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淋姝
農(nóng)歷八月十五,夜。
隱匿白云深處的圓月終于現(xiàn)身黃山之巔,迎客松沐浴在銀光下??諘缟焦乳g,天南海北的客人發(fā)出的驚嘆聲不絕于耳。
起風了,胡曉春裹緊外套步入月色中,朝著那棵千年古松走去。
作為第19任守松人,胡曉春每年有超過300天駐扎在海拔約1670米的迎客松旁,寫下了140余萬字的《迎客松日記》。他將守護好迎客松,作為一門值得用一生去參悟的學問。
1980年7月,胡曉春出生在距黃山東大門約20公里的中墩村。從小到大,他總是站在山腳下仰望這座“天下第一奇山”。
19歲離家參軍,每每談起家鄉(xiāng),魂牽夢縈的“黃山”便從胡曉春的心際涌上嘴邊。他跟戰(zhàn)友侃侃而談被稱為“黃山四絕”的奇松、怪石、云海和溫泉,那時候,迎客松在他的印象中還是一個并不十分真切的隱約身影。
這棵創(chuàng)造了生命奇跡的千年老松是全國唯一配有“警衛(wèi)”的樹木,自1980年,迎客松守松人傳承至今已歷19任。
2009年,已在黃山風景區(qū)工作3年、時任護林防火隊員的胡曉春成為第18任守松人徐東明的徒弟,擔任迎客松守松人B崗,協(xié)助師父完成迎客松的日常巡護、監(jiān)測工作。
翌年,年近而立的胡曉春接過師父留下的望遠鏡、放大鏡等護松設(shè)備,正式“接棒”成為第19任迎客松守松人。師父希望他能一并傳承歷代守松人堅韌細致、不屈不撓的迎客松精神。
清晨7點半前,胡曉春便開始當天的第一次巡查。枝丫、松針、樹皮的細微變化以及支撐架、拉索、防雷設(shè)施等情況均要詳細監(jiān)測和記錄。每天要檢查六七次,每次耗時15分鐘左右。
晚上,胡曉春要等玉屏廣場上的人一茬茬走光了,再看一眼迎客松,在迎客松旁的辦公室寫完日記,方能安心回屋,累得倒頭就睡。
夜間,紅外線防侵入報警系統(tǒng)啟動,若有人或動物進入迎客松隔離保護區(qū),胡曉春放在枕邊的手機會收到報警,他要隨時起床查看情況。距迎客松25米遠的地方,有一間大小約14平方米的小房間,便是胡曉春山居時的“家”。山間水汽重、溫差大,入睡前被褥經(jīng)常是潮濕微涼的,夏天蚊蟲多,條件不可謂不艱苦。而胡曉春一年中有超過300天住在山上。
每個季節(jié)對迎客松的養(yǎng)護也各有側(cè)重。春秋防蟲害,夏季防臺風和強降雨,冬季防凍雨和大雪。胡曉春十分在意迎客松周邊的水系、土壤情況,“這些是絕對不能被破壞的”。
除此之外,他還要防止外界對迎客松造成傷害。游客多的時候,胡曉春一天要站六個多小時,時刻準備“聞煙而動”,及時將隱患隔絕在迎客松安全“結(jié)界”之外。
《迎客松日記》是屬于他的山居筆記。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胡曉春為迎客松的生長變化留下了一份彌足珍貴的記錄,“若干年后翻閱,里面呈現(xiàn)的迎客松的變化情況一目了然?!?/p>
2016年,胡曉春被授予“全國旅游系統(tǒng)勞動模范”。2019年,他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wù)隆薄?/p>
(摘自《新京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