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希波
導語:被中香爐不論如何滾動,爐口總能保持水平狀態(tài);火折子用嘴一吹,就能復燃;整座浴德堂沒有采用一根木料,也沒有使用一根梁……科技擁有魔力,創(chuàng)造了無數(shù)人間奇跡。
古代取暖神器
張娜
隨著冬季的來臨,一波又一波的寒潮涌入,你有沒有感覺到刺骨的冷風仿佛小鞭子一樣抽打在身上?每到這時候,北方人可以依傍暖氣來取暖,而南方人則會依賴空調(diào)、暖寶寶、暖水袋。真是不得不感嘆科技的發(fā)達!那么,你有沒有想過古代的人們是如何取暖的呢?今天小編就來介紹一個古代的取暖神器——被中香爐!
被中香爐,又名“香熏球”“臥褥香爐”“熏球”,是中國古代用于冬天取暖、薰香的球形小爐。它的奇妙之處在于不論香爐在被子里怎么翻滾,香爐四周的環(huán)形支架都能保證香爐呈水平放置,不用擔心火炭會傾覆。
或許你會覺得奇怪,為什么有這樣的現(xiàn)象呢?其實,秘密就在它精巧的結(jié)構(gòu)上。被中香爐的球形外殼和位于中心的半球形爐體之間有兩層同心圓環(huán)。爐體在徑向兩端各有短軸,支撐在內(nèi)環(huán)的兩個徑向孔內(nèi),能自由轉(zhuǎn)動。以同樣的方式,內(nèi)環(huán)支撐在外環(huán)上,外環(huán)支撐在球形外殼的內(nèi)壁上。爐體、內(nèi)環(huán)、外環(huán)和外殼內(nèi)壁的支撐軸線依次互相垂直。再加上被中香爐本身具有重量,因此,不論它如何滾動,爐口總是保持水平狀態(tài)。
雖然被中香爐的外表看似平淡無奇,但是它的結(jié)構(gòu)完全符合現(xiàn)代航空航海中使用的陀螺儀原理。在陀螺儀中,羅盤就懸掛在一種稱為“萬向支架”的持平環(huán)裝置上。這樣,無論有多大風浪,船體怎樣擺動,無論在怎樣復雜的氣流中,飛機如何顛簸,羅盤都始終保持水平狀態(tài),確保正常工作。
據(jù)史書記載,被中香爐是由西漢工匠丁緩發(fā)明的。到了唐代,貴族們在生活中已經(jīng)普遍使用,現(xiàn)在出土或傳世的唐代實物也相當多。在歐洲,最先提出類似設計的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大畫家、科學家達·芬奇,但已比我國晚了1000多年。遺憾的是,這項杰出的創(chuàng)造在我國僅被應用于生活用具。而在西方16世紀,意大利人?!たǖぶZ制造出陀螺平衡儀并將其應用于航海上,使它產(chǎn)生了巨大的作用?,F(xiàn)代的飛機、導彈和輪船之所以不論怎樣急速地在空中或海上運動,都能夠辨認方向,正是由于安裝了陀螺儀的緣故。
(節(jié)選自《軍事文摘》2019年03期)
【思考】
1.選文介紹的說明對象是什么?有什么突出特征?
2.選文主要是從哪些方面對說明對象做介紹的?
3.選文第二三段是按照什么順序進行說明的?
【參考答案】
1.說明對象:被中香爐。突出特征:神奇。
2.是從被中香爐的作用、結(jié)構(gòu)特點、類似的設計等幾個方面做介紹的。
3.是按從果到因的邏輯順序進行說明的。
浴德堂:紫禁城鮮有的元代建筑
周乾
紫禁城擁有世界上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的木結(jié)構(gòu)宮殿建筑群,其建筑特色具有濃厚的東方韻味。然而在紫禁城的西部有一座奇特的建筑,其材料非木材,而是純磚砌結(jié)構(gòu);其造型非中國傳統(tǒng)的宮殿建筑樣式,而是具有濃厚的阿拉伯風情。這座建筑的名稱為浴德堂,它位于武英殿的西北角,是紫禁城中極為少見的元代建筑。
明初蕭洵《元故宮遺錄》記載:“臺東百步有觀星臺,臺旁有雪柳萬株,甚雅。臺西為內(nèi)浴室,有小殿在前。由浴室西出內(nèi)城,臨海子”。書中描述的浴室即為浴德堂。在明代為帝王齋戒沐浴的地方。古人在祭祀前沐浴更衣、整潔身心,以示虔誠。
那么,為什么在紫禁城中,怎么會有一座元代的阿拉伯建筑呢?其原因在于,中統(tǒng)元年(1260年)和至元四年(1267年),波斯建筑師亦黑迭兒丁參與元大都(元代的北京)的規(guī)劃設計,他靈活運用中國古代建筑成就吸收喇嘛教、伊斯蘭教和蒙古族建筑風格主持修筑大都宮殿,波斯人的建筑理念進而傳入中國內(nèi)地。亦黑迭兒丁對元大都宮殿的規(guī)劃和布局,主要參考了蒙古汗國首府哈拉和林城,并在其中設計了一座阿拉伯風格的浴室,即浴德堂。明永樂皇帝朱棣在元大都舊址上肇建紫禁城,并拆除了大量的元代建筑,而浴德堂則幸運的保留下來了。
美國作家菲利普·希提在《阿拉伯通史》中描述了公元十世紀巴格達澡堂的特點:“環(huán)繞著一個居中的大廳,大廳上面,罩著一個圓屋頂,屋頂周圍鑲著許多圓形的小玻璃窗,讓光線透進來”。而浴德堂的造型,與書中的描述是高度相似。浴室平面為正方形,邊長為4米,方磚墁地。地面四邊磚砌發(fā)券形成3.1米高的拱形墻面,墻面貼有瓷磚。在四面墻之間砌筑以對角線為直徑的穹頂,穹頂高1.7米,仿佛一個完整的穹頂在四邊被發(fā)券切割而成。整座建筑沒有采用一根木料,也沒有使用一根梁,因而又被稱為“無梁殿”。浴室的重量完全由四個券承擔,從而使內(nèi)部空間獲得了極大的自由。穹頂上方為突出屋面的圓形玻璃屋頂,屋頂高約1米。
為滿足皇帝的沐浴需求,浴德堂有著多個科學的保障設施。
供水方面,浴室的水源來自于武英殿院墻外西北側(cè)的水井。該水井口離地面高約2米,上方建造有方亭。井口直徑約為0.2米,旁邊有方形石槽與之相連,石槽另一端接長條狀石槽溝,呈下降坡度向燒水灶房延伸。石槽溝穿過武英殿院墻,然后沿著燒水灶房的北墻鋪設,再拐了個彎,穿過燒水灶房的北墻,直接引入灶房內(nèi)的銅鍋。銅鍋口離地面高約1米,下設有爐灶,可將水加熱至合適的溫度,而后通過人工舀水的方式,將熱水舀入燒水灶房南墻的石槽口內(nèi),而銅鍋與南墻的石槽口相距不過1尺。因而該石槽口底部有小孔,小孔內(nèi)嵌入了一銅管。由于浴室的北墻與燒水灶房南墻為同一面墻,因而銅管的出口就在浴室內(nèi)的墻上。這樣一來,熱水就進入了浴德堂的浴室內(nèi),供皇帝淋浴。上述供水系統(tǒng)利用井口與鍋爐的高度差,使得井水被汲出后,自動由室外進入室內(nèi);同時,水又通過巧妙方式進行了加熱,滿足了帝王的洗浴需求。整個供水系統(tǒng)簡單而又科學。
采光方面,浴室內(nèi)的采光主要源于浴室屋頂正中的玻璃天窗和玻璃屋頂,其平面投影的形狀為圓形,直徑0.6米。陽光通過玻璃屋頂投射入浴室內(nèi),并向四周發(fā)散,可獲得較為充足的光線。這種頂部采光的方式既有利于避免墻壁開窗可能造成的隱私受窺,還有利于營造一種虔誠肅靜的氣氛。此外,浴室四周是白色的琉璃瓷磚,有利于光線的反射,增加浴室內(nèi)的亮度。需要說明的是,與明清宮殿多用黃色琉璃瓦不同,元代宮殿的興建多用白色琉璃瓦,如《元史·百官志》載有:“大都四窯廠領(lǐng)匠夫三百余戶,營造素白琉璃瓦?!?/p>
作為紫禁城內(nèi)唯一的一座阿拉伯風情浴室,浴德堂不僅是我國古代“一帶一路”建設見證,其科學有效的供水、采光和恒溫措施還能體現(xiàn)我國古代工匠的勤勞和智慧。
(選自《科技日報》)
【思考】
1.這篇文章主要是從哪些方面介紹浴德堂的?
2.作者對浴德堂保障設施的介紹主要使用了哪種說明方法?效果如何?
3.文中劃線句子中“此外”的“此”指代的是什么?
【參考答案】
1.主要是從建筑樣式及其原因、結(jié)構(gòu)特點、科學保障設施等幾個方面對浴德堂做介紹的。
2.分類別。先介紹供水保障設施,后介紹采光保障設施;分門別類做介紹,條理清晰,層次分明。
3.“此”指代采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