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秀華
插畫/葛欣
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樓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聲語,
恐驚天上人。
夜晚,當(dāng)同學(xué)們仰望星空,看著天上銀河璀璨、繁星點點的時候,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宇宙是寂靜無聲的還是喧囂熱鬧的,抑或是介于兩者之間,有時寂靜,有時喧鬧?
如果天上真的住著神,一定如我們地球上一樣人聲鼎沸,車水馬龍??墒牵焐蠜]有神。如果有,他們實際上是外星人。外星人也許有聲帶,進化出了語言;也許沒聲帶,不能發(fā)出聲音。但是,外星人只要在生活,總會不可避免地造成物體的振動,從而發(fā)出聲音。所以,有外星人的星球,一定不是寂靜無聲的。
要是其他星球上沒有外星人,沒有生命存在,會不會有聲音呢?我們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chǎn)生的。物體的振動都會向外發(fā)出聲波。那什么情況下物體會發(fā)生振動呢?絕對靜止的物體肯定不會發(fā)生振動??墒?,在全宇宙范圍內(nèi),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宇宙中大大小小的星體靠著萬有引力進行自轉(zhuǎn)和公轉(zhuǎn),糾結(jié)在一起組成星系及星云。在恒星上,每分鐘都在發(fā)生著劇烈的核聚變反應(yīng)。在猛烈的燃燒中,原子核在不停地舞蹈和擁抱。無論在宏觀層面還是微觀層面,星體都在動個不停。也許不小心,在某時某刻,星體的某個組成部分就發(fā)生了頻率或快或慢、幅度或高或低、范圍或大或小的振動,進而就發(fā)出了聲音。所以,星體很有可能不是寂靜無聲的,而是時而喧囂,時而寂靜。
日珥是一種非常強烈的太陽活動,噴射出的“火焰”一般能達到150萬千米。如果太空中能傳播聲音,這種劇烈的恒星活動相信一定能制造出不小的聲響
星體的喧囂卻無法改變宇宙的寂靜,這種說法到底是自相矛盾還是言之有理?讓我們從聲音的傳播說起。
太陽發(fā)出的光波可以穿過真空,到達地球。夜空中亮晶晶的星星也和太陽一樣是恒星,發(fā)生著核聚變,核聚變產(chǎn)生波長不同的可見光和不可見光,如紅外線、紫外線、伽馬射線等宇宙射線。光子的旅行是一場說走就走的浪漫。光子的行走不需要依賴介質(zhì),就像人的步行不依賴車輛一樣。光子和宇宙射線一樣,靠著自己的“步行”就可以漫游宇宙。
然而,聲音的旅行必須依賴介質(zhì)。介質(zhì)不像火車、汽車等交通工具,把乘客或者貨物裝上,就能送到另一個地方。這種運輸,不是聲音的傳播方式。聲音的傳播,更像是一種集體舞蹈。因振動發(fā)出聲音的物體,即聲源,產(chǎn)生了一個振動動作。介質(zhì)的任務(wù)是不斷傳遞這個動作,而不是傳遞產(chǎn)生聲音的物體。介質(zhì)就會一個挨一個地模仿聲源的振動,做出振動動作,直到這個動作所帶有的能量在介質(zhì)一次次的振動中消失殆盡。
聲音的傳遞,更像一種借鑒多米諾骨牌形式的集體舞蹈。在這種舞蹈中,第一個舞者是聲源,她的雙臂做出了一個振動動作后,旁邊的舞者被她的雙臂碰到后,接受了她的雙臂傳導(dǎo)過來的能量,雙臂也開始振動起來。這種振動不斷地通過雙臂的接觸向四面八方傳遞,于是聲音就傳播開來。當(dāng)一個舞者停止動作后,后面的舞者不一定立刻就能制止住自己的振動,所以會有裊裊的余音繼續(xù)傳播。
介質(zhì)必須是一種實體物質(zhì)。固體、液體、氣體都能成為聲音傳播的介質(zhì),而真空不能充當(dāng)聲音傳播的介質(zhì)。星球上不管多么喧囂,它的聲音卻不能穿越虛無縹緲的、絕大部分空間是真空的太空,在星球間傳遞過來。
在日常生活中,劇烈的振動能制造出很大的噪聲
因此,住在百尺高樓中的李白,不管他怎么大聲喊,“天上人”都聽不到,因為真空是聲音的屏障。而且大氣層的平均厚度是12千米,李白的胳膊再長,踩著梯子往上夠,也夠不著星星。離地球最近的星球是月亮,地球和月球的平均距離是38萬千米。別說摘星星了,摘月亮都是完全不可能的。
不過,李白是唐代的浪漫主義大詩人,浪漫的終極考驗就是想象力。李白的想象力真的是天馬行空,跨越太空,在全宇宙翱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