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銳的觀察力能幫助新聞記者在復雜的環(huán)境中勝任本職工作。在國內外發(fā)生重大新聞事件時,新聞記者要及時對相應的事件作出反應,及時站在黨和人民的角度發(fā)揮輿論引導作用和監(jiān)督作用,讓自己的新聞報道能夠時刻抓住時代的風向標。
擁有獨特的新聞視角能讓新聞記者在觀察新聞事件時具備“見人之所未見”的能力,抓住新聞事件的特點,在眾多新聞媒體對同一事件進行報道時顯示出自身獨特的觀察角度,另辟蹊徑,識別新聞事實所蘊含的新聞價值,找到新聞價值的所在。
當前,“假新聞”“人造新聞”隨處可見,一條新聞信息可能在一天出現多次反轉,新聞記者擁有準確的觀察力,能夠在新聞報道中更加接近事實的真相,還原事物的本來面目,尊重新聞事實的真實性和客觀性,提高紙媒的公信力和權威性,這也是新聞記者安身立命的職責所在。
看問題能抓住要害,抓住主要矛盾,才不會讓自己迷失在紛繁復雜的新聞信息中,找不到報道的方向,抓不住重點,讓新聞報道猶如隔靴搔癢,難以滿足受眾的需求。正所謂,“牽牛要牽牛鼻子”,在新聞報道中對模糊的新聞事件進行澄清、對模棱兩可的思想觀點進行梳理和解讀是十分重要的。
新聞報道工作需要記者觀察事物要深入,更要深刻。流于表面的新聞報道沒有力度、沒有觀點、沒有深度,勢必會在融媒體時代發(fā)展的浪潮中被時代所拋棄。因此,新聞記者要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結合唯物論和辯證法,透過事情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具備撥開迷霧、探究事物本來面目的“眼力”,用自己的“望眼鏡和顯微鏡”分清真相和假象,加強新聞報道的深度。
新聞記者在新聞報道實踐中要練就自身尋找最佳觀察位置的能力。正所謂“觀水有術,必觀其瀾”,在新聞報道中探索觀察的方法,根據新聞報道的內容和需要,選擇適合的觀察位置,讓自己在新聞報道中搶占先機,贏得觀察報道中的主動權。比如在體育賽事的新聞報道中,新聞記者要根據裁判和運動員的運動軌跡,以最佳的位置去觀察比賽的細節(jié)。在脫貧攻堅與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系列報道中,新聞記者要站在群眾中,深入一線進行觀察,獲取真實的信息。
新聞記者要在新聞實踐中鍛煉自己去粗取細、去偽存真的觀察力,如果單用新聞細節(jié)去羅列新聞事件就會讓新聞缺乏框架與支撐,如果缺乏新聞報道的細節(jié)就會讓新聞只有框架沒有靈魂。因此,在新聞報道中,記者要搜集和發(fā)現形象具體的新聞材料,用細節(jié)去支撐新聞框架的完善,粗細結合,以小見大。當然,也不是所有的新聞細節(jié)都有用,因此,需要記者去新聞現場捕捉細節(jié),著重觀察跟新聞事件有關的人物和富有時代特征、具有突出表現力的細節(jié),為新聞報道服務。
真實可靠的數據具有直觀的表現力和說服力。在新聞報道中,一方面,新聞記者要利用相關部門提供的數據進行分析,另一方面,要去新聞現場觀察新聞現象、搜集新聞數據。比如,在2019年豬肉價格持續(xù)上漲,《經濟參考報》的記者就通過從商業(yè)部門檢測數據,結合自己對當地豬肉價格上漲的實際情況,總結出相關報道的內容“從商務部監(jiān)測數據來看,這已經是豬肉批發(fā)價格連續(xù)第12周上漲,從6月初的每公斤20.69元一路走高至上周的每公斤31.77元。”新聞記者在數據的調查研究上,去現場調查真實可靠的數據,能夠增加報道的說服力。
另外,新聞記者還要在實踐中對新聞事件進行比較,練就在比較中觀察、在觀察中比較的能力。通過對事物進行橫向對比、縱向對比、時間順序對比、空間方位對比以及歷史前后變化對比,連貫起來去觀察和思考,這樣能在條件大體相同的同類事物中快速抓住新聞事件的特征,把事件的特點揭示出來。
新聞記者要在新聞報道的實踐中有意識地去鍛煉自己的觀察力,在實踐中掌握觀察的藝術和方法,多思考、多分析事物表象背后的本質性問題,運用聯想的思維去發(fā)現別人注意不到的細節(jié),通過對比捕捉新聞事件的獨特之處,提煉新聞報道的新聞價值,提高新聞報道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