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廣龍
我定居西安二十年了,這座城市能包容,有活力,總有新鮮感,對于我,適合長久相處。剛來時,去外面吃飯,買東西,認識不認識的,沒有誰把我當外人。隨著時光的移動,我對西安的感情,也在一步步加深。我喜歡街巷里彌漫著的過日子的氣息,喜歡油潑面、羊肉泡饃;也興奮著城市面貌的巨大變化,既現(xiàn)代,又傳統(tǒng),被有機統(tǒng)一到了一起,保持了一座城市的個性和特色。尤其是西安的北郊,因為我住在這里,感受真切,往回看,朝前看,都能引起情緒上的波動,感慨和向往,溢滿了我的心田。
雖然進出西安北大門得走北郊,去機場乘坐飛機得經(jīng)過北郊,過去,西安城四個方位,要是能選擇,人們不愿意到北郊安家。我當年剛安頓下,往四下一看,太空曠了,甚至還覺得有些偏遠。來到西安我高興,不過實地的感覺像沒有進城,這是到鄉(xiāng)下來了。到了晚上,未央路這條主干道還稀稀落落有幾個行人,其他幾條路段,都是簡易路,兩邊是鄉(xiāng)村,遠處是莊稼地,黑燈瞎火的,人一走進去,狗馬上叫喚,腳下不實在,心里害怕,天一黑,我基本上不出門。在北郊,出去買東西,找個大一些的商店都難得很。進城參加聚會,聽說我從北郊趕過來的,都挺佩服的,路遠不說,主要是交通不便。
的確,那時候,看熱鬧,看街景都是往南走,往鐘樓方向走,那里是這座四方城的中心,去那里才是進城。我到西安看的第一場電影,還是在北門里的和平影院去看的。回去擋出租車,一聽去北郊,司機不愿意跑,嫌回來的時候拉不上人。
不過,北郊在發(fā)展上的布局已經(jīng)有了,一些項目也在建設的過程中。我生活的這一方區(qū)域,就屬于經(jīng)濟技術開發(fā)區(qū),已經(jīng)入住了幾家大型企業(yè),招牌響亮,生產(chǎn)繁忙,大門外老是停著一長溜等待裝貨的大卡車。西安現(xiàn)在不光有三環(huán),繞城高速都投用好多年了。那時,北二環(huán)正在施工,我進城得穿過未央路立交的建設工地,又是土堆,又是大坑,蹦蹦跳跳走著走過去,鞋子上,褲腿上都是土。
就在北二環(huán)于1999年11月建成后,過了一年,西安圖書館投入使用,對外開放。這里原來有一排臨時板房,開了一家東北人飯莊,我印象最深的是水餃個頭大,味道好。有了圖書館,提供的是精神食糧,給予人更長久的滋養(yǎng)。這里經(jīng)常舉辦公益講座,我聽過幾次,還購買過一本談曾國藩治學的圖書。2005年,在張家堡,西安體育館建成了,我看過體操比賽,籃球比賽,也聽過一場演唱會。配套的還有一座城市運動公園,里面道路有序,水土相間,種植了不同的樹木,最北面的白樺林秋天最宜人,禮拜天去,我在樹林里坐一個下午,感受到的是寧靜,是安謐。這些地標性建筑出現(xiàn)在北郊,提升的是層次,營造的是品味,被稱之為跳躍式發(fā)展,對于北郊整體環(huán)境的營造起到了帶動作用。我人在北郊,見證了其中的變化,得到了有我一份的幸福。
北郊的路原來只有幾條干道,隨著人氣興旺,發(fā)展加快,一個個住宅小區(qū)接連開工,道路的規(guī)劃也一一得到落實。過了北二環(huán),東西方向,依次分布的鳳城路,從一路直到十二路,每一條路的兩邊都有景觀,都有新的建筑物。我居住的地方,原來叫尤家莊,村子拆遷又回遷,和原來比是兩樣子,又多了一個名稱:鳳城四路。往周邊延伸,與生活緊密的,要緊的需求,菜市場,超市,醫(yī)院,學校,都在近處,走路十分二十分鐘,頂多半小時就能到。和鳳城路交織的,東邊主要有開元路,貞觀路,渭濱路,西邊主要有文景路,明光路,朱宏路,路的名字,和歷史上的盛世有著聯(lián)系,又對應了當下這興旺的現(xiàn)實。在這些路的周邊,形成了一片又一片街區(qū),一個又一個科技園,由于住戶多,上班族多,停車場都不夠用了。
更讓我驚喜的事情還在后面,2006年9月,西安地鐵二號線試驗段張家堡站開工建設了。西安要有地鐵了,還是從北郊開始修建的,我激動啊,隔上一些日子,就走到張家堡去觀看,雖然圍擋著看不見,看外面堆起來的大土堆,聽一聽機器的聲響,我也是滿足的。地鐵二號線2011年開始運營,如今,西安建成的地鐵線已經(jīng)有四條了,坐地鐵出行,是我的首選。也是在這一年,位于北三環(huán)旁的北客站投入使用,駛往省內(nèi)省外的高鐵,都從這里出發(fā)。在西安其他方位的人坐高鐵,得早早出門,我離得近,時間寬裕,自然得到了更多的便利。這些年我和家人先后去了不少地方,看了風景,開了眼界,心里頭高興。光是到平陸的黃河灣看天鵝,就去了兩回。還是在這一年,西安市政府北遷,來到了鳳城八路,北郊竟然成了又一個城市中心,這又是沒有想到卻看到了。政府旁邊的張家堡大轉盤,二十年前我從這里進出西安,能看到的有一家補輪胎的鋪子和一棵國槐樹。有的外地車初來西安,不熟悉路況,路邊蹲著幾個人,手拿紙牌,上面寫著“帶路”字樣,成為一門營生?,F(xiàn)在的張家堡,地下是地鐵樞紐,到北客站,到機場的輕軌,都在這里轉乘。地面上,是大型商場,是商業(yè)街,分布了許多受年輕人追捧的網(wǎng)紅店和打卡地。晚上過來,燈火輝煌,人頭攢動,熱鬧和繁華盡在眼前。
北郊原來受冷落,如今大變樣,而且,在更北面,在更廣闊的地界上,大型工廠和外貿(mào)公司還在興建。朋友見面,說起來都挺羨慕,說我在北郊落戶,是不是有先見之明。我哪有這本事,我只是趕上了西安的發(fā)展,趕上了北郊的進步。作為一個新西安人,我的身份認同和歸屬感,是自然生發(fā)的,北郊的美好,看得見,感受得到,身在其中,我的自豪和幸福是由衷的。
責任編輯楊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