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新型冠狀病毒導致的肺炎疫情高發(fā),在損害人們身體健康的同時,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沖擊,很多中學生都表示自己“有點慌”。有些同學每天睡懶覺、打游戲、看電視,機體活動大量減少,時常感到頭暈、疲乏、無力、食欲不振;面臨畢業(yè)的同學因為擔心疫情防控影響到學業(yè)進度,因而對疫情變化情況更為敏感,焦躁、憤怒、困惑、沮喪等負面情緒“爆棚”;還有些同學會極度緊張地一遍遍洗手,就連咳嗽一下都會擔心自己是不是已經(jīng)被感染……
在日常生活中,各種緊張性應激源會引起個體包括生理反應和心理反應在內(nèi)的非特異性反應。目前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對于關心社會生活、具有越來越強的社會責任感的中學生來說,是一個較強應激源,因此而產(chǎn)生的輕中度應激反應均屬于正常反應。疫情當前,同學們可以嘗試用以下方式放松身心,避免因重度應激反應而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學習。
1.避免信息過載引發(fā)的心理負擔。適當分散自己的注意力,盡量控制自己每天接收疫情信息的時間,最好不超過一個小時。
2.通過規(guī)劃時間增強自我控制感。出游、社會實踐、朋友聚會等計劃都泡湯了,這難免會讓人因失去控制感而煩躁。但如果能有效利用好這段時間,我們可以做更多平日里沒時間做的事情,如聽音樂、做美食、閱讀、看紀錄片等等。
3.嘗試多種途徑改善負面情緒。例如,可嘗試強化積極語言,如“這個階段確實很難,但大家都在努力,一定能夠讓情況往好的方向發(fā)展”;適度運動可以提高身體免疫力,也能夠緩解緊張情緒,有助于改善疫情時期的無力、焦慮感;選擇自己最舒服的姿勢進行冥想放松,將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身體的每個部位上,隨著身體慢慢放松,緊張情緒也會逐漸平復。
如果家人、朋友或自己出現(xiàn)了疑似癥狀,中學生又該如何調(diào)適糟糕情緒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生處積極心理體驗中心建議:
首先,正確應對是降低焦慮感的必要措施,如癥狀明顯應及時到醫(yī)院就診,出發(fā)前要戴好口罩,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防止與太多人接觸。
其次,避免沖動,不偏聽偏信小道消息,尊重權威信息和專業(yè)人士的建議,進行自我隔離觀察。
最后,支持陪伴是尤其重要的,可通過電話、短信、視頻等方式加強與患病親友的交流,傾聽他們的負面情緒與感受,鼓勵他們,讓他們體驗到被陪伴、被支持、被理解。
疫情當前,“一點也不慌”是不可能的,但是只要我們把“慌”控制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內(nèi),不再制造更多恐慌,就已經(jīng)是在支持一線醫(yī)務工作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