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西 黃建國 徐世光 封禮凡
摘 要:河流河床地下空間地質條件對工程影響極大,必須對其下伏巖層條件及其含水性、巖層破碎特征等進行超前探察與判斷?;诓⑿须姺ㄌ讲旒夹g,構建河床地質條件計算模型。通過現(xiàn)場工程應用,綜合探察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效果,該水電站壩址區(qū)屬于構造侵蝕高中山地形,地形高差懸殊,河谷深切,兩岸沖溝水均向河谷排泄。壩址沿線分布有河漫灘,兩岸河邊有基巖出露,岸坡地形坡度30°~45°。研究結果表明,綜合物探方法能夠有效探察電站內河床地層的分層性、層厚、分布范圍、河流的滲透范圍等地質條件,為河床下伏工程施工技術措施制定提供依據(jù)。
關鍵詞:河床;沖積層;物探;電站
中圖分類號:S157.2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6—7973(2020)08-0144-03
1概況
該電站預可階段推薦壩型為混凝土面板堆石壩,最大壩高約130m ,水庫正常蓄水位660m,裝機容量200MW,水庫長約30km,總庫容12.17×108m3,測試(驗)內容:一是通過測試(驗)河床(漫灘)沖積層縱波和橫波(剪切波)波速,計算有關巖(土)體的物理力學性參數(shù),為工程設計提供依據(jù);二是通過河床(漫灘)電磁波CT測試(驗)和跨孔波速測試,分析河床沖積層相對密實情況。
2地質與地球物理特性
2.1地形地質概況
該水電站壩址區(qū)屬于構造侵蝕高中山地形,地形高差懸殊,河谷深切,兩岸沖溝水均向河谷排泄。壩址區(qū)河流流向由西向東,河谷橫斷面總體呈對稱的“V”字型,枯水期水位540m,河床寬度80m~150m。壩址沿線分布有河漫灘,兩岸河邊有基巖出露,岸坡地形坡度30°~45°。
壩址區(qū)域出露的基巖主要有:三疊系上統(tǒng)舍資組(T3sa)淺灰色、灰白色中—粗粒長石石英砂巖、泥質粉砂巖、粉沙質泥巖及干海子組(T3g)灰綠、灰黑色泥巖、頁巖、粉砂質泥巖夾砂巖及煤線。巖層產狀主要為N0 °~20 °W(E)、SW(NE)∠65 °~85 °。
3工作方法與技術
3.1方法原理簡述
3.1.1跨孔波速測試
本次測試(驗)區(qū)位于上壩址左岸河床(漫灘)上,共布置了3個鉆孔,根據(jù)鉆孔間距大小及結合物探測試設備穿透測試距離,經現(xiàn)場試驗確定在ZK142~ZK144剖面進行跨孔波速測試;在ZK140~ZK142剖面和ZK142~ZK144剖面進行電磁波CT測試。
3.1.2鉆孔電磁波CT
由麥克斯韋方程推導出電偶極子輻射場,再從電偶極子輻射場推出半波天線的輻射場為:
E=E0×eikrf(θ)/R ? ? ? ? ? ? ? ? ?(1)
其中:E為觀測場強值,k為波數(shù);R為發(fā)射點到觀測點的距離,R=α+iβ(α,β為電磁波傳播介質的相位常數(shù)及吸收系數(shù));E0為與發(fā)射條件及介質性質有關的量,當這些條件固定時E0是常數(shù);f(θ)為天線的方向因子。
由于觀測只為場強幅值,公式(1)簡化為:
E=E0×eβR×f(θ)/R ? ? ? ? ? ? ? ? ? ?(2)
其中:f(θ)=cos(π/2cosθ)/sinθ
3.2資料解釋
3.2.1跨孔波速測試資料解釋
跨孔波速測試鉆孔ZK142~ZK144剖面,間距為9.0m??咨?4.5m以上段為兩孔水平穿透;孔深24.5m以下段,為敲擊點固定在KZ142孔深24.5m處,而在KZ144孔深24.5m至30.0m按0.5m點距逐點接收測試。由于鉆孔ZK142和ZK144孔深19.3m以上為沖積層,需有鋼套管護壁,所以該孔段跨孔波速測試,是剪切錘振源緊貼于鋼管內壁中敲擊,而三分量檢波器也是緊貼于鋼管內壁接收。剪切錘振源與檢波器均未能直接與孔壁緊貼而進行敲擊與接收,會使得耦合效果差,造成波的能量傳遞損失,對測試效果會有一定影響。
按下式計算出彈性波波速:
νp =ι/tp ? ? (3)
νs =ι/ts ? ? (4)
式中:νp——縱波波速,m/s;νs——剪切波波速,m/s;
ι——激發(fā)點至接收點的間距,m;tp——接收換能器接收到的縱波傳播時間,s;ts——接收換能器接收到的橫波傳播時間,s。
巖體動彈性模量按下式計算:
Ed=ρ×νs2(3νp2-4νs2)/(νp2-νs2) ? ? ? ?(5)
巖體動剪切模量按下式計算:
Gd=ρ×νs2 ? ? ? ? ? ? ? ? ? ? ? ? (6)
巖體動泊松比按下式計算:
μd=(νp2-2νs2)/(2(νp2-νs2)) ? ? (7)
式中:Ed——巖體動彈性模量,kPa;Gd——巖體動剪變模量,kPa;Ed——巖體動泊松比;νp——縱波波速,m/s;
νs——剪切波波速,m/s;ρ——測試巖體質量密度,t/m3。
4成果分析
4.1成果分析
4.1.1跨孔波速測試成果分析
跨孔波速測試鉆孔ZK142~ZK144剖面,ZK142為激發(fā)孔,ZK144為接收孔,縱波和剪切波波速按公式(3)和(4)計算。相關巖(土)體物理力學性參數(shù)按公式(5)~(7)計算。式中計算采用巖(土)體的質量密度值ρ由地質室提供,其中,沖積層(含泥卵、礫石夾中細砂)的質量密度值ρ為2.16t/m3,基巖(中粗粒長石、石英砂巖)質量密度值ρ為2.66t/m3。測試結果分析如下:
(1)孔深4.0~19.0m為沖積層(含泥卵、礫石夾中細砂),測試孔段有鋼套管護壁,為水平穿透測試??v波波速最小值為1.96km/s,最大值為3.05km/s,平均值為2.19km/s;剪切波波速最小值為0.5km/s,最大值為1.16km/s,平均值為0.78 km/s;動彈性模量Ed最小值為1.58GPa,最大值為8.23GPa,平均值為3.88GPa;動剪切模量Gd最小值為0.54GPa,最大值為2.91GPa,平均值為1.37GPa;動泊松比μd最小值為0.39,最大值為0.47,平均值為0.43??傮w來看,該測試段波速較低,曲線變化較平緩,剪切波波速隨著孔深增大波波速由約0.6km/s增大為約1.0km/s,說明沖積層密實程度隨著孔深增大亦隨之略有增高。
(2)孔深19.0~30.0m為中粗粒長石、石英砂巖。其中,孔深19.0~24.5m測試段無鋼套管護壁,為水平穿透測試;孔深24.5m~30.0m測試段無鋼套管護壁,為固定激發(fā)點于24.5m斜穿測試。由表中可以看出:該段縱波波速最小值為3.71km/s,最大為4.19km/s,平均值為4.01km/s;剪切波波速最小值為1.70km/s,最大值為2.09km/s,平均值為1.87 km/s;動彈性模量Ed最小值為21.35GPa,最大值為30.75GPa,平均值為25.28GPa;動剪切模量Gd最小值為7.69GPa,最大值為11.62GPa,平均值為9.31GPa;動泊松比μd最小值為0.32,最大值為0.39,平均值為0.36??傮w來看,波速曲線變化不大,該段波速較高,說明巖石新鮮,完整性好。
4.1.2鉆孔電磁波測試成果分析
(1)ZK142~ZK144電磁波CT。電磁吸收系數(shù)色譜圖表明:鉆孔ZK142孔深約21.0m和ZK144孔深約19.8m連線以上區(qū)域,對電磁波吸收相對較強區(qū)域,為沖積層(含泥卵、礫石夾中細砂)反映。該區(qū)域內介質電磁波吸收系數(shù)相對變化較小,無明顯異常反映,說明該層巖體較均勻。其中鉆孔ZK142孔深約10.5m~18.5m,電磁波視吸收β值≤0.7Neper/m區(qū)域,對電磁波的吸收相對略小。鉆孔ZK144孔深約19.8m至25.5m,介質對電磁波的吸收相對變弱,說明巖體完整性變好。至鉆孔ZK144孔深約25.5m以下介質對電磁吸收相對很小,說明巖體完整性好。
(2)ZK140~ZK142電磁波CT。ZK140~ZK142剖面間距較大,以低頻段天線(發(fā)射上、下天線長度已達6m,有效測試孔段變短)電磁波才能有效穿透測試。有效測試孔段變短,特別是對于鉆孔ZK140,最深測試點剛接觸到基巖段。因此,從吸收系數(shù)色譜圖上看,對沖積層與基巖界面反映不是很清楚;電磁波工作頻率降低,分辨率也相應降低,對目的體反映精細程度也差一些??傮w來看,鉆孔ZK140孔深約13.0m和ZK142孔深約21.0m以上剖面,對電磁波吸收相對較強區(qū)域,為沖積層(含泥卵、礫石夾中細砂)反映。該區(qū)域內介質電磁波吸收系數(shù)變化較小,無明顯異常反映,說明該層巖體較均勻。以下區(qū)域電磁波的吸收相對略小,說明巖體完整性較好。
該剖面孔深約5.0m以上區(qū)域,鉆孔ZK142孔深約13.0m與ZK144孔深約22.0m連線以下區(qū)域,因測試盲區(qū)存在,射線很少,影響資料解釋精度。
(3)鉆孔電磁波測井。ZK140鉆孔測井曲線,測井成果見圖1:孔口至孔深約13.2m段,場強值較小,表明該段對電磁波的吸收很強,為含泥卵、礫石夾中細沙組成沖積層反映;孔深約13.2m以下場強值相對較高,表明巖層對電磁波的吸收較弱,為基巖(以長石石英砂巖、粉砂質泥巖等為主)反映。
ZK142鉆孔測井曲線,測井成果見圖1:該段對電磁波的吸收很強,為含泥卵、礫石夾中細沙組成沖積層反映;孔深約19.8m以下場強值相對較高,表明巖層對電磁波的吸收較弱,為基巖(以長石石英砂巖、粉砂質泥巖等為主)反映。
ZK144鉆孔測井曲線,測井成果見圖1:孔口至孔深約19.2m段,場強值較小,表明該段對電磁波的吸收很強,為含泥卵、礫石夾中細沙組成沖積層反映;孔深約19.2m以下場強值相對較高,但變化較大,表明巖層對電磁波的吸收相對較弱,局部吸收強,為基巖(以長石石英砂巖、粉砂質泥巖等為主)反映。其中,孔深24.4m~25.8m和孔深34.0m~34.8m兩段為相對較強吸收,說明孔壁巖體較破碎或節(jié)理發(fā)育,巖體完整性相對較差。由含泥卵、礫石夾中細沙組成沖積層表現(xiàn)為對電磁波的強吸收巖體,但在該層內其對電磁波的吸收相對較均勻。
4.2評價
影響本次測試效果及精度的原因主要有:
(1)沖積層測試段因有孔內鋼套管影響,測試精度會降低。
(2)因鉆孔剖面間距限制,本次跨孔波速測試僅測試了一對剖面,統(tǒng)計分析數(shù)據(jù)量有限,統(tǒng)計分析結果代表性不強。
(3)受測試盲區(qū)影響,解釋剖面頂、底部成像精度會受到較大影響??缈追y試巖體縱、橫波波速,其收發(fā)間距受測試剖面鉆孔垂直度影響、測試效果受剪切錘激發(fā)振源和檢波器與孔壁巖體耦合影響等會降低橫波測試精度。
5結論
(1)上壩址左岸河床(漫灘)沖積層剪切波波速最小值0.5km/s,最大值1.16km/s,平均波速0.78 km/s;動彈性模量Ed最小值1.58GPa,最大值8.23GPa,平均值3.88GPa;動剪切模量Gd最小值0.54GPa,最大值2.91GPa,平均值1.37GPa;動泊松比μd最小值0.39,最大值0.47,平均值0.43。
(2)沖積層密實程度隨著深度增加亦隨之略有增大。
(3)沖積層密實度總體相對較均勻,未有明顯電磁波吸收異常反映,但隨著孔深增加,電磁波吸收略有降低。
參考文獻:
[1]中國礦床發(fā)現(xiàn)史物探化探卷編委會.中國礦床發(fā)現(xiàn)史:物探化探卷[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2.
[2]蔡力挺,韓玉慶.波速測試技術在巖土工程勘察中的應用[J].西部探礦工程,2009,21(03):32-34+37.
[3]袁昕.波速測試技術在巖土工程勘察中的應用[J].山西建筑,2017,43(11):103-104.
[4]楊振.礦山地質勘察和勘察災害防治探討[J].黑龍江科學,2014,5(12):242.
[5]周文龍,張平松,許時昂,席超強.利用綜合物探方法探察山區(qū)河床地質條件[J].水利水電技術,2017,48(09):193-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