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菊
《陽關三疊》是中國唐朝興盛時期產生的一首音樂作品,迄今其藝術表現(xiàn)形式多樣,有諸多不同的藝術形式來詮釋和演繹。但是,無論哪種形式表現(xiàn)和演繹,都是對作品的古文化藝術氣氛、風格特點的再現(xiàn)傳承基礎上的發(fā)展。古代音樂自有它形成的古文化藝術特點,這也是古曲與現(xiàn)代近現(xiàn)代作品的最大鑒別方式。古曲承載的更多是中國古代文化,對古代文化的研究可以從中國各種古籍文獻所見。就《陽關三疊》從唐代傳承發(fā)展至今,可以從不同樂器的演奏、歌詠聲樂教學、發(fā)展合唱曲教學等可見,下面就《陽關三疊》古文化藝術做如下探究:
《陽關三疊》追其溯源,在唐代,是一首唐代古詩詞所譜的傳唱曲,并因為在唐代盛世流傳廣泛,收入樂府。唐朝在我國歷史文化記載中堪稱鼎盛的朝代,人民生活富足,就唐朝人的豐滿形象的字畫或壁畫等畫風和遺址所見,唐朝人的生活狀態(tài)表明了富足的狀態(tài)。我國唐朝時期,在各個方面都有了很好的發(fā)展,唐朝的詩、琴、書、畫、樂等也是各領風騷、盡情顯現(xiàn)。在唐朝時期,涌現(xiàn)出了許多詩人、畫家、音樂才子,如有著代表性的有白居易、李白、杜甫、李商隱、王維等等。在唐朝詩人中,有的被灌入了圣名:詩仙李太白、詩圣杜甫、詩王白居易、詩佛王維、詩魁上官婉兒等等,由此看見,在我國唐朝時期古詩詞以及所挈帶的其它藝術文化,是一個大發(fā)展的盛世時期,其古文化藝術走出國門并享譽世界。
《陽關三疊》是根據(jù)詩佛王維的七言絕句《送元二使安西》所配的古代音樂曲譜。詩佛王維是唐朝時期七言絕句詩作的代表人物之一。王維,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河東蒲州(今山西)人,唐朝著名詩人、畫家,與孟浩然合作被稱為“王孟”,灌入詩佛圣名。現(xiàn)在的《陽關三疊》的多種形式,是由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傳承改編而來,王維的這首《送元二使安西》詩文有不同的冠名,比如又題為《贈別》題目。又由于詩文中涉及到“渭城”“陽關”地址名稱,因此,又有人稱為《渭城曲》《陽關曲》。《陽關三疊》(《送元二使安西》)創(chuàng)作背景是在“安史之亂”前,為送有奉朝廷之使命朋友元前往安西(今新疆庫車)的一首送別詩。安西的詳細記載是指當時的唐中央政府為統(tǒng)轄西域地區(qū)而設的安西都護府的一種簡稱。
《陽關三疊》之所以被傳唱流傳下來,與唐朝詩人王維的多才多能和哲學思想緊密相關。王維本身就是精通音律的音樂家,是一位多才詩人。他精通詩詞歌賦,繪畫藝術造詣很高,書法更不遜色,精通工草、隸書等。王維有彈琴賦詩的才能,在王維所處的時代詩樂畫意結合得十分緊密。在盛唐時期,音樂在民間盛行,《送元二使安西》正是這盛唐時期的詩作并賦予的古代音樂曲譜,由于在民間傳唱起來,故被收入樂府,并傳承下來。由此可以看出,唐代詩人王維多才多能,他不僅精通詩文,是一位杰出的詩人;也精通音律,是一位音樂家;更是一位思想家、哲學家、畫家,是古人和近現(xiàn)代人中的典范。其善于思考和悟道,在其思想性、哲學性、詩情性、文學性、音樂性、書畫性等方面造詣很高,其境界頗有很高的覺悟,善于參禪悟理、學莊信道,精通詩、書、樂、畫,以立意、塑形、修道、悟理、理事等方面為高,因此,在他的詩文《送元二使安西》中,既有詩文內容的詩情,也有音樂的律韻,更有送別朋友的畫意。由此,所配有的音律珠簾合璧、鑲嵌契合恰如其分、恰到好處,迄今為止,是惜別之意的最佳詩文和古音樂文化,在世間傳承下來,成為中國古代音樂文化藝術的經典作品。
《陽關三疊》是一首略有改動的古歌作品,據(jù)說在唐代被收入《伊州大曲》作為第三段,這說明此曲與唐代的大曲藝術形式有著一定的聯(lián)系。但是此曲相傳其流傳與傳承歷史中,曾在約宋代時,曲譜便已經失傳,這不得不說是中國古文化藝術的一種遺憾,目前所見的古曲是由琴歌改變而成,但這也成就了我國唐代古文化藝術得以傳承,是非常珍貴的古文化藝術作品。據(jù)有關資料記載,這首作品琴歌的記載是明代弘治四年的《浙音釋字琴譜》。在正德年間謝琳的《太古遺音》,用極其簡單的彈奏法將《渭城曲》的原詩彈奏十三遍,嘉靖間黃龍山的《發(fā)明琴譜》以及萬歷間楊掄的《太古遺音》在彈奏情調和樂曲裝飾上豐富起來,直至清朝所演奏詠唱的琴歌,出自清末張鶴的《琴學入門》,張鶴在原詩的疊唱三遍外,又加了一些改動,流傳至今。《陽關三疊》就是在后人的不斷彈奏吟唱中逐漸繼承與發(fā)展形成了一首經典的多種形式的古文化藝術作品,其演繹藝術表演形式多樣,韻味古色古風古味,別有一番古文化意味。
《陽關三疊》是一首七言絕句格式的詩篇。七言絕句詩文是中國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形式,它屬于近體詩范疇,簡稱七絕。七言絕句詩文全詩以四句的特點抒發(fā)詩人的詩情畫意,而每句以七言展現(xiàn),由于每句的七言詩體特點,雖然在押韻或者是粘對在詩句體裁的格律上有嚴格的要求,但是在抒情詩人的事物情節(jié)等方面,卻更趨于交代的詩事更加清晰,即詩中述事、事不失詩的特點。七言絕句詩體追其溯源說法不一,有人認為起源是南北兩朝的樂府歌行或民歌等說法,在我國唐朝初唐時期就已經出現(xiàn)了數(shù)量不多的七言絕句,當時的詩文題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詩風、協(xié)律都很有限,因此,在當時的詩壇上沒有形成影響力,但它在后來的大唐發(fā)展中日趨成熟,發(fā)揚光大,并成為我國一種詩文的體裁形式得以傳承下來,在我國古詩文篇章體裁形式中,是詩文歌賦的一種重要形式。
在唐朝盛世時期,涌現(xiàn)出了許多七言絕句的高手,代表詩人有李白、王昌齡、王之煥、王維、高適、常建等人,這些詩人在七言絕句這詩體裁格式書寫中造詣很高,被稱為當時七言絕句的高手,為中國古詩文藝術文化傳承與發(fā)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七言絕句最突出的藝術特點是,在詩文體裁形式和內容上,從開始的拘泥束縛,發(fā)展到詩文可以不拘對偶,在一定格局的框架內,類似嚴格的抒情散文詩,能將一個詩事過程闡明得十分清楚,但又不失詩情畫意,真可謂妙筆生花、環(huán)環(huán)緊扣、詩情畫意、珠簾合璧。七言絕句在寫作格式上既要求嚴格,卻又可以抒情自由,使得詩文篇幅精練含蓄,詩意濃濃。七言絕句大都篇幅較短,講究聲律、抑揚頓挫頗有意蘊。
近現(xiàn)代聲樂教材中的《陽關三疊》,是在原詩文王維《送元二使安西》上的添加改動,但是所保留的七言絕句古文化藝術特點十分突出。其篇幅不長,但講究聲律、誦詠時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首詩雖然算不上唐朝時期的最具代表性的杰作,但卻是為后人提供了很好的“踐行”詩文典范,從中可以體味送別、惜別之濃郁的詩情畫意詩風載體,至今成為了流傳千古的名曲作品。第一段詩文可見其藝術形式:(清和節(jié)當春),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霜夜與霜晨。遄行,遄行,長途越渡關津,惆悵役此身。歷苦辛,歷苦辛,歷歷苦辛,宜自珍,宜自珍。之后的兩段在格局上都如此,七言絕句格式嚴格,聲律規(guī)范,耐人尋味。詩文重在三段的反復詠唱三遍,故為“三疊”,這也是《陽關三疊》標題音樂題目的由來。
《陽關三疊》的音樂特點和風格與古代音樂和古代樂器緊密相關,其音樂韻味、風格特點與不同的樂器、誦詠、演唱形式等相呼應?!蛾栮P三疊》的音樂部分更多人將其起源視為琴歌,而當時的琴是指古琴,而中國古代樂器古琴,則是蘊含著頗深的中國古文化歷史,含義深厚,意義深廣,這涉及到中國古琴文化藝術的內涵。中國古代樂器“古琴”有著博大精深的古代中國文化,它是中國古老樂器之一,其身挈帶的中國古文化哲理深厚、意蘊深刻,它具有造詣中國古人的“禮儀孝智信”之功。這首作品從琴韻到歌曲都體現(xiàn)著濃厚的中國古代文化的意蘊。古琴與古箏不同,界點在于琴弦和彈奏材質不同,古箏更趨向于古代古老木、絲制品,古琴彈奏者大都是用人的甲、肉作業(yè),因此,古琴發(fā)出的聲音高雅、貴氣,若說中國高雅樂器當屬古琴為最佳。古箏的琴弦材質和彈奏材質主要在金屬,因此,古箏所發(fā)出的音響與古琴有著很多的區(qū)別,古箏之韻典雅高貴,古箏金屬之氣,轟響連鳴,二者之間古琴更趨向于靜、境,古箏則更趨向于燥、急,古箏更多的是金屬的碰撞特征而發(fā)出的音效。由于《陽關三疊》是由琴曲而歌,因此,琴曲的韻味濃郁,歌隨著琴曲的意蘊而引發(fā)歌的深厚情感,曲詩珠簾合璧,意蘊久遠,動人心魄,感人肺腑。對于這首作品來說,無論從琴和歌哪方面來講,都體現(xiàn)在韻上,通過韻體現(xiàn)琴歌的味,余音繚繞、入骨三分,更是展現(xiàn)出了一幅幅生動的詩情畫意,真可謂琴、曲、韻、味、情、畫珠簾合璧、風景無限。
《陽關三疊》的詩文有內容到體裁形式,與樂曲相互輝映、互相鑲嵌、互為潛隱、珠簾合璧,詩中有樂、樂中呈詩、詩情畫意、動人心弦?!蛾栮P三疊》從任何一種形式來體味,都體現(xiàn)著中國古文化濃厚的意蘊和氣息,比如以詩文誦詠,則會呈現(xiàn)抑揚頓挫的古文化語調形態(tài),如果從彈奏樂曲上來講,則會呈現(xiàn)余音繚繞、繞梁三日的古代音樂風格的意蘊意猶未盡。
之所以對《陽關三疊》的評價上升到珠聯(lián)璧合,是因為,詞曲在歷史傳承與發(fā)展中,很好地繼承了古代音樂曲風的突出特點,與中國古樂器的發(fā)音音律密切相關,比如古琴、蕭、塤等樂器的發(fā)音品格,都非常突出,特別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音樂律動的特點,形成了古代音樂與近現(xiàn)代音樂最具典型特點的甄別。
中國古代音樂與中國許多文化緊密相連,其中一個最主要的關系就是與詩歌之間形成的關系。在古代中國文人飲酒作詩是一種常態(tài),也是古代文化創(chuàng)作的體現(xiàn),古人所作的詩歌可以根據(jù)詩文的詩意詠唱的形式,為詩歌很巧妙地灌于詩成歌的曲韻,詩歌在古代成為了一種突出創(chuàng)作音樂的形式,因此,使得詩與歌形成了緊密的相互關系。在中國古代很明顯的體現(xiàn)就是古人在古詩文、經書吧等文學作品里,總是以搖頭晃腦的動作與文意做相符的配合,產生相應的韻、律。中國古代是十分講究音律、韻味的,對音樂的研究也是十分深入,比如數(shù)學家朱載堉就在明代詳細地研究出十二平均律,這使中國古代音樂的發(fā)展與提高達到一個高度,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的音樂巨大的成就。
《陽關三疊》的音樂曲調是以中國民族五聲調式為主體的曲調結構,它有著濃郁的中國古代音樂的民族風格特點,韻律與古琴、誦詠、蕭、塤等韻律相協(xié),音律的振動關系律動悠揚完整,因此,現(xiàn)代人在演繹中,無論用哪種形式奏唱,都要注意《陽關三疊》的律動關系,使得音樂韻味洋溢著古曲的意味才相符。在樂曲的樂器演奏上,注意體現(xiàn)古代樂器的韻律和意義,比如古琴的彈奏方式與古箏的彈奏區(qū)別,二者之間是有區(qū)別的,蕭、塤的古樂器意義也同樣在彈奏中有很好的體現(xiàn)?!蛾栮P三疊》作品的演奏在樂器演奏方面特別適合古琴、蕭、塤、人聲詠唱等類似演奏,這是由于從作品的古詩詞誦詠還是詩情畫意上來看,都有著詩、歌、畫、意、韻、律、味等渾然一體、完美協(xié)和的完美結合。
在近現(xiàn)代的聲樂教材上,《陽關三疊》被編入了專業(yè)的聲樂教材中,我們也可以發(fā)現(xiàn)學者的突出問題就是不能很好體現(xiàn)作品的韻律,他們更多的是唱出聲音,講究技術的通、響、送、量等專業(yè)技術,而更大的則是忽略了《陽關三疊》古代作品的韻律,因此,更多的則失去了作品古典音樂的風格特點。學者們更多的是把這首作品當作藝術作品來歌唱,而忽略了古代音樂作品的意蘊和意義,因此,在表現(xiàn)作品的韻律上大都不夠或沒有注意古代作品的韻律這個主要問題。
《陽關三疊》更重要的是承載著中國古曲的韻律和意味,這是中國古代音樂的重要音樂特點?!读凶印珕枴吩衅驄D的乞討歌有感而發(fā)為“而余音繞梁欐,三日不絕”,后被古人引用形容美妙的歌聲和音樂的能量,也正由此,后來被古人常常對一位彈奏造詣高的人所彈奏的曲意盛贊為“余音繚繞、繞梁三日不絕于耳”的各種贊美之意。由此可見,古琴、塤、蕭等中國古代樂器的特點就在于韻律的體現(xiàn)。作品無論是在琴、歌、吹都離不開韻律的完美刻畫,這個韻律體現(xiàn)在每一個音符的彈奏或每一個字的唱詠的完美音律,形成了音、律、韻、味、意、畫、情等珠簾合璧的功效,其音余音繚繞、繞梁三日不絕于耳就是值得古代音樂的音律,古代音樂的音律表明著彈奏者的律動完整,不僅如此,還意為彈奏者聲斷意不斷、不彈奏音律猶在且意猶未盡,這就是古代音樂被稱為陽春白雪以及雅樂的突出重點。
總之,《陽關三疊》是一首唐代傳承下來的古文化藝術作品,為中國古代音樂的傳承傳唱與古文化藝術研究和探析提供著重要的依據(jù),為不同形式的藝術演奏提供著重要的古藝術文化。
(本文部分參考資料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