了兩個譯本在翻譯女性語言時所體現的詞匯、語法言語特征及非言語特征。梁潔《社會語言學視域下的<醒世姻緣傳>研究》(2018)從《醒世姻緣傳》中的語言探討明清時社會語言生活,語言應用的階層變異、性別變異及行業(yè)語言應用和稱謂詞匯的社會性。曹嬿《法庭口譯員角色研究》(2018)對法庭口譯員的隱身、共同建構者、現身三種角色進行了社會語言學研究,對法庭口譯中的人稱使用和口譯員角色進行了探討,對法庭口譯員充當發(fā)聲者、作者和責任者等角色進行了分析。段李敏《基于機構話語的身份建構語用方式研究》(2017)以中俄不同機構話語為研究對象,分析機構交際參與者用指示語、會話結構、言語行為、(不)禮貌策略及其他語用方式,如遵守和違反合作原則、幽默策略、預設巧反預設等,建構自我和他人身份,探索其建構不同身份的動因及通過身份建構達到交際目標,闡釋特定機構話語的成因。曠戰(zhàn)《個體意庫、身份建構與情感綁定——基于精神科醫(yī)患會話的個案研究》(2017)從詞匯語法、語篇語義、語域、語類四個層級對真實語境下的精神科醫(yī)生話語進行描寫、分析,并分別從各個角度探討其“專家”“組織者”等身份建構及與患者情感綁定情況。
3.雙語雙方言研究
雙言、雙語、多語等情況在我國一直備受重視,這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早。有近幾年更多的人關注我國各地區(qū)、各民族的語言狀況,更加細致地進行少數民族語言或方言的調查,探討使用語言的狀況和特征。主要研究有:
寶玉柱《蒙古語喀喇沁土語社會語言學研究》(2015)及阿斯罕《布迪厄實踐理論視角下的語言認同——四位蒙古族三語人案例研究》(2015)以社會實踐理論為依據對蒙古人多語現象進行研究,從觀察研究對象的生活軌跡到探討他們的語言認同,為構建和諧語言環(huán)境促進多語語言教育提供了一定地參考。張承煥《中國延邊地區(qū)朝鮮語使用現狀的社會語言學研究》(2015)對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朝鮮族語言進行了調査,從語音、詞匯、語法三方面分析了語言變異現象,并對其原因進行了研究。韓建崗《新疆巴州蒙古族語言使用狀況研究》(2016)對巴州蒙古族的語言使用能力、語言使用狀況、語言態(tài)度、語言接觸、語言教育和語言規(guī)劃等方面進行了調查,探討了多語環(huán)境中語言相互影響的現象及原因,宏觀闡述該地區(qū)語言教育和語言規(guī)劃。阿如娜《赤峰市蒙古語言使用現狀調查研究》(2017)調查了赤峰市區(qū)、農區(qū)、牧區(qū)的蒙古語言使用現狀,發(fā)現各地區(qū)在語言使用方面存在差異,分析了赤峰市蒙古語言使用中存在的問題及其成因。
4.語言策略、語言規(guī)劃研究
還有部分研究者通過語言調查,探索語言政策及我國語言規(guī)劃情況。主要有:李海英《中國當代語言本體規(guī)劃研究——從語言規(guī)劃形成機制的角度》(2015)對我國語言規(guī)范化、標準化、信息化、柔性語言規(guī)范等建設階段進行研究,分析當代語言本體規(guī)劃的變化與趨勢,本體規(guī)劃調查和缺弊并探討自媒體下本體規(guī)劃的設想。閻莉《語言生態(tài)學視角下“一帶一路”核心區(qū)跨境語言規(guī)劃研究》(2018)“一帶一路”核心區(qū)跨境語言規(guī)劃具有的現實基礎包括社會功能和活力等級等內容,分析核心區(qū)跨境語言規(guī)劃的驅動要素及實施方略。
阿拉騰寶力格《蒙古族家庭語言政策研究》(2016)運用家庭語言政策研究的基礎理論和方法,對內蒙古自治區(qū)蒙古族家庭語言使用現狀、語言選擇及其影響因素等方面進行全面分析,探索所存在的各種問題,并通過與世界其他國家的家庭語言政策制定與實施的經驗、教訓及其學者所提出的有關新的理論進行比較研究,說明家庭語言政策的規(guī)劃、調控、管理等因素對內蒙古自治區(qū)蒙古族母語的保護與傳承中具有重要意義。張麗娜《蘇聯(lián)及俄羅斯語言策略的演變與俄語狀況研究》(2018)對蘇聯(lián)及俄聯(lián)邦語言策略的演變與俄語地位的變化進行探討,分析語言策略演變下的俄語教育語言使用狀況及俄羅斯國語的發(fā)展及地位維護。
此外,研究者還從語言接觸、語碼轉換等角度進行了研究,對我國城市化進程中新移民語言情況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查。社會語言學的研究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向更深、更廣的方向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夏中華.應用語言學范疇與現況[M].上海:學林出版社,2012.
[2]? 郭龍生、郭熙.語言能力與語言政策研究[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社,2017.
[3]? 郭熙.中國語言生活70年[J].語言文字報,2019.
作者簡介:宋云鳳,女(1979.2-)漢族,吉林省蛟河,本科,講師,研究方向:漢語史。
宮永利,男(1982.10-)漢族,黑龍江遜克,本科,講師,研究方向:古代漢語
注:本文為黑龍江省黑河學院人文社會科學項目《社會語言學視角下的中俄邊境城市語言情況調查研究》(項目編號:RWZ20180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