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懷臻
《大地頌歌》是一部具有新時代審美特征的史詩歌舞劇。
從思想表達方面看,《大地頌歌》 質樸、厚重,具有歷史縱深感,也具有現實穿透力。中國人的“小康”理想,可以說源自西周。3000 年來中國歷朝歷代的仁人志士、黎民蒼生,甚至明君賢臣,都把追求“小康”社會作為人生與治世理想,而這個理想終于在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之際實現。這是一場漫長的歷史馬拉松式的接力跑,艱苦卓絕,曲曲折折,終于取得了中國歷史與人類歷史的偉大成就。對此,中國當代知識分子不能袖手旁觀,中國當代文藝人更不能無動于衷。我們不僅要到達現場,親身感悟,而且要以時代的語匯和方式予以記載、予以表達。這種表達,不應滿足于應景式的、節(jié)慶式的、合唱式的,更應該將自我的真情實感融匯其中,與之共情、共鳴、共振。
《大地頌歌》就是這樣一部融入身心、動了真情的時代之作。作品兩個小時的演繹,始終能夠控制住劇場,臺上臺下有一種情懷涌動貫通。劇場效果不只依靠明星號召力,也不只依靠舞臺藝術魅力,更依靠思想和情感的力量。關于劇中的一些典型實例,以前也通過新聞報道有所了解,但是當它被一種視角串聯起來呈現在藝術的舞臺時,你會感受到某種歷史與現實、生活與藝術的生動聯結。而從這些理想信念的當代踐行者身上,你能聯想起歷朝歷代的中國文人士大夫,聯想起那些具有良知的和富有仁愛之心的普通人的追求與擔當。它是一種連貫、一種打通、一種接力,直到最后實現的今天,令你特別感動,特別有成就感和認同感。
要既真實又形象地表現這樣的內涵,對既成的舞臺藝術形式來說確是一種考驗。在精準扶貧的首倡之地,能否拿出藝術表現的首創(chuàng)之作?設若用一種常態(tài)的表現方式與司空見慣的表演手段,恐怕與這部作品的內涵追求難以般配,而要與這個題材相般配相和諧,并呈現出新時代的審美特征,《大地頌歌》目前所選擇的創(chuàng)作觀念與演出方式十分精確,即現在我們所看到的“跨界融合”?!翱缃缛诤稀弊鳛楫斀裎枧_藝術發(fā)展的全球趨勢,也成了《大地頌歌》的首創(chuàng)之舉。這種在新的舞臺演藝環(huán)境中重新打破自我、重新結構融合的新演劇觀,就一部作品而言,不僅解決了它的表現內容和表演形式的關系問題,同時也可能對今后此類題材在追求新時代與新史詩體量、容量、份量表達的時候,樹立起一個可供參照的坐標。這是關于《大地頌歌》的又一種收獲。
新時代的劇場藝術,在注意借鑒和運用戲劇、舞蹈、歌劇、流行樂的各種表演元素的同時,也應該注意借鑒和運用近40 年來綜藝晚會的創(chuàng)新成果。我們不能說綜藝晚會不是舞臺藝術,它當然是,而且它是舞臺藝術綜合表現手段和劇場科學技術先進成果的新的綜合體現。在《大地頌歌》的演藝中,我們看到了話劇、音樂劇,看到了舞蹈、舞劇,也看到了通常在電視綜藝節(jié)目、專題節(jié)目、談話節(jié)目中所看到的伴歌伴舞、現場訪談、紀實小品等,多種表現形式與表演手段融為一爐,構成和諧完整的一體,有新鮮氣息,卻無違和之感,最終通過豐富的藝術形象完成了豐富內涵的表達。以《大地頌歌》所要表達的豐富性和覆蓋面、歷史感與現實感,很難想象可以通過一臺戲曲或一臺話劇來完成。通常意義中的一部戲劇作品,往往擅長于截取生活的某個側面,塑造出鮮明感人的人物形象,折射出豐富的思想與內涵,而如此既概括又直觀地表現歷史與現實的宏大進程和廣闊畫卷,集戲劇與晚會的表現功能于一體,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轉化”與“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有益嘗試。在藝術表現方面,我們提倡“以小見大”“以少勝多”,也贊賞“全方位”“多視角”的具有歷史透視感和現實表現力的新時代綜藝史詩。
聯想到近年的舞劇創(chuàng)作,記得上海歌舞團舞劇《朱鹮》首演之時,雖然迅即贏得了票房和口碑,但舞蹈界對它的評價卻有分歧。有些舞蹈界人士認為這部舞劇不好定性,因為它既有民族舞、古典舞,也有芭蕾舞,甚至還有現代舞,這種舞種的跨界影響了舞蹈的純正。僅僅過了幾年,上海歌舞團又創(chuàng)排了一部新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電波”較之“朱鹮”,跨界的步幅更大,不要說古典舞、民族舞、現代舞、芭蕾舞,甚至爵士舞、街舞的邊界都沒有了,還融入了電影、電視、多媒體,還有諜戰(zhàn)劇等綜合視覺表演藝術元素,而爭議之聲反而消失了。在劇場藝術、舞臺技術高速發(fā)展和與表演藝術高度綜合融合的今日,“跨界融合”不僅是探索嘗試,也是發(fā)展趨勢。藝術的“跨界”只是手段,受眾的“出圈”才是目的,贏得傳統(tǒng)藝術欣賞習慣之外更廣大受眾尤其是青年觀眾的關注喜愛才是當下舞臺藝術創(chuàng)作與表演藝術發(fā)展的迫切課題。
是時代的推動,產生了這樣的藝術。我們可以有古典的、經典的、傳統(tǒng)的、純粹的藝術,也可以身處這個時代,具有這個時代特征,是這個時代的主體觀眾(年輕人) 喜歡的舞臺創(chuàng)作與呈現?!洞蟮仨灨琛吩谖铱磥砭褪俏枧_劇,舞臺劇是沒有邊界的。它有它的戲劇結構,這個戲劇結構就是歷史進程和思想觀念的演進,它構成了一種懸念、期待與震驚,因而它的起承轉合不是靠一人一事、一個貫穿的情節(jié)和動作來構成,是以人對時代的認識,是一種歷史進程再現的戲劇場。這種“場”的構作自然構成一種戲劇性,這種戲劇性自然也能hold 住觀眾,自然也能取得良好的戲劇效果。
晚會沒有復演性,就是一次性演出,而《大地頌歌》可以復演,可以到不同的地域,補充不同地方的典型,主干不變,人物隨機,演員因地制宜,如在湖南可以是何炅,演到北京可以是白巖松,到了上??梢允遣芸煞?。因此,這部作品不同于一般意義的晚會,具有可復演性;又不同于一般的戲劇作品,具有特殊的儀式感和莊重感。它跟一部具體的作品又不一樣,因為這部作品帶來了一種新的概念。我為之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