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
□ 成建玲
1969年1月 到1975年10月,青年習近平在陜北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梁家河大隊度過了七年難忘的知青歲月。七年間,青年習近平歷經(jīng)磨煉,不斷成長進步,由初到梁家河群眾眼中“印象不怎么好”的“黑幫子弟”,到群眾口中“好后生”,從普通農(nóng)民一步一步到被推舉為大隊黨支部書記。習近平總書記也曾自述道:“我的成長、進步應(yīng)該說起始于陜北七年?!?017年8月,由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的《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一書通過采訪實錄的方式,由“知青說”“村民說”和“各界說”三個部分為我們從不同的側(cè)面了解了青年習近平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曾與習近平一同在梁家河插隊的知青戴明說:“近平在梁家河從來沒有放棄讀書和思考?!背醯搅杭液?,其他知青帶的行李大部分都是衣物和被褥,習近平卻帶了兩箱沉甸甸的書。當時為其搬行李的社員開玩笑道:“這箱子看著不重,里面裝得是金元寶嗎?”從那時起,“年紀最小又愛讀書的娃娃”就成為時任梁家河村支書梁玉明對習近平的最初印象。七年間,青年習近平一直秉持學習進取之心,注重從書中汲取養(yǎng)分,提升自我,“只要有一點點空閑時間,就坐下來看書,有時候一直看到深夜才睡”,甚至都有“書癮”。習近平說,在梁家河,“上山放羊,我揣著書,把羊圈在山坡上,就開始看書。鋤地到田頭,開始休息一會兒時,我就拿出新華字典記一個字的多種含義,一點一滴積累?!睆闹形覀兛梢钥吹角嗄炅暯绞嵌嗝聪矚g讀書和思考。他也曾勉勵廣大黨員領(lǐng)導(dǎo)干部“要把讀書學習當成一種生活態(tài)度?!币驗樗钚藕脤W才能上進,好學才有本領(lǐng)。
一個15歲的少年,從繁華的首都北京來到窮鄉(xiāng)僻壤的梁家河,一呆就是七年,闖過了“跳蚤關(guān)”“飲食關(guān)”“勞動關(guān)”和“思想關(guān)”。由被跳蚤咬后“又紅又大的腫包”到“對跳蚤的毒素產(chǎn)生了免疫力”;從吃慣了細糧到不挑食主動吃“糠團子”;從最初拿勞動工分不如“婆姨”到工分漲到10分的壯勞力,成為種地的好把式;從“肩膀一層層掉皮出血”到“磨出了厚厚的繭子”……青年習近平過的每一關(guān)對自己都是一種磨練,一種成長,這種成長進步有身體上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升華。面對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艱苦的生活環(huán)境和復(fù)雜的政治環(huán)境,他也曾苦悶過、憂慮過,但很快他從憂慮苦悶中解脫出來,與鄉(xiāng)親們同甘共苦,砥礪奮進,自信滿滿地全身心投入到為鄉(xiāng)親們奉獻的工作中去,并且在勞動奉獻中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快樂。
十八大以后,習近平擔任總書記后重點推進貧困地區(qū)的扶貧攻堅工作,幾年來,他走遍了中國大地的貧困落后山區(qū),對貧困地區(qū)的群眾也是時常掛念在心。這種大仁大愛之心其實從青年習近平在梁家河插隊時就已逐漸生根發(fā)芽了。那時,村里有一個叫“靈娃”的孩子,雖然名叫靈娃,但實際卻是一個智力發(fā)育欠缺的小孩,因為靈娃的“半憨憨”時常被村里人欺負。青年習近平卻一直對靈娃很和氣,即使是被靈娃搶走了手中的卷煙,也是一笑置之,以致于在習近平去北京上學時,靈娃哭得最傷心。梁家河村里有個所謂的“二流子”。因為愛做一些偷雞摸狗的事,經(jīng)常不務(wù)正業(yè),受到村里人的批判和唾棄。青年習近平對這個“二流子”并沒有歧視,而是耐心地開導(dǎo)和教育,一次不行兩次,兩次不行三次,最終這個“二流子”有了很大的轉(zhuǎn)變。無論是對待老人、小孩、智力欠缺者,還是犯了錯誤的村民,習近平無一不以誠相待。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道:陜北七年最大的收獲是“讓我懂得了什么叫實際,什么叫實事求是,什么叫群眾。這是讓我獲益終生的東西。現(xiàn)在我還受益于此。”習近平20歲那年擔任了梁家河村黨支部書記,勇挑重擔,敢作敢為,為老百姓辦了一件又一件實事。梁玉明在書中說道:“近平敢說、敢做、敢擔當”。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壯士斷腕、刮骨療毒的勇氣加強黨的自身建設(shè),辦成了多年來想辦卻沒有辦成的大事,解決了許多難題,與習近平勇于擔當、敢作敢為是直接相關(guān)的。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2013年五四青年節(jié)與優(yōu)秀青年代表座談時指出:青年時代,選擇吃苦就選擇了收獲,選擇奉獻就選擇了高尚。青年時期多經(jīng)歷一點摔打、挫折、考驗,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要歷練寵辱不驚的心理素質(zhì),堅定百折不撓的進取意志,保持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tài),變挫折為動力,用從挫折中吸取的教訓(xùn)啟迪人生,使人生獲得升華和超越。讀罷《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一書,讓我覺得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這段話不就是自己七年知青歲月的生動詮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