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曉蓉
在太空中,有一顆小行星以一名 17歲上海女生的名字命名。
2019年,這名女生受邀觀摩諾貝爾獎頒獎典禮,此前她奪得了被譽為全球青少年科學競賽“小諾貝爾獎”和“世界杯”的第70屆intel iseF(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能源化學學科一等獎、學科最佳獎,還獲得了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青年科學研討會獎,這是中國選手首次獲得該獎項。
初中時,這名女生用不到三周時間,學完了高中化學,高中時又自學大學化學。她不僅英語流利,還熟練掌握西班牙語……
她就是來自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簡稱“上外附中”)的高三學生胡詩成。
“希望你成為下一個顏寧?!眹H知名數學家、菲爾茲獎首位華人得主丘成桐曾這樣鼓勵胡詩成。
那是在2018年丘成桐中學科學獎的決賽現場。丘成桐中學科學獎是全國中學生科學領域的權威獎項,而顏寧則是一名女科學家,30歲時就成為清華最年輕的正教授。
對丘成桐的鼓勵,胡詩成感到很振奮:“這讓我在科研的路上越走越堅定。”
2019年5月18日,第70屆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intel iseF)在美國落下帷幕,iseF常被譽為“小諾貝爾獎”,是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的中學生科學賽事。胡詩成以《蠶絲衍生的高分散ni,n共摻雜碳納米片及電催化二氧化碳還原》課題,斬獲能源化學組一等獎,并榮獲學科最佳獎。按照慣例,以她的名字為一顆小行星命名。
胡詩成說,她從小就對科學感興趣:“小時候把醋和小蘇打泡到一起,就覺得很有意思?!?/p>
初三前的暑假,胡詩成在媽媽的鼓勵下參加了美國的一個夏令營,學生需要在三周時間內學完高中化學,胡詩成完成了這一挑戰(zhàn)。
高一時,她入選了2018級“中學生英才計劃”,跟隨復旦大學教授鄭耿鋒學習電化學的相關知識。
高二后,功課和升學的壓力更加緊迫,胡詩成仍堅持每周末去實驗室完善課題。正是泡在大學實驗室里的這段經歷,讓她更加明確自己對于化學學科的喜愛。
讓鄭耿鋒贊不絕口的是,胡詩成作為一名高中生,她的科研態(tài)度和能力水平甚至可以媲美研究生,“高一時她把暑假工作進展總結成一份30多頁的ppt匯報給了我,我在文獻分析深度、邏輯框架、數據作圖規(guī)范等方面提了不少修改意見,才過了兩天,她就按要求給了我一份幾乎全新的ppt匯報?!薄白鱿矚g的事情,就不會感到疲憊。”她說。
胡詩成不僅科研能力優(yōu)秀,語言能力也同樣突出。比賽場上,大部分的選手在與評委交流時都申請現場翻譯,而胡詩成憑借自己的外語優(yōu)勢可以直接與評委溝通。
“除了英語,我學習西班牙語已經六年了。”胡詩成表示,“在競賽中取得成績,一半靠的是實力,另一半靠的則是心態(tài)。多一門外語的學習,無疑多見識了很多事物,在面臨緊張情況的時候,心態(tài)會好很多。”胡詩成說。雙語學習、參加競賽同時進行,要耗去很多精力。在上外附中的學習現在進入第七年,胡詩成說她已經逐漸掌握了平衡。
上外附中校長束定芳表示,語言能力是思維能力和綜合素養(yǎng)的體現。上外附中“多語種+”的培養(yǎng)方式,為學生成長為“具有國際視野、懂國際規(guī)則、能參與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