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玉雪
陳與郊的雜劇《文姬入塞》是根據(jù)著名歷史故事文姬歸漢改編而成,整部雜劇篇幅短小,僅有一折,但取材深思熟慮,構(gòu)思精巧,人物形象豐滿,更重要的是傳達的感情真摯動人。全劇的高潮部分在于文姬與兩個兒子生離死別時的場景描寫,將文姬內(nèi)心對故國的思念與對兒子的依依不舍這種矛盾心理表達得淋漓盡致。
陳與郊的《文姬入塞》雜劇原典出自《后漢書·董祀妻傳》,原文這樣寫道:“陳留董祀妻者,同郡蔡邕之女也,名琰,字文姬。博學(xué)有才辯,又妙于音律。適河?xùn)|衛(wèi)仲道。夫亡無子,歸寧于家。興平中,天下喪亂,文姬為胡騎所獲,沒于南匈奴左賢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曹操素與邕善,痛其無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贖之,而重嫁于祀。”從上述這段材料可以看出文姬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女子,但命運卻是很坎坷的,一生嫁了三個男人,還經(jīng)歷了被匈奴擄走的悲慘遭遇。幸好最后的結(jié)局是美好的,文姬得以回歸故土,還有了一個好的歸宿。生活在明代萬歷年間的陳與郊選取這則故事中的一個片段來敷演為一折短劇,他沒有寫文姬在匈奴的生活是怎樣的,也對文姬歸漢后的情況只字不提,只是選擇從曹操派來的黃門小生寫起,到文姬與兒子告別,進入玉門關(guān)做結(jié),這樣取材的好處是能夠使全劇的情感抒發(fā)更為集中,刻畫人物更加立體,戲劇沖突表現(xiàn)得更為直接。情緒由喜入悲,在唱詞與說白中將文姬的形象描畫得深入人心。
首先,文姬相比于陳與郊的另一部雜劇《昭君出塞》中的王昭君形象,文姬是一個才女,而昭君是一個美女,然而無論是有才還是有顏,都難以逃脫命運的折磨。作者在選取女性角色作為主人公時更是有所考量的,女性一方面沒有實際權(quán)力,無法左右自己的命運;一方面又是比較感性的,感情對女人來說幾乎就是全部,這就決定了女性在那個動亂的年代很難保全自己,也能反映大多數(shù)女性的悲慘境遇。這也是作者想要表達的深刻思想內(nèi)涵。文姬的才女形象在雜劇中也有體現(xiàn),曹操是因為看到了蔡文姬題在墻壁上的一段小詞而倍加感嘆,又因文姬乃為蔡邕之女,也是大家閨秀,便“待移糞上之英,仍作匣中之玉”,曹操不忍一代才女就此淪落異鄉(xiāng),才有了遣使者拿著黃金百兩、錦緞千端接文姬回來。還有在第一首曲詞中的“蔡夫人,蔡夫人!你本是翠幃班馬,到做了玉帳姬姜??刹坏缆駴]了豐城貫斗才?!蓖高^小黃門的語氣,文姬因戰(zhàn)亂而深陷左賢王賬下是不得已而為之,漢王朝高高在上的貴族身份不允許自己國家的才女倒做了他人的姬妾,這里面深含的主權(quán)意識是作者想要傳達出來的。陳與郊生活的年代正是明朝內(nèi)憂外患之時,面對少數(shù)民族的侵?jǐn)_,國家的統(tǒng)一安定是每一位文人都期望的,陳與郊借用此劇也說出了自己的心聲,表現(xiàn)了強烈的愛國意識。
其次,文姬還是一位母親,她在匈奴做夫人時育有兩個可愛的兒子,這就使得她在剛聽到能回家的喜訊十分高興過后卻又憂從中來。作者將文姬這種矛盾的心理寫得細膩可感,她從身邊侍女那里聽來有一位官員要接自己回家,激動的心情難以言表,只聽她說道:“果有這等事來?謝天謝地!得還鄉(xiāng)井,到先中郎墓下,便一盂麥飯,也不枉了幾載偷生。青衣,你看我漢家裝束來!”在聽到這一好消息后她首先想到的是到死去的亡夫墓前拜上一拜,足以看出文姬是一位十分善良且有禮數(shù)懂婦德的女人,她是迫不得已而淪落他鄉(xiāng)做了別人的妻子的,所以內(nèi)心無比歉疚。但喜悅過后,侍女發(fā)現(xiàn)娘娘的表情有了變化,且看【前腔】曲詞:
娘娘,往常時則見你望秦關(guān)、傷漢月,今日里可待離龍城、還鳳穴。一聲聲剛歇著咨嗟,一點點又濕著腮頰。待青衣猜一猜,前者珠玉泥沙,人懷痛恨。今番歸國,未免到添了些些。
在侍女的盤問下,文姬道出了個中隱情,原來是放心不下小王子,便是母親的一根柔腸牽出萬般愁緒來了。但終歸文姬是漢家女兒,還要回到故鄉(xiāng)去,文姬在兒子與家鄉(xiāng)的兩重困難選擇中選擇了后者,她身上流著的是漢家的血,對于自己的漢家血統(tǒng)是十分肯定的,她也說:“你看我漢家裝束來?!彼栽诙咧羞x擇了后者是必然的。
本劇雖為一折短劇,但劇情經(jīng)過了發(fā)生到發(fā)展到高潮再到結(jié)局十分緊湊,結(jié)構(gòu)合理。最開始設(shè)置兩條線展開故事,一條是曹操帳下的小黃門帶著黃金百兩、錦緞千端來迎接文姬回國,另一條是文姬與侍女感嘆命運多舛,自己流落他鄉(xiāng)悲痛難當(dāng)。后發(fā)展到小黃門與文姬準(zhǔn)備回國,小王子上前阻攔懇求母親不要走,達到了劇中的高潮,母子離別的動人場景使觀眾的情緒達到最大化。最后迎接文姬的隊伍到達玉門關(guān),小王子與文姬含淚告別作為收束,整部劇在母子分離的悲慟情緒中結(jié)束了,給人以強大的感染力,達到劇止而情未止的效果。
劇中共有十七首曲詞,從第六首曲詞開始寫文姬與兒子的告別,情緒也是由淡淡的憂傷到悲慟大哭,文姬內(nèi)心十分清楚自己是不可能把孩子帶走的,從劇作的一開始就帶有一種種族歧視的觀念,文姬是被匈奴士兵擄掠來的,她對所處環(huán)境帶有鄙視態(tài)度,對自己的兒子也有貶低的語氣,稱兒子為“孽根兒”“也知道生得胡兒羞漢妾”,內(nèi)心難掩愧疚之情,因此更加重了文姬內(nèi)心的矛盾與猶豫,“話到舌尖兒,又待說,又軟怯。待要歇,怎忍歇?一寸柔腸便一寸鐵。也痛的似癡絕!”母子離別之痛可見一斑。
普天之下唯有親情難以割舍,面對如此境地文姬怎能不猶豫踟躕,一邊是她的親生骨肉,一邊是她心心念念的故國家鄉(xiāng),兩邊都是如此重要。但文姬知道,自己是一定要回到祖國的,她只能忍痛割愛,與兩個兒子就此分離,從此不再相見。文中之情寫得如此感人,仿佛作者就是文姬本人,體會著人間最沉痛的離別。世間之情最痛者莫過于此了,母子說著離別之前最真摯的話語,怎能不感動人心。作者陳與郊對小王子即文姬兒子的描寫也十分形象生動,文姬安慰小王子自己走了還有爹爹在,可小王子覺得爹爹是很嚴(yán)厲的,跟母親相比還差很多,自小跟隨母親長大,若是從此分離,以后的風(fēng)雨又有誰來替我遮擋。在痛徹心扉的哭訴中,文姬道出了自己的身世,乃是漢家大儒之后,教小王子不要寄書給文姬,這聲聲話語十分真摯感人,這也是本劇以情取勝的原因。
最后母子二人就此告別,此劇的尾聲寫得意猶未盡,有余音繞梁、三日不絕之感,“一聲痛哭咽喉絕,蘸霜毫把中情曲寫。便是那十八拍胡笳還無一半也。”將文姬的情感徹底釋放出來,也使觀眾猶如身臨其境,黯然神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