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鴻雁
路經(jīng)圖書館,偶遇名人家書展。毛澤東、周恩來、梁啟超、魯迅等數(shù)位歷史名人的家書,封封文字言簡意賅,簡短質(zhì)樸,情真意切。讀著讀著,就有親人間暖暖的真摯情意,汩汩流淌心間。斑駁的信紙,手寫的文字,把人又帶回到多年前那書信往來的點滴美好。
科技發(fā)達的今天,一通電話,一條微信,一次視頻,相距千里卻近在咫尺。面對面的便捷交流,反而相對無語,少了字里行間的暢所欲言。從前,一份遙遠的思念,飽蘸墨水,一筆一劃刻畫,經(jīng)千山萬水,在望眼欲穿的期盼和等待中,才能到達。一句簡單的“近來可好”或是“甚好勿念”,就能讓家人讀了再讀。
記得幼年時,父親經(jīng)常去外地。父親走后,母親隔三差五,就會跑去鎮(zhèn)上郵局。墻上的小黑板上,如果某天寫上了母親的名字,她便會喜出望外,迫不及待取了信,當場拆開,一口氣讀完。雖然都是些簡單的問候和報平安,母親卻如釋重負,一顆懸著的心終于石頭落地。然后小心折起揣進衣兜,回家放進抽屜精心保管,過段時間,再拿出來讀一遍。
剛去外地工作時,最有動力的事,就是下班后伏在簡陋的桌子上,借著昏暗的燈光,給家人寫信。千言萬語,最后都匯成了幾句簡單樸素的問候:親愛的爸媽,你們最近還好嗎?我在這里一切都好。簡簡單單的問候,是深深的思念和牽掛。信寄出后,便天天盼著能快點接到他們的回信。天寒地凍的日子里,最溫暖的事,就是讀到家人的來信,字字句句,深切重復的囑咐,如離家前父母反復的碎碎念叨。
后來從老家搬出時,在一個完好無損的紙盒里,我發(fā)現(xiàn)了自己寫給父母的所有家書,一封封,整齊完好。沒撕下的郵票,郵戳上清晰的日期,記錄著寄信收信的日子。問及他們?yōu)楹稳耘f保存,父親說:“想你們的時候,就拿出來看看,見字如見面。薄薄的信紙,簡單的文字,記錄著家人間的至愛親情。”
網(wǎng)絡的普及,讓書信往來的日子已漸行漸遠,悄然淡出我們的生活和視線,那些遠去的家書,卻飽含深情留在心中,溫暖了記憶的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