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周年,這是一件文化盛事,也是一件民族盛事。此時此刻,全世界目光再次在此匯集。紀錄片是現(xiàn)實生活的見證、歷史的真實寫照。由于故宮文化的豐富性和重要性,長期以來,紀錄片鏡頭多次聚焦故宮,以不同視角為世人提供了一個直觀、形象的了解中華文明的窗口。
紀錄片鏡頭中呈現(xiàn)故宮的角度隨社會的發(fā)展而變化。這些變化融入節(jié)目立意、拍攝手法等方面,與中國國力的不斷提升緊密相連,充分展現(xiàn)出中華民族日益增強的文化自信。
為了解故宮題材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全貌,我們首先對其發(fā)展歷程加以梳理,大致來說,它的發(fā)展可分為三個階段。
清朝至民國時期,是故宮題材紀錄片的萌發(fā)與雛形期。由于技術發(fā)展等原因,此時尚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影視紀錄片,這一時期關于紫禁城的影視資料均為外國人所攝。西方堅船利炮擊毀了塵封多年的國門,中國人仰視的神圣之地洞開,外國列強得以貪婪地向內窺探。據(jù)考證,“一段拍攝于1898年,也就是農歷戊戌年的視頻被認為是最早記錄紫禁城的視頻”。視頻片段大約30多秒,鏡頭中的紫禁城被衰敗肅殺之氣籠罩,甲午戰(zhàn)爭失敗后,為改變現(xiàn)狀,這一年中國自下而上涌動著一股變革圖強的激情,然而這場改革興也勃焉亡也忽焉,之后光緒被軟禁,慈禧再度垂簾聽政。1903年,一個叫西蒙斯(Simmons)的美國人拍下了一段紫禁城的視頻。鏡頭中的景物越發(fā)破敗,清王朝即將走到終點。
此后中國進入民國時期。1925年,故宮博物院建立。1935年,美國Educational Films公司拍攝了《摩登北平》(Modern Peiping)紀錄片,片長7分多鐘,鏡頭跟隨幾個外國水兵游覽北平街市、故宮、北海等地,古老建筑一片斷壁殘垣,荒草叢生。外國水兵走馬觀花式地游覽,滿足了國外觀眾的好奇心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故宮題材紀錄片的拍攝有了長足發(fā)展。1949年,蘇聯(lián)攝影師航拍了一段視頻,在畫面中可以看到北京全貌,市中心最醒目的地標是故宮。整個航拍過程完整,色彩對比強烈,鏡頭中的故宮恢弘大氣,罕見的中軸線對稱格局給人以強烈的視覺震撼。1961年,故宮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次年,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拍攝《北京紫禁城》,片長大約17分鐘,全方位介紹了紫禁城歷史沿革、建筑特色和館藏珍寶。1972年,由意大利導演安東尼奧尼(Antonioni)拍攝的紀錄片《中國》,其中約有5分鐘介紹故宮,這段內容深深打上了特定歷史時期的烙印,背景所配的革命歌曲和畫面中輕松游覽的群眾,與代表過去專制威嚴的巨大殿宇形成鮮明對比。
改革開放至今,故宮題材紀錄片創(chuàng)作繁榮發(fā)展。隨著改革開放的大門日益敞開,中國民眾眼界越發(fā)開闊,對文化的渴求也愈發(fā)強烈。與此同時,國際社會對這個神秘的東方大國也充滿了興趣。1985年到1987年,中國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陸續(xù)發(fā)行18集紀錄片《紫禁城》,“清明上河圖”等國寶首次呈現(xiàn)在鏡頭前。之后,有關故宮紀錄片的數(shù)目爆發(fā)式增長,尤其是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越來越多的中外影視機構參與拍攝,他們運用多種創(chuàng)作手法呈現(xiàn)不同視角,風格更加國際化。其中頗具影響力的有日本NHK出品的《故宮的至寶》(Gugong’s Treasure),美國公共廣播電視公司PBS出品的《紫禁城的秘密》(Secrets of the Forbidden City),英國 BBC出品的《北京:一個帝國首都的傳記》(Beijing:Biography of an Imperial Capital)等,這些節(jié)目向全球觀眾展示了故宮文化。
進入21世紀,中央電視臺制作播出12集紀錄片《故宮》,從建筑藝術、館藏文物和從皇宮到博物院的歷史轉變等方面全面展示故宮,節(jié)目采取“以物說史”的方式對歷史人物、事件重新解讀。12集大型紀錄片《當盧浮宮遇見紫禁城》(When the Louvre meets the Forbidden City)由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等單位合作拍攝,它是中國首部深入探索東西方文化的紀錄片,用全球化視野展現(xiàn)文化的交流與碰撞。此后,中央電視臺又陸續(xù)推出了百集紀錄片《故宮100——看見看不見的紫禁城》《我在故宮修文物》《故宮新事——養(yǎng)心殿研究型保護項目紀事》等紀錄片,這些節(jié)目恢弘大氣、涵蓋全面、細節(jié)到位,是故宮題材紀錄片的精品之作。
由于歷史原因,至今海峽兩岸都存在著故宮博物院。中國臺灣的公視臺曾制作播出四集《對焦國寶》節(jié)目,對珍藏在臺北故宮的文物精品進行深入介紹。此外,中央電視臺也跨過海峽,采訪制作12集《臺北故宮》紀錄片,追溯文物遷臺歷史和臺北故宮現(xiàn)狀,并對書法、繪畫、青銅等臺北故宮館藏國寶進行介紹。
綜上所述,故宮形象在紀錄片中是多變的,是反差巨大的,它曾與日薄西山的清王朝緊密相連,是落后保守的象征;之后它飽受日寇蹂躪,館藏珍寶不得不在戰(zhàn)火中顛沛流離,最終骨肉相隔分散兩地;隨著新中國的成立,故宮重獲新生,一路蓄勢向上,最終元氣滿滿地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
最初,故宮拍攝只是簡單直觀地從建筑外觀入手。從外國人最早拍攝的30多秒紫禁城視頻,到美國Educational Films公司拍攝的外國水兵游北平,蜻蜓點水式地景點介紹,鏡頭里滿是故宮殘敗的高墻大院。由于長期受列強欺辱,中國國力逐步衰微,在強勢的西方文化面前,中華民族自信心逐步喪失。西方人以一貫傲慢的態(tài)度俯視這組古老建筑,雖然體量龐大,但是它只代表著過往,現(xiàn)在卻意味著保守與失敗,昔日莊嚴之地盡顯老態(tài),這時的故宮成為西方人的獵奇之地。
從室外走入室內,之后的故宮紀錄片拍攝融入豐富的歷史元素,拍攝技術和制作手法日臻成熟。新中國建立后,中國國力日趨強大,文物保護、文化建設走入正軌,人們有機會重新審視故宮,更詳細、更有條理地探尋其中的歷史。20世紀60年代拍攝的《北京紫禁城》,將鏡頭延伸到宮殿內部,伴隨不同景物、珍寶的展示,將歷史掌故娓娓道來,字幕和配樂民族特點鮮明,可以說,這部紀錄片拍出了中國面貌、中國味道?!皟?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fā)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隨著中國國力的不斷增強,尤其是改革開放后,眾多影視工作者以傳承傳統(tǒng)文化以己任,以故宮為題材的紀錄片佳作爭相涌現(xiàn),《故宮》《紫禁城》《故宮100》等片從更多角度、更深維度加以介紹,使普通大眾與故宮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與此同時,博物館的教育功能通過紀錄片的播放得以強化,實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社會效果。這些紀錄片還輔以高科技動畫技術,或再現(xiàn)故宮的修建過程以及帝王登基等浩大的典禮儀式,或使名畫中的人物動起來,極具中國式審美和情趣,給觀眾以前所未有的視覺享受。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并對其生命力持有堅定的信心。“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蓖ㄟ^這些紀錄片,人們從中可以知曉古代勞動人民之巧、傳統(tǒng)文化之豐、王朝興衰之道……文化自信的種子會自然而然地在心中生根發(fā)芽。
伴隨鏡頭的延展,紀錄片將視角聚焦到與故宮文物保護相關的人身上?!段以诠蕦m修文物》《故宮新事——養(yǎng)心殿研究型保護項目紀事》等紀錄片通過文物修復師的日常工作,近距離展示他們的絕活,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直觀鮮活地展現(xiàn)在觀眾面前,使人身臨其境,切身感受到中華文化薪火相傳的力量??梢哉f,這種嘗試為故宮類紀錄片提供了新的拍攝視角。待修的文物中,有薄如蟬翼的絹繡,有珍稀易碎的古瓷,有歷經風霜的字畫,更有歷盡滄桑的古建構件……紀錄片“以人為本”,用現(xiàn)在進行時態(tài)講述當代人的使命,一件件國寶在修復師手中再現(xiàn)神韻,目睹精益求精的修復過程,耳聽他們對中國文化乃至人生的感悟,觀眾對傳承有了深刻感受——文化就是這樣一代代兼容并蓄、繼承發(fā)展的。
故宮是全體炎黃子孫取之不竭的文化寶庫。目前,故宮文物分隔兩地,海峽兩岸的中國人都期盼民族團圓,珍寶合璧,這是人們心中的“家國夢”。故宮歷經明清,有盛有衰,現(xiàn)在全國上下以史為鑒,齊力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億萬民眾心中升騰著“復興夢”。
紫禁城將“和”的理念融入建造格局中,“和”也代表著中華文明與其他國家文明的相處理念,中國心、“大同夢”,中華民族一定會為世界的和平和發(fā)展做出更大的貢獻。故宮開啟,頌古壯今。故宮題材紀錄片必將與時俱進,通過它的精彩講述,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與智慧將會更大范圍、更深程度地傳播,也必將進一步增加中國人內心深處的自信與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