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散 李造雄 鄭翔
半條被子的溫暖
一部紅軍長征史,就是一部反映軍民魚水情深的歷史。在湖南汝城縣沙洲村, 3名女紅軍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臨走時,把自己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給老人留下了。老人說,什么是共產黨?共產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同人民風雨同舟、血脈相通、生死與共,是中國共產黨和紅軍取得長征勝利的根本保證,也是我們戰(zhàn)勝一切困難和風險的根本保證。
——2016年10月21日,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橫亙在湖南、江西兩省交界處的羅霄山脈巍峨聳立,陡峭的山勢驟然停止在一片開闊處,滁水河從山中百轉千回流經這里,沉積的泥沙承載起一座靜謐的村莊——沙洲村。在村口廣場上有一座雕塑,基座上有這樣一段話:“什么是共產黨?共產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
駐足橋上遠眺,青綠的滁水河蕩漾出一層層波紋,翻騰著向前奔涌,將“半條被子”跨越時空的溫暖傳送到遠方。
“半條被子”的故事
踩著青石板路,走進小巷深處,行過馬頭墻下,就到了故事的主人公徐解秀的故居前。歲月的痕跡印刻在房屋上,斑斑駁駁,與房屋一同變老的還有徐解秀的82歲的兒子朱中雄。
朱中雄說起他母親的故事,聲音洪亮,往事觸動心弦——沙洲村位于湖南省汝城縣文明瑤族鄉(xiāng),是湘、粵、贛三省交界的地方,崇山峻嶺、林密谷深,特殊的地理位置,成為當年中央紅軍長征時進入湖南的第一站。
1934年10月29日至11月13日,中央紅軍在汝城成功突破了國民黨軍的第二道封鎖線,并在文明司(今文明瑤族鄉(xiāng))進行了長征出發(fā)后的首次長時間休整。
沙洲村駐扎著紅軍的總衛(wèi)生部和總后勤部,軍隊紀律嚴明,戰(zhàn)士們進村后睡在屋檐下、空地里,在野外架鍋煮飯,不僅沒有亂動老百姓的東西,還幫助老百姓打掃衛(wèi)生、挑水。
但由于當?shù)赝梁懒蛹澋姆疵嫘麄?,村里很多老百姓都躲到山里去了?/p>
1934年11月7日,三名女紅軍來到徐解秀家里,經過溝通了解,徐解秀和女紅軍們慢慢熟絡起來。因為時值深秋天寒地凍,徐解秀便邀請三位女紅軍住到家里。臨睡前,女紅軍看到簡陋的床鋪上僅有一件蓑衣和一條破棉絮,便拿出她們僅有的一條被子,和徐解秀母子合蓋。長夜漫漫,雖然薄被難抵風寒,姐妹之間的情誼卻讓徐解秀暖了一輩子。
第二天,天剛蒙蒙亮,女紅軍醒來發(fā)現(xiàn)朱蘭芳竟睡在草垛上,守護著她們。
1934年11月9日,女紅軍和部隊一起離開后,徐解秀發(fā)現(xiàn)了留在床鋪上的行軍被,她立刻抱起被子奔跑著追上了隊伍。
徐解秀說:“你們三個人總共就這么一條被子,天寒地凍的,還要趕那么遠的路,我怎么忍心收下?!迸t軍解釋道:“紅軍戰(zhàn)士沒有吃不了的苦,克服不了的苦難。沒有了被子,我們會再想辦法?!痹谀阃莆易屩校t軍拿出一把剪刀將被子剪成兩半,留了半條被子給徐解秀。
徐解秀用顫抖著雙手接過這半條被子,并緊緊貼在胸口,送女紅軍走過泥濘的田埂,走過茂密的叢林,到山邊時天都快黑了。她囑咐丈夫,一定要把紅軍姐妹安全地送出大山??烧l承想,這一走,女紅軍和她的丈夫都杳無音訊。
終于,有一天,徐解秀收到了丈夫從前線輾轉寄來的一封信,她才知道丈夫追隨紅軍也走上了長征路。從此,她心中多了3個姐妹,也多了放不下的掛牽。
而后,幾十年過去了,革命勝利了,徐解秀再也沒有等到紅軍姐妹和親人的音訊。
1991年,徐解秀老人去世,臨終前還念念不忘三個女紅軍和她的丈夫。
望穿秋水的等待
“一位女紅軍拉著我曾祖母的手說,‘大姐,這一半你就收下吧!等革命勝利了,我們還會來看你的,到時候再送你一條新被子。”講到這里,朱淑華哽咽了?!案锩鼊倮?,曾祖母不愁吃不愁喝,唯一的心愿就是想再見一見這三位女紅軍?!彼裕慨斝旖庑阆肽钆t軍的時候,她就拖著小腳拿上小板凳,坐在滁水灘頭望軍歸,這一等就是50年。
1984年,重走長征路的《經濟日報》記者羅開富來到沙洲村。84歲的徐解秀聽說北京來人了,找到羅開富講述了50年前的故事。老人撕心裂肺地哭著說:“勝利了,女紅軍怎么沒來看我呀。我的男人為什么還不回家啊?!?/p>
“記者同志,當年的三位女紅軍,你曉得她們現(xiàn)在在哪里嗎?”面對記者羅開福,徐解秀老人好像看到了希望,一直在一旁等著,希望向記者“求助”并講出“半條被子”的故事?!澳銈冋f,一條被子能剪下半條給窮人,天底下哪有這樣好的軍隊!她們要爬山、過水,風里來雪里去,我哪能要她們的被子?可她們不依。她們離開時,還一步三回頭地對我說,‘大姐,天快黑了,你先回家吧,等革命勝利了,我們給你送一條新被子來?!毙旖庑阋贿吥ㄑ蹨I一邊說著。
羅開富回憶,當徐解秀老人講到這段經歷時,表情始終很悲切,而在一旁聆聽的村民打趣地說道,這位記者就能找到那3名女紅軍,這時她才高興地笑起來。
采訪結束后,徐解秀隨著羅開富走了半個多小時仍戀戀不舍。于是羅開富對她說:“阿婆,我一定想辦法給您找。”徐解秀這才回了家。
羅開富被深深感動了,他將這個故事整理后,以《三個紅軍姑娘在哪里》為題發(fā)表了文章。
稿件刊發(fā)不久,鄧穎超、蔡暢、康克清等15名參加過長征的女紅軍看到了報道,表示要想辦法找到3名女紅軍,并委托羅開富代表所有的紅軍戰(zhàn)士,給徐解秀老人送一床嶄新的被子。遺憾的是,當羅開富把被子送到沙田村時,徐解秀老人在幾天前已經去世。直到1991年老人去世,她也未能再見到這三位女紅軍。
羅開富曾五次到過沙洲村,每次都會帶去一條新被子。在羅開富看來,被子是軍民魚水情深的見證,同時也是對老人的寬慰。羅開富說,這件事已經過去很多年了,但徐解秀老人那期盼的眼神,至今還停留在他腦海里,每次只要提到徐解秀,他心里就隱隱作痛。
1991 年,徐解秀老人去世,她生前留下遺言,把自己當年與紅軍女戰(zhàn)士共同用過的木盆、火鉗、烤火盆等物品送給羅開富留念。羅開富返回沙洲村時,將這三件物品帶回了家,至今珍藏著。
這么多年來,羅開富想方設法尋找那三位女紅軍戰(zhàn)士,但沒有得到一絲消息?!爸钡叫旖庑憷先巳ナ?,心里一直很遺憾?!?/p>
雖然未能如愿見到曾經的恩人,但是,徐解秀經常把這個故事講給孩子和村民聽,“我母親經常跟我們說起這件事,還不忘教育我們要跟著共產黨走?!?徐解秀老人的小兒子朱中雄老人說。
那如今“半條被子”去了哪里呢?每當有人問起“半條被子”的下落,現(xiàn)已81歲的朱中雄老人還是有些難過,“三位女紅軍留下的半條被子被敵人清鄉(xiāng)隊搜出燒毀了”。
1934年紅軍走后,敵人把全村人趕到祠堂里,逼大家說出誰給紅軍做過事,大家都不說,敵人就搜家。女紅軍留下的半條被子被搜走了,他們還強拉、踢打徐解秀,讓她在祠堂里跪了半天。這也讓徐解秀更加感到了“半條被子”的溫度。
她曾說:“雖然那時候為了紅軍留下的半條被子吃了一點兒苦,不過也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什么叫共產黨?共產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p>
老百姓就是從這“半條被子”中,最直接也最深刻地認知了中國共產黨,并下定了“一定要跟共產黨走”的決心。紅軍長征經過汝城全境前后十幾天,當時全縣12萬多人中,為紅軍挑擔、帶路、做掩護等的擁軍者就有1.5萬余人。
村部還建起了“半條被子”的溫暖專題陳列館。朱中雄把意義珍貴的被子捐給了陳列館,“女紅軍的被子,在戰(zhàn)爭中被國民黨燒毀了,鄧穎超大姐和北京大學送來的被子,都在陳列館里展出”。
現(xiàn)在,盡管腿腳不便,朱中雄每天堅守祖宅——“半條被子”故事發(fā)生地舊址,義務講解“半條被子”的故事。還是會時常抬出木梯,爬上閣樓,向游客展示母親徐解秀當年藏被子的暗格。
紅色精神的傳承
“半條棉被”故事主角——徐解秀老人已經去世20多年,但她的故居還在,當時她與三位女紅軍擠在一起睡的床還在,她的照片還在。年復一年,紅軍身影早已遠去,而沙洲村的群山依舊青青綠綠,滁水河照樣淙淙汩汩,“半條被子”的溫暖也始終在傳承和延續(xù)。
徐解秀在彌留之際留下遺言:“要永遠記著紅軍,聽共產黨的話。”從此“聽黨話,跟黨走”成為她家代代相傳的家訓。
徐解秀的后人中,有11名共產黨員,有5人參軍保家衛(wèi)國。
今年68歲的朱分永是徐解秀的孫子。1985年,他當選為沙洲村村委主任,后又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在職20多年間,他帶領全村百姓通電、修路、架橋、建學?!醪礁淖兞舜謇镓毟F落后的面貌。
全村百姓忘不了,“綠化、亮化、美化、硬化”工程是他帶領大家完成的。垃圾堆原址建成了村民廣場,安裝了路燈,種上了花草樹木;水果品種黃金奈李是他帶領大家引進的。每家每戶都分發(fā)了果苗,請來專家實地教授剪枝和施肥技術,使果子更大、銷量更好;大棚蔬菜是他帶領大家推廣的,高峰期達到80多個,茄子、辣椒、南瓜等蔬菜銷往周邊縣市及廣東……
2014年村兩委換屆,傳承“半條被子”溫暖的使命傳到徐解秀第四代人朱向群手中。
作為一名退伍軍人和一名共產黨員,朱向群給自己的定位是:堅守共產黨人的赤子情懷,帶領沙洲村百姓脫貧致富,決勝小康。
沙洲村紅色旅游景區(qū)建設是朱向群近幾年工作的重中之重。2017年3月啟動,在全村干部群眾的積極參與下,短短8個月就建成了3A級景區(qū),打造成為全國旅游扶貧示范村和全國知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眼前,古老的沙洲村已不是舊模樣。一條平坦的“紅軍路”將村莊連綴起來,黛瓦白墻依偎著綠樹青山;村中央聳立的“半條被子”青銅雕塑,把80多年前的感人場景藝術地再現(xiàn)在世人面前。
然而,沙洲村貧窮落后的歷史不曾在人們記憶中抹去。因交通閉塞,山多地少,直到20世紀90年代,村里還有不少人家吃不上飽飯。十多年前,貧困戶占了全村人口的三分之二,村子被列入羅霄山脈連片特困地區(qū)。直到2016年,貧困人口仍有31戶98人,貧困發(fā)生率達到18%。
2017年2月,汝城縣水電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黃飛,被任命為駐沙洲村扶貧工作隊隊長、駐村第一書記。戴副眼鏡斯斯文文的黃飛給自己立下“軍令狀”,把“家”從縣城搬到村里。先摸底,后開方,他去貧困戶家中走訪,有的戶超過50趟,鞋子都跑壞了好幾雙。
以前,村民增收只有去村外賣賣小菜,近年來卻大不一樣:朱海忠在新房里搞起了民宿;朱學敏在民俗廣場上擺攤做起了小生意;黃玲通過手機直播把自家的土特產賣到了省外,讓沙洲水果成為“網紅”產品……
幾年下來,昔日邊遠落后的小山村蝶變成遠近聞名的紅色旅游大景區(qū)。2018年底,沙洲村所有的貧困戶全部實現(xiàn)高質量脫貧。截至2019年,村民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12000多元。
“我們貧困戶,要是在舊社會只能出門討米,現(xiàn)在共產黨是送‘米上門?!边@句話可闡釋為“半條被子”的當代意義。
在后山上俯瞰:沙洲村全貌盡收眼底,一幅充滿希望的鄉(xiāng)村圖景鋪展在山川天地間。
穿越血與火的歷史煙云,只見那崇山峻嶺天塹變通途,高速公路大橋飛架東西,奔馳的車輛南來北往。當年紅軍徒步跋涉的蜿蜒小道,在某個山谷溝壑和現(xiàn)代化路橋會合,兩條道路無限延伸,仿佛兩個時代的守望,幽幽遠遠,滄海桑田,它們連接著過去,同時,它們也連接著未來……
半條被子蓋不住一個人全身,但能暖人心;半條被子已經化成一種精神、一種力量,也化成了紅色精神代代相傳的不朽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