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悅華, 周永榮, 陳昊, 常焱杰, 張臻, 何嘉弘
(1. 國網江蘇省電力有限公司檢修分公司, 江蘇 南京211102;2. 國網電力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 江蘇 南京211106;3. 東南大學, 江蘇 南京210096)
隨著我國電力建設的不斷推進, 500 kV 電網已成為我國大部分省份的主干電網, 500 kV 電網的電氣設備狀態(tài)對于維護電網的安全穩(wěn)定運行具有重要意義[1-3]。 用于調節(jié)變電站無功功率的500 kV變電站35 kV 電抗器是重要的電氣設備, 電抗器間隔中電抗器本體和斷路器的相對位置有以下三種模式[4], 第一種是近年來常用的配置模式, 即不設35 kV 總斷路器而每個間隔的斷路器前置; 第二種模式設35 kV 總斷路器且電抗器斷路器前置; 第三種是本文著重討論的模式, 即設35 kV 總斷路器且電抗器斷路器后置, 該方式的優(yōu)點在于后置斷路器可以采用輕型斷路器, 降低了投資。 但是當電抗器發(fā)生故障或35 kV 母線故障時, 需要直接跳開主變電壓35 kV 總斷路器。 在該模式下, 電抗器間隔斷路器只在平時起到操作電抗器的作用[5-6]。
我國早期投運的500 kV 變電站, 多采用設35 kV總斷路器且電抗器斷路器后置的模式。 正常運行情況下, 流經TA 的電流是電抗器間隔的正常負荷電流, 若某間隔35 kV 電抗器發(fā)生故障, 流經該間隔TA 的電流減小。 因此, 這種TA 配置模式多采用欠電流保護[7]。 在實際運行中, 35 kV間隔發(fā)生故障時, 相鄰非故障間隔的運行電流變化規(guī)律相對復雜, 甚至有可能造成非故障間隔電抗器欠電流保護動作[8-9], 給現場事故分析增加了技術難度。 本文研究了500 kV 變電站低壓側故障電流特征, 仿真分析了不同情況下的電抗器間隔電流變化規(guī)律, 提出了現有故障判別邏輯的改進方案。
電抗器間隔TA 后置式接線的模型如圖1 所示, 低壓側設35 kV 總斷路器, 且在各個35 kV 設備間隔配置斷路器, 電抗器靠近35 kV 母線, 斷路器遠離母線, TA 相鄰斷路器布置。
圖1 TA 后置式電抗器間隔的電氣接線
以圖1 的500 kV 變電站低壓系統(tǒng)為例, 35 kV側四臺電抗器的容量均為60 000 kvar, 各間隔正常運行時的負荷相電流為980 A ( 負荷電流的波動性[10-12]忽略不計), 欠電流保護的動作值為400 A(一次值)。 欠電流保護的動作條件是: 當某相電流低于定值且滿足低電壓解鎖要求時, 保護延時跳閘。
以321 間隔的電抗器發(fā)生三相短路故障為例,首先假設故障過渡電阻可以忽略不計, 故障電流僅流經至故障點而不再流經TA, TA 上流經的電流由正常負荷電流下降至接近于0, 因此保護可以判斷故障發(fā)生在321 間隔。 如過渡電阻大, 故障電流將根據過渡電阻與故障點到間隔末尾阻抗值的大小進行分流。 在這種情況下, TA 受到的電流也會降低,故障間隔欠電流保護將正常動作。 同時非故障間隔也可能因35 kV 電壓被故障拉低, 造成本間隔TA受到的電流下降, 存在非故障間隔欠電流保護動作的可能。
如電抗器間隔中的某一間隔發(fā)生電抗器故障,故障點為f點, 則電抗器間隔的等效模型如圖2 所示。 圖中,Ls是35 kV 側的等效電感, 約0. 008 H;L是故障至電源側的電感值, 整個間隔的電感值為0. 065 H;Rf是故障點過渡電阻, 考慮到現場發(fā)生的多起故障實際過渡電阻值均較小, 便于分析起見, 這里假定Rf不超過5 Ω;Z是間隔末端斷路器、 TA、 中性點接地刀閘等裝置的綜合等效阻抗,取0. 5 Ω[13-14]。
圖2 電抗器間隔等效模型
電抗器所在的35 kV 系統(tǒng)(不接地系統(tǒng)), 單相接地故障時, 故障電流較小[15-16]。 最常見的相間接地故障轉三相故障。 從現場經驗來看, 由于35 kV 系統(tǒng)保護動作延時較長, 最終轉化成三相故障的概率頗高。 以三相故障作為典型故障進行分析, 假設故障發(fā)生在圖2 中的f點。 如果f點距離35 kV 母線較近, 即故障點靠近電源側(L值較小), 故障電流流經L后基本都從故障點過渡電阻Rf上流過, 因此欠電流保護動作。 但該種情況下,35 kV 母線電壓下降嚴重, 可能造成其他非故障間隔欠電流保護動作。 如果f點距離母線較遠, 即故障點靠近TA 側(L值較大), 故障間隔以外的電壓電流情況與正常運行情況下差異不大, 但在故障間隔內部, 故障點過渡電阻Rf上將會有一部分分流, 造成欠電流保護動作。
為方便分析, 暫不考慮非故障間隔對故障間隔的影響, 則故障間隔的總電流I為:
則流經故障間隔TA 上的電流I1為:
其中,E為系統(tǒng)電源的相電壓有效值, 此處為38. 5 / 3 kV;L的取值范圍是0 ~0. 065 H。 根據式(1)及式(2), 可以計算在不同位置發(fā)生故障的情況下, 流經故障間隔TA 處的電流I1隨L值與Rf值的變化情況, 如圖3 所示。 35 kV 母線電壓的線電壓有效值U隨L值與Rf值的變化情況如圖4 所示, 非故障間隔流經TA 的電流I2如圖5所示。
圖3 I1隨L 值與Rf值的變化情況
圖4 U 隨L 值與Rf值的變化情況
圖5 I2隨L 值與Rf值的變化情況
根據圖3, 在故障點靠近母線側(L值較小)的情況下, 由于故障點靠近TA 側的電抗值(0. 065-L) 較大, 故障電流幾乎不流經故障間隔的TA, 因此I1的值總是很小且與Rf的值關系不大。 在故障點靠近TA 側(L值較大) 的情況下, 故障點至TA 的電抗值(0. 065-L) 較小, 當其小到能與Rf的電阻值相比較時, 故障電流在流經L后將根據故障點至TA 側阻抗進行分流。 在這種情況下, 當Rf的電阻值較大, 可能造成流經TA的電流下降不明顯, 不能達到欠電流保護的動作定值。
根據圖4, 在L值與Rf值均較小的情況下, 母線電壓U下降明顯; 在L值或Rf值較大的情況下,母線電壓非故障情況下的數值相當。
根據圖5,I2的變化情況與母線電壓U的變化趨勢基本一致,L值與Rf值均較小的情況下,I2下降明顯; 在L值或Rf值較大的情況下,I2與非故障情況下的數值相當。
若故障點靠近母線側, 即L值較小, 取L=0. 005 H,Rf=1 Ω, 故障發(fā)生時刻為1 s, 故障持續(xù)時間為0. 5 s, 在PSCAD 中進行仿真。 流經故障間隔流經TA 的電流I1如圖6 所示; 35 kV 母線的故障電壓U如圖7 所示; 非故障間隔流經TA 的電流I2如圖8 所示。 由于故障為對稱性故障, 不失一般性, 有關波形圖均僅繪制單相波形。
圖6 故障點靠近母線側時I1的波形
圖7 故障點靠近母線側時母線電壓的波形
圖8 故障點靠近母線側時I2的波形
由圖6 可見, 流經故障間隔流經TA 的電流I1在故障發(fā)生后明顯下降。 根據圖7, 35 kV 母線電壓在故障發(fā)生后有一定程度的跌落。 根據圖8, 非故障間隔流經TA 的電流I2也有顯著下降。
若故障點靠近TA 側, 即L值較大, 取L=0. 055 H,Rf=0. 1 Ω, 在PSCAD 中進行仿真。 流經故障間隔TA 的電流I1如圖9 所示; 35 kV 母線的故障電壓U如圖10 所示; 非故障間隔流經TA的電流I2如圖11 所示。
由圖9 可以看出, 流經故障間隔TA 的電流I1在故障發(fā)生后明顯下降; 根據圖10, 35 kV 母線的電壓在故障發(fā)生后幾乎沒有下降; 根據圖11, 流經非故障間隔TA 的電流I2與故障前相比也幾乎沒有變化。
圖9 故障點靠近TA 側時I1的波形
圖10 故障點靠近TA 側時U 的波形
圖11 故障點靠近TA 側時I2的波形
保持其他條件不變, 將Rf取5Ω, 流經故障間隔TA 的電流I1如圖12 所示。 可以看出,I1的值下降不多, 即在故障點靠近TA 側的情況下, 較大的過渡電阻會造成TA 分流增加, 可能造成欠電流保護達不到動作定值。
圖12 故障點靠近TA 側且Rf較大時I1的波形
由上可知, 當故障點靠近母線側時, 35 kV 母線的電壓下降, 有可能造成非故障間隔的電抗器欠電流保護動作。 以南京地區(qū)某500 kV 變電站(35 kV側采用TA 后置式接線) 為例, 三次35 kV電抗器三相短路故障, 有兩次出現了非故障間隔電抗器欠電流保護動作的情況。 以第二次故障為例,該500 kV 變電站2 號主變壓器2 號電抗器和3 號電抗器并聯在同一條母線上, 當3 號電抗器發(fā)生內部故障時, 電流向故障電抗器集中, 流過非故障電抗器的電流相應減少, 最終導致2 號主變壓器2 號電抗器保護動作。
比較圖6 與圖8, 可以看出雖然非故障間隔的電流有所下降, 但是其下降幅度相比于故障間隔小一些。 由于故障間隔的故障特性更加明顯, 所以電流下降幅度會更為顯著。 利用這一特點, 可以采用比較各個間隔在故障期間流經TA 電流大小的方法確定故障間隔。 具體方法為: 當母線電壓下降且某間隔的電流降低, 則開始比較各個間隔的電流大小; 若某一個間隔的電流明顯小于其余間隔, 且其余間隔的電流值大小基本相同, 則可以說明電流較小的間隔是故障間隔。 為定量分析, 圖13 展示了在不同故障位置與不同過渡電阻情況下故障間隔電流與非故障間隔電流的大小關系。
圖13 不同故障情況下I1與I2的大小關系
根據圖13 可將故障情況分類如下:
1) 故障點至母線側電抗極小的情況。 這種情況類似于35 kV 母線發(fā)生故障, 因此無論過渡電阻多大, 各個間隔的電流大小基本一致。 由于可以類比母線故障, 該情況下區(qū)分故障間隔的意義不大。
2) 故障點至母線側電抗適中。 該情況下, 過渡電阻較小時, I1與I2的比值較小, 不超過0. 5;過渡電阻較大時, I1與I2的比值增大至0. 7 左右。
3) 故障點至母線側電抗較大且Rf較小。 與情況2) 類似, 當過渡電阻不超過4Ω 時, I1與I2的比值不超過0. 8。
4) 故障點至母線側電抗較大且Rf較大。 該情況下的故障特征不夠明顯, 因此故障間隔與非故障間隔差異不大, I1與I2的比值達到了0. 8 以上。
考慮到情況1) 與情況4) 時, 區(qū)分故障間隔和非故障間隔的現場運檢尤其是故障排除時的啟發(fā)意義較小, 因此可以將保護方案改進為: 當母線電壓下降且某間隔的電流降低, 則開始比較各個間隔的電流大小; 若某一個間隔的電流小于其余間隔電流的0. 8 倍, 且其余間隔的電流值大小基本相同,則可將電流較小的間隔判斷為故障間隔。 由故障間隔欠電流保護動作跳閘, 其他間隔以更長的時延跳閘。
為實現所提方案, 需要跨間隔比較電流, 這在目前的常規(guī)500 kV 變電站中是較難實現的, 但是智能變電站建設的持續(xù)推進為這種方案的實現提供了便利[17-20]。 智能變電站中, 存在利用各個間隔的合并單元所提供數據, 改進低壓側電抗器間隔故障判別邏輯的可能。
本文以三相故障為例, 研究了變電站35 kV 側電抗器間隔TA 后置式接線的情況下電抗器間隔故障電流變化特征。
1) 某間隔發(fā)生故障將導致該間隔流經TA 的電流減小。 若電抗器間隔的故障點靠近母線側, 且過渡電阻較小, 則非故障間隔流經TA 的電流也因35 kV 母線電壓的跌落而降低。
2) 電抗器間隔的故障點靠近母線側, 且過渡電阻較大時, 35 kV 側母線電壓不會嚴重下降, 非故障間隔電流不會發(fā)生顯著下降。
3) 某電抗器間隔發(fā)生故障時, 盡管非故障電抗器間隔會發(fā)生電流顯著降低, 但其電流降低的幅度一般比故障間隔小, 通過比較各個間隔電流大小可以有效篩選出故障間隔。
4) 在跨間隔電流信息可以交互的前提下, 存在通過改進電抗器保護邏輯區(qū)分故障間隔與非故障間隔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