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述
據(jù)說,目前全世界人均擁有圖書、出版社及讀書量列居第一的是以色列。
這個僅850萬人口的國家,就有100多萬人辦有借書證,有1000多家圖書館。
也許,猶太人的愛書與他們的言傳身教有關,當孩子剛剛懂事時,母親會告訴他,書里藏有智慧,智慧比錢重要,比鉆石金貴。而且,你擁有的智慧是任何人搶不走的,而不是教孩子如何賺錢。
通過嚴謹?shù)膰H閱讀率比較研究顯示,全世界閱讀書籍數(shù)量排名第一的是以色列人,平均每人每年閱讀64本。
而中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2019年全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65本,人均電子書閱讀量為2.84本,倘若扣除其中的教材、教輔、考試類工具書等,平均每人每年讀書不到一本,屬于全世界人均讀書最少的國家之一。
靜下心來,理性地去觀察周邊氛圍,看一看,無論是在火車站的候車廳,還是在飛機場的候機廳,就連等候公交車的短暫時間,這里的人群都不會放過一寸寶貴的光陰,在用一種姿勢專心地翻看手機,有人戲稱讀手機的群體為“低頭族”。手機中的內容豐富多彩,令人眼花繚亂,“美不勝收”;還有能使人走火入魔的各種游戲、棋牌,等等。至于在就餐休息,朋友約會、或是更為私密的場所,可以肯定,翻閱手機的頻率和時間,不會亞于在大庭廣眾面前的閱讀量吧。
看手機與讀書,也許本身無可非議,只要從中汲取營養(yǎng),學得知識或技能。關鍵是你在讀什么,怎么讀!無可置疑的是讀書可選擇精品名著,收益顯然優(yōu)越可靠;手機中的內容,多屬快餐文化,其中不乏劣質玩意兒甚至垃圾污穢。對于讀者,特別是免疫力尚弱的少男少女,能做到剔除糟粕,汲取精華嗎?這是個值得深思的課題!
而且,享用手機文化快餐的低頭族,多是在不確定的環(huán)境、外界有干擾的氛圍,或站立、或稍坐、或走動著、或忙中偷閑、手忙腳亂地搜索瀏覽。哪里有享用文化大餐的從容心態(tài)和神往心情……
其實,中華民族是一個最愛讀書、最會讀書、最尊敬讀書人的國度。自古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信條。不僅將讀書看得高于一切,而且教誨人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有人會質疑這兩句名言,我以為,問題是你怎么理解“黃金屋”和“顏如玉”。倘若我們認為,無論是豐厚的物質財神,還是美好愛情的女神,他們都鐘情真正的讀書人,難道有錯誤么?其實,這話是引導人們尊重知識、愛有知識的讀書人!
在古都開封,流傳著“家有《四書》不為貧,黃金非寶書是寶”的名言!《四書》是《大學》《論語》《孟子》和《中庸》。很久以來,西方人稱中國的《四書》為中華民族的《圣經(jīng)》。是的,這里沒有寫錯,《四書》是中國人的《圣經(jīng)》。西方信仰基督教(包括天主教、東正教等),《圣經(jīng)》是他們做人的最高準則,上帝是他們心目中的神,無論是國家總統(tǒng)、女皇,還是平民百姓,虔誠地讀《圣經(jīng)》的人,都嚴格遵守教義,因為那是他們的信仰。
在中國,儒學是源遠流長的華夏文化,盡管它沒有宗教的形式,沒有教堂、沒有做禮拜、沒有誦經(jīng)等,卻有豐富的宗教內容和神奇的宗教功能!一種至高無上的堅定信仰!
有教養(yǎng)又懂東方文化的西方人,尊重中國人的信仰,敬仰中國的《四書》,他們把《四書》放在了與《圣經(jīng)》齊名的位置。
開封長久以來就是中原的政治文化中心,北宋時期,開封(東京)是全世界最大最強的都市(相當于今日的紐約),他們以為讀《四書》是有信仰的人,是精神的富有者,而黃金,豈能與之相提并論?!
讀書,不單為金榜題名、榮華富貴,在平平常常的人群中,讀書也是不可或缺的。古人有“事不經(jīng)過非知難,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教誨。多么樸素直白的道理,教育人們應該認真讀書、經(jīng)常讀書,以從書中獲得智慧和技能,別等到遇上難題才去請教老師——書籍。
詩圣杜甫在《奉贈韋左承丈二十二韻》中寫道: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可謂一語道破撰寫文章的天機。
詩人韓愈的《古今賢文·勸學篇》中由衷地說道: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這里,詩人不僅道出讀書的意義,且灌輸了正確的讀書態(tài)度。
唐代名臣、楷書大家顏真卿的《勸學詩》這樣教誨后人: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宋代大學問家蘇軾說:
讀過的書,走過的路,遇見的人,就是你的人生格局。
元初教育家、詩人翁森寫道: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讀書好。
讀書之樂樂何如?綠滿窗前草不除。
明代文學家、軍事家徐渭將讀書升華至孕育大千世界的高度:
未必玄關別名教,須知書戶孕江山。
清代政治家、文學家紀曉嵐讀書竟然讀出顏如玉,非真風流人物,哪能有如此收獲;
書似青山常亂疊,燈如紅豆最相思。
晚清詩人何紹基認為獲得好書就等同求得高官:
明月同行如故客,異書難得比高官。
現(xiàn)代文人、大作家魯迅的名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里提到的“三味書屋”,是坐落在紹興城內的著名私塾,在這座書屋橫匾兩旁懸掛著一副木刻對聯(lián):
至樂無聲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讀書。
滄海桑田,斗轉星移,幾度朝代更迭,任風云變幻莫測,中華民族對書的衷情至愛卻依然如故。
美國前總統(tǒng)尼克松曾寫過一本名為《不戰(zhàn)而勝》的著作,書的結尾說:
當有一天,中國的年輕人已經(jīng)不再相信他們老祖宗的教導和他們的傳統(tǒng)文化,我們美國將不戰(zhàn)而勝。
這并非危言聳聽,而是鐵的事實、公認的真理。
中華民族之所以在歷經(jīng)艱險坎坷,重重災難之中未被打倒滅絕,且能絕處逢生,依然矯健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的是堅定的信仰,永遠不敗的民族精神!
讀書,則是孕育精神,植根信仰不可或缺的“修行”。不讀書的民族,終將成為一個愚蠢的民族、愚昧的民族;不讀書的人,終將成為靈魂缺失的行尸走肉、酒囊飯袋!這樣的人能成為國家的棟梁嗎?
親愛的國人朋友,無論你是德高望重長者,還是天真清純的少男少女,讓我們共同傳承老祖宗鐘愛書、愛讀書、會讀書、求真知的優(yōu)良品質吧!中國人應該是世界上最愛書的群體,中國人本應成為世界人均讀書最多的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