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本文分析了世界各國在新冠肺炎全球傳播不同階段的涉華輿情,以及外媒眼中的中國國家形象變化,認為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指引,通過對外傳播將新冠肺炎疫情危機轉化為發(fā)揮中國世界影響力的契機,將極大提升中國國家形象的自塑能力。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陡然而至,中國首當其沖,全球疫情蔓延。3月11日,世界衛(wèi)生組織宣布,新冠肺炎疫情已經構成全球性大流行。疫情無國界,病毒是人類的共同敵人,防控疫情已成為各國政府的當務之急,引導輿情是疫情防控取得勝利的重要保障。
按照疫情發(fā)展的態(tài)勢,新冠肺炎輿情的全球傳播可分為四個階段:疫情暴發(fā)期(1月20日至1月31日)、中國疫情高發(fā)期(2月1日至2月25日)、國外疫情高發(fā)期(2月25日至預計6月)、全球疫情消退期。
就2020年1月1日至3月12日的世界各國輿情來看,多國主流媒體在顯著位置設置新冠肺炎疫情的報道專題,高度關注疫情變化,其疫情報道的總體特征是:報道量從少到多;報道重心從中國到本國;報道方式從一般事實報道到多種報道方式并進,事實與觀點齊發(fā)。多國涉華疫情報道呈現(xiàn)出:既有正面報道,也有中性報道,同時還有不少負面或歪曲性報道;從早期聚焦全球市場受新冠疫情影響及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產能下降的擔憂,轉向對本國公共衛(wèi)生機構面臨挑戰(zhàn)和公眾跨國流動風險的關注。面對肆虐的疫情,既需要國際社會團結應對,更需要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引領行動。
外媒最關注的涉華疫情報道主題是中國的防控措施,多數(shù)國家媒體越來越發(fā)現(xiàn)中國的疫情應對值得學習。德國之聲電臺播出該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弗蘭克·澤林的文章《學習中國的抗疫經驗》(3月5日),提出:“目前沒有哪個國家擁有像中國這么多的抗疫經驗……我們自己也不妨想一想,中國采用的哪些措施也可以被歐洲所采用”?!栋拇罄麃喨藞蟆穲蟮馈栋拇罄麃嗎t(yī)學協(xié)會主席稱:對新冠病毒的意大利式封國可能也是澳大利亞的選擇》(3月10日),澳醫(yī)學協(xié)會西澳分會主席安德魯·米勒認為,迄今為止,只有中國成功遏制住了新冠病毒的傳播。
中國政府限制人員流動的做法也被各國媒體反復提及,多數(shù)國家對于中國舉措產生的良好效果表示認可。3月11日,《華爾街日報》報道援引意大利國家衛(wèi)生研究所的首席流行病學家Giovanni Rezza的話說:“毫無疑問,中國能夠有效地抗擊疫情,而我們無法控制最初的疫情,因為我們的限制比中國的寬松”。俄羅斯共青團真理報報道《中國找到了一種治療方法(血漿療法)并在7天內建了另一家醫(yī)院》(2月14日),展現(xiàn)了中國政府強大的資源動員能力。
外媒主動報道了中國政府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各國政府積極溝通共同抗擊疫情,向世界衛(wèi)生組織捐款幫助疫情防控,向疫情嚴重或醫(yī)療條件薄弱的國家提供力所能及幫助的情況。意大利安莎社報道了中意兩國外長表示相互理解、攜手抗疫。阿聯(lián)酋通訊社評論《人類的家園》(2月1日)一文,4次提到(意為“人類命運的統(tǒng)一/人類命運的一致”),指出希望中國與其共同抗擊疫情,共同維護公共衛(wèi)生安全。沙特《中東報》報道《兩個病毒之間的中國》(3月5日)指出,“因為世界是一個小村莊,每個人都需要中國”。澳大利亞《信使郵報》也刊發(fā)文章《世界必須聯(lián)合起來一致抗疫》(3月6日),表達了對疫情的高度關注以及對國際合作的強烈需求。3月20日,《紐約時報》報道《中國援助多國抗擊疫情,打造全球領導者形象》,稱塞爾維亞領導人亞歷山大·武契奇(Aleksandar Vucic)在宣布緊急狀態(tài)的電視講話中說,“歐洲的同舟共濟并不存在,那不過是表面上的童話。我相信習近平,他是我的兄弟和朋友,我相信中國的幫助?!?/p>
由全球化催生的風險社會,迫使人們結合為新的“共同體”,以應對風險的襲擊。人類終將在風險的全球威脅下走向一體,中國政府應抓住契機,將新冠疫情帶來的危機化為助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轉機。
同時,美、英、德、澳等國家的部分媒體,抱持意識形態(tài)偏見和刻板印象,通過話語暗示策略,刻意將中國抗疫報道與對中國社會制度的批評掛鉤,煽動種族主義歧視,如2月3日《華爾街日報》刊發(fā)觀點文章《中國是真正的東亞病夫》;還有些媒體將本國民眾的恐懼心理與排華和“黃禍論”勾聯(lián),妖魔化中國,如德國《明鏡》周刊2020年第6期封面圖片為一名身穿防護服、戴著面具的男子,配以標題《新冠病毒——中國制造》(Corona-virus Made in China),直接用“中國病毒”字眼來指代新冠病毒。一些媒體對中國取得的防控實績,言語之間流露出望塵莫及、不情不愿之感,如3月10日澳大利亞人報刊發(fā)報道《澳大利亞醫(yī)學協(xié)會主席稱:對新冠病毒的意大利式封國也可能是澳大利亞的選擇》,雖然承認迄今為止只有中國成功遏制住了新冠病毒的傳播,但是將阻斷病毒傳播的方式稱之為“意大利式封國”。還有些媒體也批評中國政府早期對疫情反應遲緩,揣測中國政府瞞報感染病例,認為中國的疫情發(fā)展數(shù)據(jù)不可信,使得全球對流行趨勢的預測變得困難,如2月24日《紐約時報》刊發(fā)《為什么新冠疫情始于中國?》,稱兩個本質上很“中國”的文化行為(“堵住揭發(fā)者的嘴”和吃野生動物以“進補”)推動了當下COVID-19疫情的暴發(fā)。
總的來看,伴隨著疫情發(fā)展的前三個階段,國際輿論中的中國國家形象經歷了從“東方強人”“東亞病夫”到“負責任的大國”的變化。
疫情暴發(fā)初期——“東方強人”:多國主流媒體認為中國科學家及時發(fā)布關于新冠病毒的研究成果、在武漢高速建設兩所收治醫(yī)院,彰顯了信息開放透明、及時應對疫情的“東方強人”形象。國際輿論認為中國采取了更加積極主動的公共關系策略,通過公開大量信息來顯示出控制局面的更大決心——而不是試圖讓一個爆炸性問題消失。澳大利亞病毒學專家Mackay教授則認為,中國人“做對了一切”(《澳大利亞人報》,1月16日)。
中國疫情高發(fā)期——“東亞病夫”:國內恐慌波及海外,西方主流媒體大量出現(xiàn)對中國“封城”舉措和輿情調控政策的負面報道和嚴厲批評,污蔑中國是一個政治和文化上的“東亞病夫”,使疫情報道政治化。2月4日,《華爾街日報》刊登的觀點文章《中國是真正的東亞病夫》,《明鏡》周刊2020年第6期封面圖片題為《新冠病毒——中國制造》,都直接用“中國病毒”這樣的字眼來指代新冠病毒。BBC在《肺炎疫情如何令中國“崛起大國”的光環(huán)黯然失色》一文中,梳理了中國疫情高發(fā)期,多國出現(xiàn)的恐華、辱華行為:1月底,韓國總統(tǒng)府青瓦臺官方網站出現(xiàn)一則請愿書,題為“請禁止中國人入境”,不到一個星期,請愿書獲得超過53萬人聯(lián)署;在美國,有華裔因戴口罩而受到滋擾甚至毆打;在澳大利亞,一些華人孩童被同學稱“攜帶病毒”受到欺凌;在德國,有醫(yī)生拒絕給中國病人看病。基于長期的刻板成見和意識形態(tài)偏見,由西方主流媒體發(fā)布的包含種族歧視、辱華之嫌的報道,力圖把中國推到世界的對立面。
全球疫情高發(fā)期——“負責任的大國”:疫情全球蔓延之際,中國國內疫情已漸消退,中國抗疫舉措的成效顯現(xiàn),國際輿論認可中國抗疫成效,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說:“中國的行動是對個別國家挑釁和污名化中國的響亮回答”。全球多家媒體及時報道了中國援外醫(yī)療隊的援助行動。3月10日,《澳大利亞人報》刊發(fā)報道《澳大利亞醫(yī)學協(xié)會主席稱:對新冠病毒的意大利式封國可能也是澳大利亞的選擇》,澳醫(yī)學協(xié)會西澳分會主席安德魯·米勒認為,迄今為止,只有中國成功遏制住了新冠病毒的傳播。3月20日,《紐約時報》刊文《中國援助多國抗擊疫情,打造全球領導者形象》,稱“從日本到伊拉克、西班牙到秘魯,中國以捐贈或派送醫(yī)護專家的方式,向各國提供或承諾提供人道主義援助——通過援助突擊,中國試圖改變專制的疫情孵化器形象,換以在危急關頭擔負責任的世界強國形象”。雖然話語之間意識形態(tài)偏見依然,但是也不得不認可中國的大國風范。
在新冠疫情暴發(fā)后,3 月19日習近平主席第二次與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通電話時指出:“中方愿同包括俄羅斯在內的各國一道,基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加強國際防疫合作,開展防控和救治經驗分享,推動聯(lián)合科研攻關,攜手應對共同威脅和挑戰(zhàn),維護全球公共衛(wèi)生安全。”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指引,通過對外傳播將新冠肺炎疫情危機轉化為發(fā)揮中國世界影響力的契機,將極大提升中國國家形象的自塑能力。
1.通過外交渠道和媒體傳播主動設置議題,全面介紹支援全球抗疫的中國行動。及時傳播中國向世衛(wèi)組織捐款2000萬美元,中國政府發(fā)布的援助全球抗疫的五大舉措,以及派出醫(yī)療隊緊急馳援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意大利等的中國行動,彰顯負責任大國的“共同體”的擔當。
2.善用平臺媒體及時推送中國支持各國抗疫的信息,實現(xiàn)傳播效果最大化。新冠肺炎疫情的傳播具有“全球、全媒、全民”的三全特征。中國要針對這一特征,發(fā)揮平臺媒體傳播范圍廣的優(yōu)勢,借力推特、臉書、Youtube、微信等,傳播疫情動態(tài)、回應公眾疑惑,積極塑造領導型國家的媒體形象。
3.堅決阻斷國內社交媒體呼應國外媒體偏見的傳播渠道,防范虛假信息、杜絕借題發(fā)揮。一方面通過算法推薦和智能技術甄別篩選虛假信息,謹防掉入西方國家從“陰謀論”出發(fā)制造的虛假新聞陷阱;另一方面要組織召集醫(yī)療衛(wèi)生和健康傳播領域的專業(yè)人士,組成虛假信息防范小組,借力專業(yè)人士快速甄別虛假信息,進行虛假信息防控;調用騰訊微信等信息發(fā)布平臺原有的“謠言粉碎機”“洗稿投訴合議小組”等機構,有效防范新謠言。
4.輿論領袖和政府相關部門要審慎發(fā)聲,不夸大不歪曲中國抗疫和社會發(fā)展進程中面臨的挑戰(zhàn)和困難。在事關每個人生存發(fā)展的緊要關頭,政府要堅持信息公開、透明,鼓勵輿論中的多元聲音,主動打破輿論的“極化”現(xiàn)象。
5.邀請專家學者從歷史和現(xiàn)實維度闡明“圍堵中國”、與中國“脫鉤”的危險后果,精準回應國外媒體的種族主義歧視和“黃禍論”。新冠肺炎疫情暴發(fā)后,短時間內由于風險的急劇增長會使世界各國收縮其范圍,中國理解世界各國的防控需求;長時段中世界各國只有通力合作才能應對全球化風險。
由全球化催生的風險社會,迫使人們結合為新的“共同體”,以應對風險的襲擊。人類終將在風險的全球威脅下走向一體,中國政府應抓住契機,將新冠疫情帶來的危機化為助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