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國偉
夏日午后,三、四只麻雀忽然飛落到我家陽臺上,有一只還跳到畚斗里低頭啄著什么,大概在找吃的。它們嘰嘰啾啾,盡情展現(xiàn)歌喉,一個個搖頭晃腦又十分機警,不時轉(zhuǎn)過頭瞅瞅客廳里的我,保持著敏銳的預(yù)警距離。我被這可愛的小生靈所打動,它們嬌滴滴的,真惹人喜愛。我剛想走近陽臺仔細看,它們卻撲棱棱地扇起翅膀急促逃離。
搬來小區(qū)七年多,頭一回有鳥飛進我家,頓時充滿暖意,勾起一段童年回憶。小時候,我常看到對面鄰居在庭院里用小木棍支起一個小籮筐,在底下撒些稻谷,用長繩綁著小木棍,人遠遠地貓在五六米外,等麻雀飛進籮筐下開始低頭放心地啄食時,忽然一拉繩子,木棍應(yīng)聲倒地,緊接著從倒扣的籮筐里傳來麻雀驚叫、拍打翅膀的聲音,但已無濟于事。當(dāng)時我們都住在閩南古厝的瓦房,麻雀常在屋檐下筑巢藏身。也因此,鄰居時常能輕易地捉到麻雀。
他曾送我一只,我用繩子綁住麻雀的腳,把另一端綁在門簾的鐵框上。我把麻雀放在門前干凈的石階上,放些米喂它。它似乎也不抗拒,任由我撫摸它的頭和后背,但不時發(fā)出孤寂、清亮的叫聲。有時它也啄食米粒,或者試著掙扎地跳起,想擺脫繩子的束縛。我趴在石階上,最喜歡用手指捋它的小下巴,撓得它的眼睛也跟著一睜一閉,十分惹人憐愛。我想把它當(dāng)成寵物養(yǎng)著,如同八哥。隔天,它卻毫無征兆地死了,讓我一陣心疼?;蛟S,麻雀寧要自由,也不要被人無聊地圈養(yǎng)。這讓我對麻雀始終心存沒道理的好感。
今年,小區(qū)的鳥明顯比以前增多。清晨五六點,我有時會被麻雀一陣陣尖銳的叫聲吵醒,似乎不讓人睡懶覺。走在小區(qū)里,有些鳥從你眼前飛過,低得觸手可及,路旁低矮的小樹里不時也有鳥躲閃的身影。膽大的,飛落到你眼前兩三米處。你從它們身邊走過,只要不靠得太近,它們照樣在草地旁歡快地躲閃,并不急著飛走。不只是麻雀,我還見過一些稀有的鳥,卻叫不出名字。有的頭部有一小撮白毛特別顯眼;還有一種更加奇異,頭上像留了歪斜的冠狀羽毛,還來不及看清,它就像姿勢霸氣的鳳凰從我眼前一閃而過,它飛過時離我不到半米,差點相撞,讓我驚異……從前,我似乎沒見過這么多不同的鳥,是我忽視不見,還是鳥兒真的變多,不得而知。
這些鳥用婉轉(zhuǎn)的叫聲和輕盈飛翔的身影把小區(qū)變得生氣勃勃,它們與人們一同詩意地棲居,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展示蓬勃的生命力。在樓頂,在窗戶邊,在陽臺的防盜網(wǎng)上,在人們走過的樹旁,它們無處不在,常能聽見它們從高處傳來的清脆叫聲,好像在宣示,它們也是小區(qū)的主人。要感謝這些鳥,把小區(qū)當(dāng)作棲息的家園,帶來許多生機。還有樹和草地,引來鳥、蟬等生靈,讓人們仿佛生活在花園里。走在草地邊的路上,那干燥、好聞的青草味撲鼻而來。小區(qū)里,隨處可見一片片青綠,還有一些樹開著或淺黃、或深紫色的花,點綴在堅硬的水泥建筑群中,如同畫家涂抹色彩鮮艷的點睛之筆。我不能夸大地說它們很美,這不真實,但它們的存在帶來一些大自然的氣息和聯(lián)想,成為一種象征,這已足夠。
我忽覺這一切是如此美好而不尋常。過去,大家都住在狹小的老街瓦房里,沒有樹和花草的優(yōu)美環(huán)境,也沒有那么多的小生靈。安徒生說:“這世界充滿奇跡,我們只道是尋常?!贝丝?,忽覺這話很有道理。我們總是對眼前的一切習(xí)以為常,只對體面、炫目的東西有興趣,卻不知身邊的事物也是風(fēng)景,而這可能遠比那些光鮮好看的東西更能貼近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更能真實地觸及內(nèi)心。正如炎熱的午后,我從小區(qū)走過,看見那些繁茂的樹投下一片片濃蔭,遮擋烈日,青綠的樹影在頭頂高處隨風(fēng)輕舞,這相似的情景讓我一下想起童年午后在樹林中玩耍、捕蟬、爬樹的歡快記憶,給予心靈一絲溫暖和笑意。
夏夜,我常到小區(qū)附近走走,最遠不超過五百米范圍。小區(qū)大門前是一條雙向六車道寬的瀝青公路,一直縱穿附近整個街區(qū)。出了小區(qū)大門往左拐,我常沿著這條公路的人行道徑直往前走。走上四十幾米左拐,來到小區(qū)左側(cè)圍墻外的一條橫向小路,與縱向公路交匯。路左側(cè)是我居住的小區(qū),路右側(cè)這塊四方形地塊依次建有少體校、商住小區(qū)和一所小學(xué)。
這條小路約有一百多米長,緊挨路右邊的是少體校三個“一”字形連接的室外籃球場,是塑膠地板,用綠鐵網(wǎng)圍起,兩側(cè)還立有高高的、筆直的白色LED照明燈,充滿現(xiàn)代都市生活的味道,是近年縣城才有的新事物,并向公眾免費開放。路邊常停著許多越野自行車,黑黃或黑紅相間的車身色彩鮮艷,賽車型的線條輪廓分明,洋溢著青春運動的氣息。
我常在這兒溜達,看年輕人打球。聽球鞋與地板摩擦發(fā)出的時快時慢帶有節(jié)奏變化的啾啾聲,還有籃球打在地上的咚咚聲以及投籃重重打在籃框上發(fā)出的沉悶金屬聲,這一切充滿動感和充實,而不是無所事事的虛和空。這里的熱鬧在于,無論白天黑夜都有人打球,即使晚上籃球場熄燈,但借著路燈的燈光,到夏夜十一點,黑暗中仍傳來打球的聲音。我每次走到這里,心也會跟著填滿熱情和振奮。生活不能總是一片清寂,仍需要足夠的色彩和元素激揚起平凡如常的日子。
有時,我會走進籃球場,在高處的三級石階上坐著,和打球的人一起感受運動氛圍。黑暗中,仰望遠處高樓背后的山,再看周圍靜默的建筑和路邊的樹,看看綠圍網(wǎng),看這飄忽的年輕人奔跑、跳躍的身影,會有一種錯覺,仿佛這是大學(xué)校園一角,就在山腳下,看不到塵世生活的一點煙火氣。它的靜默和小巧,成為生活的另一種純粹存在,每個人來這里,都是一種休閑、運動般的存在,沒有其他身份。小時候,縣城居民區(qū)沒有這樣的運動場所,孩子們也無處可去?,F(xiàn)在,大家隨時可以來這兒打球,不分時間,連我這樣的路人也可以在這閑坐、發(fā)呆,這是時代發(fā)展的便利和進步,多了一個好去處。
路兩側(cè),略微暗淡、迷蒙的路燈各自照亮兩邊的小樹,葉子疏朗小巧,并不濃密。小樹緊挨著籃球場外側(cè)那排綠鐵網(wǎng),高出鐵網(wǎng)一半。樹上是立體球狀的橢圓青綠,底下鐵網(wǎng)是長方形平面的斜紋交織鏤空的深綠,還有白色的兩車道水泥路中間,一條條淺黃的分道虛線在暗夜的燈光中似乎也變得淡雅、好看,再加上發(fā)白、朦朧感的燈光映照出上下通透的立體光通道,與熄燈的籃球場明暗交織,這一切悄然地彌漫出小清新的文藝氣息,如同動漫里的校園場景,仿佛穿越了二次元空間。這個籃球場成為我重溫青春時光的好地方,感受青春的悸動和飛揚,內(nèi)心頓時一片山野爛漫。
走出小路,沿著公路繼續(xù)往前走,經(jīng)過一個十多米寬的公共停車場,是那個狹長狀的商住小區(qū),只有三幢電梯房并排,和公路縱向平行。臨街都是店鋪,一直延伸到小區(qū)盡頭處的十字路口,但只有一百多米長。店面裝潢略顯繁華,色彩繽紛,招牌或杏黃、或淡藍、或純白、或鮮紅、或青綠,如同鮮艷的花顏色,有點時尚都市的絢麗光影和現(xiàn)代意味。小區(qū)后面只有一間小學(xué),面積比小區(qū)大上好幾倍。整個地塊沒多少商鋪和住戶,并不熱鬧,我喜歡在這閑逛,不必走遠。就算人有時疲憊,也可以在附近走一小會,即可回家。
其實,這里附近以前都是田園,也沒有路,人跡罕至,只是隨著近年縣城的大拆遷大改造,才新建公路和小區(qū),一切都是新的。因此這里有種我喜歡的清寂,不嘈雜,但也不過于清冷。小區(qū)對面是一所中學(xué),靠街部分都是操場,沒什么建筑,視線不會被遮擋,可以看見遼闊的夜空。我常走到小區(qū)盡頭的十字路口旁站著,路口往前還是這條直通前方的公路,越往前,兩邊建筑越少,越不熱鬧,更沒什么居住小區(qū),能一眼看見遠處的山。路上,能聽見小車風(fēng)一般地奔馳而過的呼呼聲,讓我想起車在歐洲鄉(xiāng)村空曠的田野邊自由奔跑的意境。瀝青路質(zhì)地較軟,開車時噪音小,讓人感覺很舒服,不會像水泥路,有磕磕碰碰的堅硬聲響。
汽車奔馳聲,黑色的瀝青路,空曠的視野空間,路邊靜默的綠樹,低矮的白色道路分隔欄,色彩繽紛的小區(qū)店鋪招牌,這一切組合成我喜歡的世界。我常站在路口看月亮,看路過的行人身影和不熱鬧的車流,看斑馬線和充滿現(xiàn)代都市感的公路,用素描勾勒的目光形成一幅幅靜默富有韻味的插畫,它們仿佛都有了鮮活的生命力,在我心中上演一幕幕電影。比如,當(dāng)我長久地看月時,眼里只有無垠的夜空和云朵,沒有其它任何現(xiàn)代事物,我會恍惚地回想童年夏夜捉迷藏的情景,仿佛回到過去,分不清現(xiàn)在與過去,因為月亮始終亙古不變。這種充盈內(nèi)心的情感滋潤,讓我備覺生活的美好和廣闊,仿佛游走在時光深處。
穿過十字路口的斑馬線,徑直走到對面中學(xué)左側(cè)那條雙向四車道的公路。這條路約有四百多米長,整條路右側(cè)是中學(xué)圍墻里的空蕩操場;路左側(cè)只有兩幢十多層的高樓和一幢四層的低樓,其中兩幢樓還是政府單位,再往前是一片小樹林,再無其它建筑。舉目望去,一片低矮的空曠。
我最喜歡走在中學(xué)圍墻和公路間四米寬的人行道上,人行道和圍墻間還有兩米寬的草地和灌木叢。人行道左側(cè)每隔五米左右就有一棵樹,右側(cè)也有樹栽在圍墻外的草地上,這應(yīng)是屬于中學(xué)的綠化,其它地方的人行道沒有。兩邊的樹呈對稱排列,樹高大,枝葉繁密,在上方形成一個半閉環(huán)的橢圓形的綠空間,頗有園林的藝術(shù)造型感。這條路沒有商鋪和居住區(qū),行人少,車輛也少,十分僻靜,像度假區(qū)的林蔭小路。走在這里,仿佛有種穿越山林的寂靜舒適感。當(dāng)夏風(fēng)吹過,揚起的衣襟和頭發(fā)會讓人感到身心通透,仿佛這是另一片異地時空,時間被按了暫停鍵,似乎無人無我。路燈也被濃密的樹葉遮擋,底下的樹影斑斑駁駁,在地上形成互相交織的暗影。
有時,我遠遠地看見幾個初中生騎著單車,從人行道上、從婆娑的枝葉下朝我迎面駛來,他們稚嫩透亮的笑聲輕易地穿透整個夏夜的沉悶,在我心里激起陣陣蓬勃的朝氣,令我懷想逝去的青春和學(xué)生年代。此時,這個由兩邊的樹和人行道形成的閉合空間,成為通往青春時光的通道和印記。有時,整條路空寂無人,也沒車,我會故意走到公路上,略微清冷,仿佛這片地方只屬于我。路邊的公交站此時成了一種意象,它是專門用來承載城市那些普通人的倦旅生活,尤其是那些身在外地漂泊的人。公交車在夜色中亮起的車燈從遠到近,帶來越來越近的明亮和撫慰,帶著勞累奔波、生活不夠富足的人們上車,暫時放緩焦急的等待,搭乘公共交通回家。這樣想時,路與公交車都成了人們晚歸的依靠和溫暖,是一天繁忙中的安恬時刻。從這點上講,此刻也是詩意。
我常走到這條路的一半就原路返回,經(jīng)過我家小區(qū)左側(cè)那條小路,來到小區(qū)后面那個狹長的公園。這個公園前后都有小區(qū),正好被夾在中間。公園和我家小區(qū)間被一條兩車道的水泥路隔開,另一邊則緊靠前面小區(qū)的圍墻,有小門出入。這樣依小區(qū)而建的小公園,恰恰體現(xiàn)城市建設(shè)的人性化。不用多大,不用太多投入,人們在家門口就可享受花園式的生活,這種理念有人文關(guān)懷的溫度,也給城市添點柔軟的元素和色彩,而不只是堅硬的水泥建筑群。縣城有三個大公園,面積至少是小公園的二十多倍大,但大多偏僻又遠,走到那兒顯然不合適,需要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小公園則不同,想去就去,想回就回,絲毫不受影響,尤其是老人和孩子。這種便利過去不曾有,甚至從前整個縣城都沒公園。
我喜歡走公園中鋪有鵝卵石的蜿蜒小徑,曲折通幽,猶如走在大自然里。左右兩側(cè)又有花草樹木簇擁,營造一種狹小又豐滿的空間,人在其中,有迷宮般的深邃感,仿佛藏著許多神秘的氣息。有時,我會走到草地上的小樹林中,它們隨性地長成一片,或粗或細,有些密集。有些大樹的樹根在地上呈噴濺性生長,向周圍肆意伸展,粗壯的樹根隆起在地上,有幾絲山林野性的味道。有些樹很低,枝葉離頭頂只有二三十厘米距離,觸手可及,很有親近感。地上到處是干枯的落葉一層層地鋪疊在上,走過時會掀起簌簌的聲響,還有蟲兒從草叢中發(fā)出的窸窸窣窣聲。
這樣的情景讓我不自覺地想起從小向往的山中生活,嗅到山野的味道,展開一片廣闊的茂密山林景象。我想象幾個孩子跟著大人在林中尋找獵物和野果,一同探尋大自然的奧秘,無比快樂又充滿勇敢的冒險精神,這個聯(lián)想讓我滿足又喜悅,充溢幸福感。公園唯一缺的是水,如果能從中間開鑿一條水渠或是一個小池塘,那么這里將具備大自然的基本元素。但不能要求太高,我常想,如果我還是個孩子,這里會是捉迷藏的好地方,足以快樂地度過整個夏夜。而小時候,我們只能躲在屋里和街頭巷尾,空間十分有限。
夜越加深沉,周圍更靜了,仿佛人在郊外,在昏黃的路燈下,我慢慢地走回家。打開門,家里客廳只亮著電視背景墻從上到下縱向排列的三盞小射燈,燈光淡黃,彌漫著暖暖的溫馨。我在黑暗中的陽臺一個人坐著,安靜地看見從客廳一直貫穿到廚房的十多米長的空間,聽見從房間里傳來父母的閑聊聲。這就是我的家,忽然覺得,父母才是最近、最好的風(fēng)景。這種感覺源于在過去不到兩年的時間里,我的奶奶、爺爺相繼過世。他們的突然離去給我很大的震撼,讓我真正近距離地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有限。他們走了,我才清楚地意識到,父母都已真正進入老年,盡管我早知道父母已經(jīng)六、七十歲。但因為父母以前都在照顧爺爺奶奶,總覺得父母還不老,來日方長?,F(xiàn)在,一切都不一樣了,時間已經(jīng)變味,而我依舊單身,這個轉(zhuǎn)變是在瞬間完成的。
人到四十,很多遙遠不切實際的東西早該放下,而應(yīng)去把握眼下所擁有的,不再錯過。這樣想時,那些近的東西更值得我們珍視和呵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