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顯剛
舊歷翻篇,新春乍現(xiàn)。雖然這不過是人類社會獨特時間刻度下老套的光陰敘事,但辭舊迎新之際,總能引來新鮮的詠嘆和心靈的悸動。其中的緣故,不難思想——此亦無他,唯“團圓”耳。
團圓,是中華語言中一個極具號召力的文化符碼。正是在“團圓”的旗幟下,平日里散落在天南海北的親友們得以相聚開懷、天倫同樂。更是在“團圓”的感召下,人們得以回到心靈的“原鄉(xiāng)”,灑掃祭拜,傾訴追懷,給親友一個“交代”,也給自己一個重新出發(fā)的契機。
在團圓中砥礪初心,從團圓中汲取力量,這,大約就是春節(jié)團聚的最大意義所在??梢哉f,一個又一個“小我”與“小家”的團圓,正是促成國人文化認同和中華文化散發(fā)持久魅力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溫暖段落。無論如何拔高其意義,都不過分。
當然,中華文化之所以廓然乎博大,不僅僅在于它擁有持續(xù)給人以心靈慰藉的節(jié)慶文化和團圓敘事。更難能可貴的是,它并未在一家一戶的小團圓中自限自滿,而是從小團圓出發(fā),將關(guān)懷的目光投向了我們所身處的社會和時代。古人告訴我們:一粥一飯,皆是正心修身的契機;一書一劍,亦當有“家國天下”的覺悟。這份兼有家國的文化胸懷,深深烙印在我們民族的文化基因中。
因此,新春之際,在這一年一度的佳節(jié)時刻,除了對小團圓的祝福和慶賀,我們亦懷有對大時代的期許和希冀。
我們的希冀可以很大——希望世界可以多些和平,少些戰(zhàn)爭;希望所有的天災(zāi)和人禍都銷聲匿跡;希望所有的美好都加倍盛放,所有的丑惡都無處遁形………
我們的希冀也可以很小——希望“二師兄”能擠掉一身的水分,關(guān)乎基本民生的物價指數(shù)都保持穩(wěn)定;希望交通部門把好事辦好,ETC不要變成漲價吞金的噱頭;希望教育部門說到做到,為中小學生成功減負……
期許很多,但光有期許并不足夠。這不僅是因為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從來就有距離,更因為要實現(xiàn)美好的期許,必須付出持之以恒的艱苦努力——不光要擼起袖子、沉下身子加油干。在很多時刻,更需要仗義執(zhí)言甚至挺身鼓呼。
在闔家團圓的時刻,這樣的心緒似乎有些過于肅穆。但歷史風云變幻,時代泥沙俱下,我們需要在小團圓時關(guān)注大時代。也唯有在大時代的語境中,才能更好地把握、實現(xiàn)小團圓。
人生而自由,然而人又生而被時代所定義和束縛。無論是情愿還是不情愿,每個人、每個家庭甚至每一次年節(jié)的團圓,都被大時代所規(guī)定著、限制著。時代既給了我們豐厚的饋贈,也給了我們沉重的枷鎖。同樣是小團圓,兩百年前,甚至一百年前的時代幕布都不相同。19世紀20年代的大清子民,肯定想不到20世紀20年代的民國國民會如何度過年節(jié);20世紀20年代的民國國民,大約也不會想到21世紀20年代的新中國民眾將以何種方式歡度春節(jié)。這“想不到”,便是時代所給予我們的局限。
然而,在時代面前,我們并非全然無能為力。時代在限制著我們,我們又何嘗不是在影響甚至決定著時代潮流的方向?說到底,所謂時代,是由當下社會的所有人共同締造的。正因此,在小團圓的時刻重提“大時代”,有著雙重的期待:
其一,希望借此打破一些朋友的“小家”迷思,在迎接新春的同時,更加關(guān)注社會議題和公共領(lǐng)域。畢竟,更好的社會和公共空間,是一個家庭幸福小團圓的重要基礎(chǔ)和保障。
其二,對于熱心公共事務(wù)、抱有公民情懷的朋友,則有共勉的期許。新的一年會有陽光,也會有風雨,唯有不忘初心、堅毅前行,才會為社會進步留下自己的光和亮。
打破迷思也好,期許共勉也罷,說到底,還是希望能夠更好地實現(xiàn)和呵護我們所倍加珍視的小團圓。我們遭遇了一個大時代,或有惘然,卻又何其有幸!讓我們帶著對公共事務(wù)和社會議題的熱忱,帶著對新春的祝福、對時代的希冀、對未來的信心,好好享受這一年一度佳節(jié)時分的小團圓。讓我們努力讓國家和社會變得更加美好,繼續(xù)守候更加溫暖的小團圓!
未來已來,未來未來,讓我們?yōu)橹谠S,為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