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寧
(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廣東廣州510006)
電影不同于其他藝術形式,在電影藝術中,技術是承載電影內容的重要載體,電影制作技術的發(fā)展?jié)M足了觀眾更高的藝術欣賞需求。自盧米埃爾兄弟發(fā)明電影到今天,電影畫面更為清晰流暢、更加真實自然,正是一個追求 “影像世界”無限趨近“現實世界”的過程。
電影影像在其發(fā)展過程中,畫面質量在流暢、清晰、真實等多個維度得到提升。電影的幀率不斷提升,影像播放更加穩(wěn)定和流暢,從無聲電影時期采用的16幀拍攝到有聲電影時期采用的24幀拍攝,發(fā)展到電影 《霍比特人I》中采用的48幀拍攝技術,再到李安導演嘗試的在4K清晰度下3D拍攝120幀的電影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zhàn)事》;影像的清晰度也在不斷提升,現在電影領域使用的分辨率主要有DCI 2K和DCI 4K,同時2017年上映的漫威電影《銀河護衛(wèi)隊II》首次采用了8192×4320的清晰度,已高于8K的分辨率。清晰度的高低直接決定了畫質的好壞,更高的分辨率能夠為畫面帶來更高的銳度和更加豐富的細節(jié);而在對真實的追求上,畫面從黑白到彩色、從2D走向3D,以及數字技術的應用,電影正是在先進科技與藝術創(chuàng)作不斷融合中向前發(fā)展,影像質量的升級為觀眾帶來了更具沉浸感的影音體驗。正是因為電影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視聽語言的不斷優(yōu)化,才會有眾多的經典影片被翻拍,例如:《金剛》《了不起的蓋茨比》《十二怒漢》等影片,其中 《了不起的蓋茨比》更是被翻拍了5次之多。每一次技術的革新,都將電影推向一個嶄新的階段。本文梳理了電影制作過程中專業(yè)電影照明器材的發(fā)展歷程,從中探討電影照明技術的發(fā)展是如何對電影藝術產生影響的。
電影是一門用光的藝術,光線是電影造型中的首要元素。電影圈有句行話 “光線是靈魂,運動是生命?!笨梢?光線在電影造型表現中的重要性。導演通過光線表現出影像的明暗層次,在光線的運用中表達情緒、烘托氣氛和塑造形象,同時在風格化的影像中打上導演強烈的個人烙印。而在導演 “用光作畫”的背后則是以電影照明技術為載體。電影照明技術的發(fā)展與科技發(fā)展有著緊密的關系,大致經歷了從早期借助自然光線照明、人造光源照明不斷發(fā)展以及多元化的照明設備與計算機技術合成互補的過程,大大提高了拍攝的效率和影像的質量。
早期電影的拍攝方式主要是利用自然光線來完成電影照明。我國電影史上第一部電影 《定軍山》便是通過自然光線照明進行拍攝的。據當時的工作人員介紹,他們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各種樣式和結構的反光板,通過反光板控制自然光線的入射角度以及改變其特征,實現反射光打光效果。同時,早期的電影膠片感光度不高,大約在ASA 3°-ASA 5°,因此當時的電影攝制團隊只能是 “靠天吃飯”。在電影的早期發(fā)展階段,電影的拍攝工作大多數是在攝影棚中完成的。雖然當時的照明條件有限,但是當時的攝影師已經可以熟練地運用自然光線進行拍攝。例如:愛迪生發(fā)明的陽光照明攝影棚,攝影棚搭建在一個可以360°旋轉的圓形軌道上,在攝影棚的屋頂開了一個8~10平米的天窗。它可以根據太陽的移動軌跡,與太陽同步移動。同時,棚內鋪有大量的白色棉布,通過棉布的反射和漫反射,產生供拍攝使用的柔光。與陽光照明攝影棚的原理類似,導演梅里愛在拍攝電影時同樣也是利用自然光線以滿足底片曝光的需求,人工搭建玻璃頂(圖1)的攝影棚。不過這類搭建攝影棚的方式,受天氣因素的影響較大,只能在晴天和光線滿足底片曝光條件的白天進行拍攝,所以拍攝計劃常常由于天氣原因而延誤。
圖1 電影 《雨果》(2011年)再現了當年導演梅里愛建造的玻璃攝影棚
上世紀二十年代初三十年代末,“水銀燈”進入電影工業(yè)領域?!八y燈”也稱低壓汞蒸氣燈,是一種內部含有汞蒸氣的燈,它以氣體放電的方式產生亮光。其工作溫度低,熱損失小,發(fā)光效率較高,約為白熾燈的3~4倍。當時能夠生產的白熾燈功率僅為幾十瓦,不能滿足電影拍攝的需要,而 “水銀燈”的功率已經可以達到幾百瓦,這保障了電影膠片在光線不好的天氣下也能正常曝光,極大地提高了拍攝的效率,節(jié)約了拍攝成本。作為一種柔光燈,“水銀燈”為電影膠片提供了足夠的照度,使之能夠顯影成像。但這樣遠遠不夠,如果人造光源僅僅達到顯影呈像的標準,導演就無法通過光線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營造特定的藝術氛圍,表現獨特的造型效果,創(chuàng)造富有感染力的銀幕形象。
在同一時期,交流碳弧燈進入攝影棚,它是利用碳精棒作電極,電極之間發(fā)生的電弧成為照明光源。它具有輸出功率大(約1500W)、輸出光效大、光源顯色性好等特點。正是交流碳弧燈的使用,正式形成了主光、輔光和背景光的 “三點式”打光方式。光線正式成為電影的四大造型語言之一。交流碳弧燈具有的點光源特性,不僅可以提供足夠的照度,還可以通過控制光源的方向、畫面的明暗反差,使得電影導演可以從容地進行藝術構思,電影也自此真正成為一門光與影的藝術。
“水銀燈”和交流碳弧燈自身都存在著不同的缺陷,它們最終也在電影工業(yè)向前發(fā)展的過程中被電影工作者所拋棄。兩者都有強烈的2537埃波長的紫外線,像燒電焊一樣,會對人的眼角膜造成灼燒,那時的演員在拍戲時,常常感到雙眼刺痛難忍,經常 “站在那兒哭泣”,飽受電光性眼炎以及紫外線輻射的困擾。當時生產的 “水銀燈”,其燈光有較高的藍色和綠色,不能直接用正色膠片進行拍攝,演員需要在皮膚上涂抹相應的藍色和綠色顏料。而在使用交流碳弧燈時,光強較弱,并且燈光閃爍不定,其頻率與默片時代的攝影機每秒16個畫格時常不匹配,特別是當時的攝影機是手搖式的,速度不穩(wěn)定,所以當時的電影影像多數存在嚴重的頻閃問題,加之碳弧燈在燃點過程中,發(fā)出嘶嘶的聲音并不時爆出火花,產生的大量碳灰常常污染道具和演員服裝。1927年,美國華納兄弟電影公司上映了世界上第一部有聲電影 《爵士歌王》,在片場會產生噪聲的交流碳弧燈逐漸告別電影界的歷史舞臺。
圖2 電影 《日出》拍攝現場(1927年)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期,隨著點光源的進一步發(fā)展,一批大功率的鎢絲白熾燈進入攝影棚,其發(fā)光效率有了明顯提高。當時,美國奇異與荷蘭飛利浦公司的鎢絲白熾燈相繼進入了電影領域,它們制作的鎢絲白熾燈有500W、750W、1KW、2KW等功率不等的燈具,工作電壓為110 V,隨著鎢絲白熾燈的介入,電影燈具也發(fā)生了許多根本的變化,衍生出許多能配合藝術創(chuàng)作的燈種,如菲涅爾透鏡聚光燈、散光燈、回光燈、追光燈、特種效果燈等。燈光師可以操控光區(qū)范圍以及通過變阻器控制光線的明暗,這是 “水銀燈”和交流碳弧燈做不到的。隨著電影照明技術的長足發(fā)展,導演有了更多樣的光線效果選擇,通過控制亮度和光比的變化來突出畫面主體,利用明暗部分的反差來展現環(huán)境氣氛。圖3(1934年奧斯卡最佳攝影獲獎影片 《埃及艷后》劇照)為表現電影中的戲劇性場景提供了技術支持,“用光作畫”進入到一個全新的階段。
在使用碳弧燈時,發(fā)出的光線為硬光,存在明暗反差大、調子過硬等特性,這在拍攝人物時會損害人物暗部的色和質。為了彌補硬光對演員皮膚表現上的不足,普遍使用比較重的柔光鏡,造成一種“軟焦點”效果。而在使用鎢絲白熾燈具后,其發(fā)光體面積較交流碳弧燈大,同時鎢絲白熾燈發(fā)出的是呈散射狀態(tài)的柔和光線,其產生的溫度也遠低于交流碳弧燈,在布置燈具時可以靠近演員,呈現出演員富有層次的面部表情,使人物造型更加立體。鎢絲白熾燈在電影領域的廣泛使用符合了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觀眾的審美要求:表現女演員時,需要嚴格控制面部光比,明暗反差要小,攝影師常常利用白熾燈的柔光效果進行呈現;表現男演員時,明暗反差可以大,通常采用硬光表現人物的硬朗,參見圖4《埃及艷后》劇照。在電影照明技術升級的同時,市面上出現了感光度更高的膠片和最大光孔達到F2的高速鏡頭,底片沖洗技術也取得了進步,沖洗的影像效果更加柔和自然。
圖3 電影 《埃及艷后》劇照
圖4 電影 《埃及艷后》劇照
鎢絲白熾燈在操作的輕便性上較之交流碳弧燈有了長足的進步。一臺普通150A的交流碳弧燈就重達150多公斤,操縱起來非常不便。而鎢絲白熾燈具有體積小、重量輕的優(yōu)勢,極大提高了電影拍攝的進度,同時也讓攝影師能夠在小空間內進行布景拍攝。這一時期的攝影師開始逐步走出攝影棚,到實景空間中進行拍攝,相比于人工搭建的攝影棚,真實的場景更具有生動自然的狀態(tài),質樸感人的魅力。二戰(zhàn)后,意大利的青年導演發(fā)出 “將攝影機搬到大街上”的呼喊,他們主張實景拍攝、自然光效、長鏡頭、同期錄音、非職業(yè)演員的使用。他們在用光的觀念上也深受紀實主義的影響,追求自然光效,盡量避免人為打光痕跡,講求光源的邏輯性。這樣的紀實美學理念正是基于鎢絲白熾燈的技術支持。
鎢絲白熾燈在黑白電影時期迎來了自己的黃金時期,然而隨著彩色影片的問世(1935年世界上第一部彩色影片 《浮華世界》上映),鎢絲白熾燈的局限性也展現了出來。在拍攝黑白電影時,只需要將現實中的景物轉化為黑、白、灰的色階,換句話說,拍攝黑白電影時只需要控制光線亮度的強弱即可。而在彩色電影時代。除了準確控制色階,還需要掌控好光源的色溫。專業(yè)攝影鎢絲白熾燈的標準色溫為3200K,屬于低色溫燈設備。在自然界中,光線的色溫是不斷變化的,正午時分,太陽光的色溫為5500K,日出和日落時分,太陽光的色溫為3200K。在彩色電影時代早期,攝影師能夠利用的高色溫燈具只有異常笨重的碳弧燈,很難應對實景拍攝中不斷變化的色溫以及空間有限的實景空間。那時的攝影師找到兩種解決方法:第一種方法是在窗口蒙上降色溫片,把進入房間的自然光線的色溫降到3200K,室內的光源使用3200K的白熾光源來作輔助光;另外一種方法是使用介質膜升色溫的方法,把3200K的白熾燈通過介質膜濾光鏡片提高到5000~5500K的日光型色溫。這種升色溫方法比前一種好些,但這樣會損失大部分的光照度,而且光源只能成散光型,功率也做不大。因此這一時期彩色電影大多又轉入攝影棚中使用低色溫燈具拍攝。
在今天的電影中,我們經常能夠看見電影畫面中的燈照亮周圍的環(huán)境。但是這在電影剛開始發(fā)展的60多年中,電影中出現的燈僅做道具使用,因為其照度不足,不起實際照明作用。這樣的情況到1960年出現了改變,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的研究人員在充入惰性氣體的燈中另加入微量的鹵素物質,利用其化學反應制成一種鎢絲燈——鹵鎢燈。它具有光亮度高、壽命長、光效高、體積小、色溫穩(wěn)定等特點,很快就廣泛應用于電影照明領域。鹵鎢燈的出現,讓畫面中的道具充當自然光源成為可能。1961年上映的電影 《西區(qū)故事》(圖5)部分場景采用了現實光源作為主要的照明工具,讓畫面中的道具既起道具作用,又起照明作用,使電影中的畫面造型真實和自然融為了一體,現實的自然光源富有真實的生活氣息,讓影片氣氛達到了和諧統(tǒng)一。鹵鎢燈在電影工業(yè)領域的應用與二戰(zhàn)后到60年代在電影界掀起的寫實主義思潮形成了完美的契合。不可否認,它的出現是電影畫面造型中的一個革命性進步。
圖5 電影 《西區(qū)故事》劇照
1972年,在德國慕尼黑奧運會上使用了一種金屬鹵化物的日光型光源,實現了奧運會室外賽事的照明與拍攝,電影外景拍攝終于找到了一種與日光光譜相匹配的光源,實現了實景拍攝的色彩還原難題。但它也存在著交流氣體放電燈應用于電影領域出現的難以克服的技術難題——畫面頻閃問題。當時的電影工作者注意到了這種新型照明燈具的優(yōu)點,上海電影制片廠和復旦大學電光源實驗室展開合作,經過努力,研制出了具有中國知識產權的直流鏑鈥燈,可用于電影的外景拍攝,具有高色溫(5000~6000K)、顯色性好(Ra>75)的優(yōu)點,同時解決了電影拍攝時出現的頻閃問題,使我國在這一新型照明燈具領域與世界接軌,并有所突破。我國自主研發(fā)的新型照明燈具很快普及到各大電影廠的實景拍攝中,例如上影 《第二個春天》、北影 《海霞》、八一廠 《獵字99》、西影 《藍天防線》、珠影 《碧海紅波》,我國電影事業(yè)在實景照明技術上有了突破性的發(fā)展。
圖6 電影 《末代皇帝》劇照
鏑鈥燈很快就發(fā)展成了一套種類齊全、樣式豐富的完整系列燈具,種類上包括菲涅爾透鏡聚光燈、PAR燈、大開口散光燈等,功率從200W到24KW不等。鏑鈥燈的快速發(fā)展讓攝影師能夠在電影拍攝中更自由地運用光線了。攝影大師斯托拉羅秉持“用光寫作”的理念,擅于將自然光與戲劇布光相結合,讓光線傳達出演員的情緒、影片的主題等深層含義。他對光線的熟練掌控正是基于攝影照明技術的進步。上世紀80年代斯托拉羅來到中國拍攝電影《末代皇帝》,據北京電影學院教授穆德遠介紹,他在拍攝圖6中的場景時,僅僅使用了一枚PAR燈就完成了片場的照明。PAR燈功率大,穿透力如同陽光一般。斯托拉羅使用黑旗遮擋了光線直射到人物面部,將光線打到人物身上。人臉上不再打副光,依靠投射光線的反光打到人臉上,同時反射到墻上的光線再反射到人臉上,又控制住了人臉的暗部。斯托拉羅采用擋光的方式解構了畫面,這樣的打光使畫面富有真實感,生動而自然,展現了光線在參與電影敘事方面,強大的戲劇表現力。可見斯托拉羅對 “用光作畫”概念理解的深刻性,他在拍攝時對光線的運用如同在用一支畫筆作畫。
進入21世紀,數字電影的出現,又將電影的技術革命推向了一個全新的領域,電影的制作方式有了根本性的變革。CG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可以在電影制作中創(chuàng)造出虛擬人物形象,構建出導演希望的完美場景,打破了電影制作中前期與后期之間的界限,給電影帶來了更大的可能性。尤其是 《阿凡達》取得的票房成功,使虛擬攝影棚拍攝成為了好萊塢大片的主流選擇。同時HDR技術的應用,使電影膠片的寬容度大幅提高,實現了更大的光比,對暗部的層次、高光的細節(jié)做到比以往更加豐富的表現,在展現環(huán)境時能夠呈現更加豐富的層次和細節(jié),在塑造人物形象時更加生動、立體。
2011年美國上映的3D電影 《雨果》為觀眾再現了二十世紀初的社會圖景,充滿了夢幻的氣氛。其中大部分場景都是在攝影棚中搭景拍攝再通過CG技術合成完成的,CG技術在描繪光源方向、畫面層次與質感時,注重布光的假定性,能夠做到真實、自然而不漏痕跡,觀眾無法察覺。CG技術呈現出的虛擬影像不斷逼近真實,甚至超越了真實。在數字時代,“用光作畫”的含義不再限于利用真實的光線,在后期制作過程中,通過計算機的處理,調色師能夠做出更富質感的光線,電影的影像質量與精度大幅提升。
一百年來,照明技術一直與電影相伴向前發(fā)展,不斷豐富著電影的畫面造型。進入到數字時代,電影的后期制作正逐步占據電影制作中更大的比例。影像發(fā)展到一定階段,也許不需要借助實際的拍攝就能制作出影像,但是光線在電影畫面造型中的地位是無法撼動的。如同畫家沒有畫筆,歌唱家沒有迷人的嗓音,舞蹈家沒有靈巧的四肢,導演如果缺少了光線,電影還有存在的價值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正應了那句行話,“光線是靈魂,運動是生命”。
注釋
①ASA代表感光度,是一種美國制式。近年來國際標準化組織又制定了ISO標準,ISO100/21°相當于ASA100°。
② 照度:指被攝物體表面的受光程度,以單位面積上所接受的光通量來表示。單位為勒克斯(Lux)。
③光源顯色性:常用Ra表示,以太陽光源為標準,其顯色性為100其他光源顯色指數均低于100,Ra值越大意味著其顯色性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