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肖鋒
最近有新媒體爆料,華為已內部啟動“塔山計劃”,擬建設一條完全沒有美國技術的45nm芯片生產線,且預計年內建成。隨后,華為相關人士表示內部沒聽說“塔山計劃”,也是“從新聞上得知此消息”。
以上烏龍消息又一次證明,在后真相時代,人們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并為此給自己打造了一個“信息繭房”,好在繭房中自嗨。“新媒體”這種去專業(yè)化、去權威化的信息傳播機制,長遠看弊大于利,大大提高了人們獲取真實信息的成本。
前一陣被熱炒的還有華為的“南泥灣計劃”,就是白手起家,從零開始,打破封鎖,自給自足。華為一度以“麒麟”“鴻蒙”命名自己的計劃或系統(tǒng),如果改為“南泥灣”“塔山”了,那起名規(guī)則不是改變了?
有關華為的傳言還列出16家合作企業(yè)名單,大部分是A股上市公司,不排除一些投資機構趁機割韭菜——就不怕美國政府順藤摸瓜收拾這些企業(yè)?
最近華為手機掌門余承東回應,華為只是做了芯片的設計,沒搞芯片的制造。華為一家能擔起芯片全產業(yè)鏈嗎?答案是否定的。華為手機一位高管對發(fā)展全產業(yè)鏈的前景打了個比方,說這等于你需要某種特定的雞蛋,但是到處都找不到,于是只能去找能下這種蛋的母雞,結果也到處找不到。于是又只好去養(yǎng)雞,那么就要先找到能喂養(yǎng)這種母雞的飼料。結果還是到處都找不到,于是不得不先去種玉米! “你看,我們本來要找雞蛋,最后卻要從種玉米著手?!?/p>
這顯然違反了經濟學比較優(yōu)勢的分工理論——你不可能什么都做得好,什么都有比較優(yōu)勢,那地球人就別活了,你一個人全包圓算了。中國每年生產全球一半以上的手機,如果做全產業(yè)鏈,那其他國家就只能喝西北風了。 眾所周知,芯片是當今最為全球化的產業(yè)鏈。如果你真實現全產業(yè)鏈,就相當于本來想開個餐館,現在連鍋碗瓢盆都要自家生產了,今后怕是連蔬菜和豬肉也得自家生產了吧!
事實上,芯片制造的上游、中游和下游產業(yè)鏈是多個國家的多家公司共同完成的。上游產業(yè)鏈主要包括美國高通、英偉達、新加坡博通、中國臺灣聯(lián)發(fā)科、中國海思等芯片設計公司,中游產業(yè)鏈由全球五大半導體設備制造商占據,下游則主要由臺灣的臺積電擔當,占芯片代工市場的 51%以上,其技術目前無人能望其項背。
你可能不解:“怎么不行?我們不是有全球最完整的工業(yè)供應鏈體系嗎?”不錯,總量上,今天的中國制造涵蓋了200多個產業(yè)領域,我們幾乎是全產業(yè)鏈型國家,中國的彩電、冰箱、洗衣機、電腦、空調等工業(yè)品產量世界第一。但需要了解的是,這些家電的芯片都是進口的。同理,中國能打造全球最完整的芯片供應鏈體系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按任正非的“樂觀”判斷,用200年總是可以趕上的。
對于外界一些對華為的“哄抬”,華為苦笑而不答,深知自己的武功還遠未達到“我打死你”的境界,只求“你打不死我”,先活下來。是的,美國政府確實走火入魔,對華為、抖音國際版、微信國際版封殺恐嚇,但這是否意味著美國人拋棄了他們的立國之本,那是美國人的事,你不能現在往槍口上撞吧。華為人明白,現在還遠沒到死磕的時候。
圍堵當前,要認清形勢、看清差距、進退有據,而不要跟著別人蹩腳的指揮棒轉,錯亂了自己的節(jié)奏,被帶到溝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