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仰臣
小學(xué)生寫作的時候總會出現(xiàn)文章內(nèi)容不充實的問題,家長也不知道如何對孩子進行有效的輔導(dǎo)。何謂“內(nèi)容充實”,就是指寫進文章里的材料內(nèi)容要豐富,并且對表現(xiàn)中心來說是必要的、足夠的,而不是單薄的、若有若無的。
對于記敘文而言,內(nèi)容充實就是捕捉并刻畫細節(jié),恰當(dāng)使用修辭手法,注重多方面描繪,能夠有力地表現(xiàn)文章主旨。正如俗語所言:要使袋子站起來,最有效的辦法是讓袋子裝滿東西。
下面,我們就跟隨一些名家學(xué)習(xí)幾個充實文章內(nèi)容的技巧吧!
文章充實是以具體細微為基礎(chǔ)的,高明的作者往往能捕捉精彩的細節(jié),誠如老舍先生所說:“敘述不怕不細致,而怕不生動。在細微處要顯出才華?!彼^“細微”,是指記人、說事、寫景中的細枝末節(jié)。無論是寫哪種類型的記敘文,我們都可以“添枝加葉”,就是加入一些生動的細節(jié)描寫;或者加入對人物的神態(tài)、語言、動作等的描寫,使人物活靈活現(xiàn);或者加入關(guān)于自然景物的細節(jié)描寫,從而使文章充實生動,讓讀者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被你的精彩描寫所感染。
如莫言在《童年讀書》一文中描述“蹭書”細節(jié):
我的二哥也是個書迷,他比我大五歲,借書的路子比我要廣得多。但這家伙不允許我看他借來的書。他看書時,我就像被磁鐵吸引的鐵屑一樣,悄悄地溜到他的身后,先是遠遠地看,脖子伸得長長,像一只喝水的鵝,看著看著就不由自主地靠了前。他知道我溜到了他的身后,就故意地將書頁翻得飛快,我一目十行地閱讀才能勉強跟上趟。他很快就會煩,合上書,一掌把我推到一邊去。但只要他打開書頁,很快我就會湊上去。他怕我趁他不在時偷看,總是把書藏到一些稀奇古怪的地方,就像革命樣板戲《紅燈記》里的地下黨員李玉和藏密電碼一樣。但我比日本憲兵隊長鳩山高明得多,我總是能把我二哥費盡心機藏起來的書找到。找到后自然又是不顧一切,恨不得把書一口吞到肚子里去。
作家精心描繪一些細節(jié),生動地展現(xiàn)了自己對書的迷戀,富有感染力。如看到二哥讀書時,“我”像被磁鐵吸引的鐵屑一樣,先是“遠遠地看,脖子伸得長長”,繼而溜到二哥的身后看,這一“看”一“伸”一“溜”,將“我”在困難年代對書的渴望之態(tài),寫得入本三分。
記敘過程中恰當(dāng)?shù)剡\用比喻、擬人、夸張等修辭手法,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動。一般來說,善用比喻,能讓文章的語言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善用擬人,能夠把某種事物寫得栩栩如生,讓讀者倍感親切,留下鮮明深刻的印象;合理地引用、化用一些名言警句,能彰顯深厚的文化底蘊,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如李漢榮《轉(zhuǎn)身》一文中的精彩片段:
還記得那年春天,我一人在秦嶺深處行走,山路兩旁開滿野花:燈芯花、野草莓花、苜?;?、蒲公英花……路下面的小河,清澈如鏡,溫柔如綢,淙淙的水聲像母親輕喚誰的乳名。四周的群山,一律被松樹、柏樹、樺樹和茂密灌木覆蓋。聞著花香,聽著水聲,看著山色,我恍然已走入了那“拈花微笑”的仙境。
文段中的“路下面的小河,清澈如鏡,溫柔如綢”,把小河比作“鏡”“綢”,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了水的清、柔等特點,表達了作者的喜愛之情;“淙淙的水聲像母親輕喚誰的乳名”,賦予小河以人的行為,使其充滿靈性和感情;“聞著花香,聽著水聲,看著山色”,構(gòu)成排比句,讀來瑯瑯上口,營造優(yōu)美的仙境,使得自然界的山水鮮花美如畫卷,沁人心脾,回味悠長。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為了讓筆下的花草樹木、亭臺樓閣、山河湖海等景象令人神往、栩栩如生,我們要善于調(diào)動眼、耳、鼻、腦等多種感官的效用,從視覺上繪其形,從聽覺上摹其聲,從觸覺上寫感受,從嗅覺上寫氣味,多角度、多側(cè)面地描繪景物,以顯示景物的整體面貌。
如余光中《聽聽那冷雨》一文的精彩片段:
聽聽,那冷雨??纯?,那冷雨。嗅嗅聞聞,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的傘上這城市百萬人的傘上雨衣上屋上天線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海峽的船上,清明這季雨。雨是女性,應(yīng)該最富于感性。雨氣空蒙而迷幻,細細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點點薄荷的香味,濃的時候,竟發(fā)出草和樹沐發(fā)后特有的淡淡的土腥氣,也許那竟是蚯蚓和蝸牛的腥氣吧,畢竟是驚蟄了啊……
作家說雨是“冷”的,這是訴諸觸覺;冷雨可以“聽、看、嗅、舔”,則是訴諸聽覺、視覺、嗅覺、味覺等;“空蒙而迷幻”,屬于視覺;“細細嗅嗅,清清爽爽新新”造成細碎的聲音,極富聽覺的刺激力;“薄荷的香味”,屬于嗅覺。各種感覺交錯相通,既寫實境,又描聲態(tài),給讀者留下豐富而鮮明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