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強
(吉林體育學院 武術與民族傳統(tǒng)體育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2)
武俠電影作為中國文化特有的藝術表現形式,擁有眾多擁躉,保持著長久不衰的生命力。21世紀初,《臥虎藏龍》《英雄》《十面埋伏》等電影輪番上映,令武俠電影再次呈現出百花齊放、熱鬧非凡的盛景。但這段繁榮期過后,武俠電影逐漸呈現出后繼不力的頹勢,近年來,口碑與票房俱佳的武俠電影屈指可數。但武俠電影所承繼的傳統(tǒng)美學精神依然深蘊其中,蟄伏以待。
“武俠”,從俗常的理解來看,是俠客憑借超出常人的武力行俠義之事,仗義執(zhí)言,除暴安良。武俠文化中的“武”,與中國傳統(tǒng)美學渾然一體,“超然物外”“道法自然”,其內在哲學體系更接近道家文化。武俠小說中的內功是吐納吸收天地靈氣,借天地之氣重塑經脈,吸納自然,融入自然。武術之“術”講究飛花摘葉皆可傷人,俠客中的高手,更是倏忽來去,殺人于無形;武俠文化中的“江湖”,是傳統(tǒng)文化與世俗文化共同構建的烏托邦,武者行走于游離在朝廷與律法之外的“江湖”,遵循著自成體系的江湖規(guī)矩,亦正亦邪,取人首級如探囊取物,卻又在某些時刻舍生取義,慨然赴死;“成性存存,道義之門”,武俠文化中道德體系的根基即為“道義”二字,行走江湖,憑的是“道義”,暴起殺人,捍衛(wèi)的亦是“道義”,我國春秋時期的儒家思想則是道義論的基礎。武俠文化正是基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博納百家,融會貫通,最終形成以儒家與道家思想為核心的獨特美學。我們解讀一種影像的符號系統(tǒng),實際上就是在體驗、理解一種文化的意義和價值系統(tǒng)。
徐克導演執(zhí)導的《七劍》,改編自梁羽生所著傳統(tǒng)武俠小說《七劍下天山》。影片中運用了大量特效技術,配合實景的拍攝與真實的武打場面,力圖營造出“實況武俠”的氛圍。盡管上映后影片的評價毀譽參半,但影片中壯麗的自然風景與詭譎莫測的武器,以及影片中傳遞的傳統(tǒng)審美理念與價值觀念,依然令人印象深刻。從具體且微的兵器武藝,到宏觀且廣博的俠義精神,都傳承并彰顯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審美意趣。
《七劍》中以晦明大師為首的天山派,遵循了武俠文化中俠客歸隱—出世—歸隱的歷程,儒釋道三家思想雜糅其中,體現出傳統(tǒng)文化中的哲學思想,于呼吸之間,吐納天地,俯仰自如?;廾鞔髱熾m勘破生死,歸隱山林,但依然保持著與世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v觀天山一派,眾人無不背負著世俗因果。故此,小說與影片中皆以劍為比,映射出不同人物的背景與心性,并隱含晦明大師對眾人的殷殷期許。劍,在影片《七劍》里成為一種區(qū)別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重要標志。它的存在成為一種支撐整個電影人物群像的“核心道具”。舍神、由龍、天瀑、日月、競星、莫問、青干,七把劍,代表七種精神。
劍作為我國歷史上極其重要的武器形式,自西周青銅劍始,有數千年發(fā)展及演變的歷史。不同于其他武器,劍在冷兵刃中享有至高無上的尊崇地位。因為它不僅是劈砍刺殺的利器,更是彰顯等級與權力的禮器。作為禮器的劍,其劍柄與劍鞘往往會飾以華美紋樣并鑲嵌珠寶,頗具藝術性與觀賞性。在武俠文化中,劍往往是人物精神的化身,甚至超脫了器具范疇,因此才有“劍在人在,劍亡人亡”“人劍合一”等說法?!镀邉Α分械钠甙褎Γ鶠榛廾鞔髱熕T。每一把劍的形、技、神都截然不同,匠心獨具,精妙絕倫?;廾鞔髱煂ζ甙褎Φ年U述,象征他對劍的理解與境界,鑒證了武俠文化中的俠之道與俠之義:大巧不工,重劍無鋒,重立重生,是為舍神,這是他隱居天山后領悟的第一重境界。“莫問前塵有悔,但求今生無愧”,是他贈予傅青主的箴言,又何嘗不是他所悟之道。
除劍之外,《七劍》中代表著人物性格與精神的兵刃,與角色形象一一對應。風火連城手下十二門將,每個人的武器都不同,且并非刀槍棍棒等傳統(tǒng)武器,而是極其毒辣陰狠的旁門兵刃。叉、錘、鎖鏈、倒鉤、鋸齒……這些兵刃不僅以取人性命為目的,更要百般折磨,令對手在痛苦之中死去,與劍所代表的君子之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們是武俠世界中與“俠”對立的“寇”,代表了江湖中為人所不齒的黑暗面,與自然相悖,是人性中“貪”“欲”的化身。
“山”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具有非凡的意義。山水文化與山水美學,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山水之“勢”,不僅是自然精神的象征,更是民族文化的縮影。武俠電影中所呈現的景物來自虛構的武俠世界,似是而非,獨具魅力。作為民族文化藝術形式,(武俠電影)在提升視覺審美性的同時,也更要注重影像中每一個電影元素的文化價值意義?!镀邉Α防脤嵕芭臄z與特效技術,重新建構出武俠世界中的天山??耧L、積雪、巖石,天地一片清冷蕭瑟。在一派鐵灰與純白交織的景物中,一隊人馬奔馳而來,動與靜張力十足,相得益彰。反觀影片中的主要敘事空間——武莊與天門屯。一處是悠然自得又純樸天然的農莊,一處是突??桃?、陰暗恐怖的山寨。天山、武莊、天門屯,分別代表了隱世、俗世、亂世三重世界。隱世的超然、俗世的糾葛、亂世的殘酷互相牽扯,打破了原有的平衡,因勢利導、重塑規(guī)則成為影片中最迫切的需求。
“重然諾,輕生死”的游俠精神肇始于先秦時期,甚至可以追溯到春秋戰(zhàn)國,屬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俠”的部分。游俠兒的某些行為在今天看來略顯迂腐可笑,但它與儒家文化十分重視的“信義”相關。俠客為心中“道義”可置生死于不顧,如果答應了他人的請求,百死不辭。在傳統(tǒng)文化之中,對于“信義”的恪守重于生命,一個人如果“背信棄義”,迎接他的必然是“社會性死亡”的下場。
中國武俠電影植根于中國傳統(tǒng)藝術和傳統(tǒng)文化土壤中,在經歷了一個孕育、萌芽、發(fā)展的歷史過程之后,逐漸形成了本身獨特的風格樣式和特定的觀眾心理市場?!镀邉Α繁袀b義精神,展現了天山“七劍”或為守護親友,或為舊日恩怨,或為贖清罪孽而下天山,援武莊,不懼生死,千金一諾的俠之本色,凸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神之美、道義之美。但《七劍》的瑕疵同樣明顯,角色眾多、個性鮮明固然是優(yōu)點,但相對復雜的背景與孤立的感情線索、各具特色的武器展示割裂了影片的表達,使影片敘事碎片化、無序化。當俠客之所以成長為俠客的歷程因缺少細節(jié)而無法自圓其說時,影片所呈現的武俠世界,必然會空有其形,有“武”無“俠”。在影片風格上,“虛”與“實”過于分明。廣袤的天山與漫天風雪營造出武俠文化虛無縹緲、變幻莫測的景深,寫意而灑脫。但高手過招,偏偏十分寫實,一招一式,鏗鏘有聲,塵土飛揚,缺少傳統(tǒng)文化中講究留白與想象的美感。誠然,作為商業(yè)電影,充滿暴力美學的打斗鏡頭不可或缺,但影片所追求的寫實與受眾理想中的江湖相去甚遠。俠客身披破舊斗篷與粗布衣,武者更是樸實貧窮如農民,當奇裝異服、手段殘忍的十二門將追殺幾乎沒什么反抗能力的武者時,非但很難激起受眾酣暢淋漓的視覺感受,反而令人如同看到一場血腥屠殺般不適。說到底,觀眾熱衷于武俠電影,沉迷于武俠文化,始終期待的是正反兩派間智慧與武力的較量。以2004年出品的《功夫》做比較,盲琴師出場時的風,墻壁上斷為兩截的貓影,鏗然掉落的燈盞,其所營造的驚心動魄的氛圍與傳統(tǒng)武俠的審美更為接近,也更貼近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神韻。西方式的暴力美學與中國傳統(tǒng)武俠文化有著天然的鴻溝,武俠電影若重武輕俠,便少了韻味。與傳統(tǒng)文化緊密結合,是武俠電影不能也無法割舍的精神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