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他只是一介布衣,卻秘密或公開地促成兩岸700多個離散家庭團聚,成為了一個溝通香港、臺灣與祖國大陸的文化大使。他就是居住在深圳的田圻暢。
父子分隔兩岸30余年
1947年,田圻暢的父母在一起只生活了7天,父親便突然接部隊調(diào)令,緊急南下去了臺灣,從此夫妻終生未見。田圻暢的父親田灼是國民黨海軍的一名普通士兵,多年后他才知道,就是這7天時間,竟然孕育了一個小生命。
1949年國民黨兵敗大陸,退守臺灣,隨即兩岸之間對立封鎖,一道鐵幕徹底斬斷了百萬老兵回家的夢想。兩岸之間對望30余年,親人相思卻不得相見。
時光流逝,田圻暢慢慢長大了。雖然日子過得艱難,雖然那個“反動派”父親時常令他遭受冷眼,但在田圻暢幼小的心里,他始終還是希望能夠早日見到父親。
1979年1月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正式發(fā)表《告臺灣同胞書》,宣稱即日起停止炮轟金門,并且呼吁兩岸盡快地實現(xiàn)通郵、通航,這讓30年來飽受離別之苦的兩岸親人看到了一線相聚的希望。
1979年3月,在深圳羅湖口岸,田圻暢終于和31年從未謀面的父親得以相見。田圻暢回憶:“我到機場,就看著人群從那個門里出來,看哪個是我爸爸。突然有個穿了一身西裝的平頭男,我一眼就看出來了,看出來就跑上前去,我說爸我終于看到您了,他說,孩子我對不起你。”
相見當日,父子倆促膝長談,一夜未眠。然而,第一次見面的欣喜與激動漸漸平靜后,本以為就此一家團聚的田圻暢,卻感覺到這個父親依然遙遠。在見面的第二天,父親提出希望兒子能夠一同前往臺灣生活。但去臺灣有一個條件,要填一張《大陸逃港難胞登記表》,并宣稱自己是“反共義士”,就可留在臺灣。
田圻暢一聽,立刻毛骨悚然。據(jù)他回憶:“我一看這個表,大陸逃港難胞登記表,上面赫然寫著‘在匪區(qū)有無黨政工作關(guān)系,對匪區(qū)形勢如何分析。我心想,我明明是申請來居住的,怎么叫逃港呢?”
田圻暢最終沒能接受前往臺灣的條件。之后,父親回了臺灣,田圻暢一家則留在香港。
兩岸親情聯(lián)絡第一人
按照當時臺灣相關(guān)部門的規(guī)定,大陸居民在港居住滿7年,便可以獲得前往臺灣的資格。父親走后,田圻暢決定繼續(xù)留在香港謀求出路,以望7年后再去臺灣。
為了自立,田圻暢接連搬了8次家。他做過工廠雜工、酒樓端盤服務生、商場保安、公司推銷員等等,幾次應聘港英政府,半夜看更都不夠資格。形形色色的委屈羞辱,排山倒海而來。
任何親情都代替不了現(xiàn)實生活本身,這是田圻暢在最彷徨的時刻得到的醒悟。窮則思變,必須尋找出路。萬幸天無絕人之路,1983年的一天,一個香港戲劇界的朋友找到田圻暢,說鞍山有個姓馬的同事,想找在臺灣的姐姐,叫他幫忙為他們轉(zhuǎn)信和接待。一向熱心助人的田圻暢爽快地答應了。若干次信件聯(lián)系后,馬氏姐弟決定在香港見面。田圻暢幫忙辦好了弟弟來港手續(xù),又親自到深圳羅湖口岸將他接到自己家里,然后通知臺灣的姐姐來見面。40多年沒見面的姐弟倆一見便哭成了淚人,田圻暢在一邊看著也掉下眼淚。
這是他成全的第一個團圓故事。沒想到,這偶爾一次幫忙,卻成就了田圻暢的一份事業(yè)。這位馬女士回到臺灣后,就陸續(xù)有許多臺灣的信件寄給田圻暢,要他再轉(zhuǎn)寄大陸。
為700個家庭圓團聚夢
1984年,田圻暢以個人名義在香港注冊了博愛事務所,其業(yè)務是為海峽兩岸失散同胞聯(lián)絡會親團圓提供服務。事實上,田圻暢既無大陸官方授權(quán)代為執(zhí)行“統(tǒng)戰(zhàn)”任務,又無臺灣“反共”目標暗中資助,唯一在手的資本,就是堅信人民最大,走中庸之道,為兩岸失散同胞服務。
找到親人后,如何安排雙方見面是一件大事。田圻暢告訴記者,“一般都是臺灣同胞找到我,請我?guī)椭鴮ふ掖箨懹H人,找到后,他們會通幾次電話,之后就是安排見面,因為這些大陸的親人多數(shù)在鄉(xiāng)下,生活貧窮語言又不通,就需要我先去深圳或廣州接他們。”
除去指導雙方辦理相關(guān)出入境手續(xù)外,田圻暢還會以事務所的名義出具一份證明,證明內(nèi)地這邊的人來港的一切費用由他承擔。當時,依相關(guān)規(guī)定,一個來港者只能換取80港幣至120港幣,這只夠付羅湖海關(guān)至九龍火車站和乘出租車的錢。大多數(shù)時候,都是由田圻暢代為先行墊付。
1987年9月,田圻暢協(xié)助了山東汶上縣一位82歲的老太太。老太太有兩個兒子,一個在美國,一個在中國臺灣,他們想把母親接到中國臺灣去住。田圻暢說,中國臺灣的兒子是公務員,不敢進入中國大陸;美國的兒子就用輪椅把母親帶到深圳,但他沒有中國香港簽證,不能入境,田圻暢就找了幾個人來深圳,用擔架把老太太抬過羅湖橋,再叫香港的救護車把老太太送到醫(yī)院,“這位老太太是在醫(yī)院的病床上和闊別40年的臺灣兒子團圓的?!?/p>
此事經(jīng)亞洲衛(wèi)視播出后,引起極大的轟動,“人們看到離開母親多年的兒子,倚在滿頭白發(fā)的母親病床前喂飯的情景,牽動了很多人的心。許多臺灣老兵看到這一幕,都掉下了眼淚。”
從那時起,找田圻暢的人更多了,就這樣,一封封信通過田圻暢輾轉(zhuǎn)于海峽兩岸。尋父母、找妻子、認兒女、連手足。30多年間,田圻暢圓了700多個家庭的團聚夢。
(綜合《兩岸情緣30年》《經(jīng)濟日報》《晶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