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果
我們大可以活成我們自己,活得更本色一點、更真實一些,反正還是會有人喜歡你、有人不喜歡你。但至少你會更喜歡你自己。
怎么樣才是對自己“真誠”?怎么做才是真正善待自己?“改變我能改變的,領(lǐng)受我改變不了的”——對自己身上可以改變的地方盡力去自我修繕,對自身不可改變的東西則予以尊重、接納,學會與之共處。一方面,要看清真實的自己,盡可能完善自己,讓自己更健康更美好,“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而無能為力的地方,比如生而有之的缺陷、性格、天性……則報以尊重,將它作為生命的一部分平靜地接受,并且心安理得,就像法國思想家蒙田在眾人推薦他擔任市長時這樣坦言:“我記性不好,缺乏警覺性,沒有經(jīng)驗,魄力很差。我不抱怨,沒有野心,不懂貪婪,不會使用暴力?!薄€能有什么比這樣真誠地認清自己、接納自己更善待自己?
很多時候,我們總想讓自己在他人的眼中、在大眾的評價中顯得更優(yōu)美更完善,于是我們就根據(jù)大眾對“優(yōu)美”和“完善”的定義去訓練自己、打造自己、包裝自己,竭力去迎合、順應那套公認的標準,結(jié)果確實有人贊美我們,我們也享受這樣的成效。但時不時靜下心來獨處,我們卻又覺得自己很陌生,離自己的真性情很遙遠,自己的神經(jīng)如此緊張、內(nèi)心如此焦灼——為了活在社會的主流內(nèi),我們選擇了活在自我的邊緣外。久而久之,壓抑與麻木漸長,冷漠隨虛榮共生。
讓自己在他人眼中閃閃發(fā)光,引來旁人路人陌生人的羨慕與贊嘆——很多人把這當成對自己的善待。在我看來,這不是真正的自愛,而更像一種“自厭”,因為這里面全然沒有對真實自我的觀照、尊重和接納,卻充滿了對自我本性的無視、嫌棄和壓抑。事實上,這大可不必,一個人,不論表現(xiàn)得多好多完美,總有人喜歡,總有人不喜歡。即使像耶穌一樣的圣人,也是有人喜歡他,有人不喜歡他,有人憎恨他,甚至將他送上了十字架。既然如此,我們大可以活成我們自己,活得更本色一點、更真實一些,反正還是會有人喜歡你、有人不喜歡你。但至少你會更喜歡你自己。這才像“自愛”,不是嗎?
如果善待自己意味著不自欺,那么善待他人是否也就意味著實話實說、坦率不隱瞞?我們總會有這樣的擔憂:很多時候,實話傷人,卻忘了同樣是真話,可以有很多種說法,用不同的方式去說往往能產(chǎn)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想起我曾讀到過的一則小故事。一個小男孩問一個被領(lǐng)養(yǎng)的小女孩:“親生的孩子和領(lǐng)養(yǎng)的孩子有什么差別?”小女孩回答:“媽媽說‘親生的孩子是從媽媽的肚子里生出來的,而領(lǐng)養(yǎng)的孩子是從媽媽的心里生出來的?!?/p>
同樣的道理,當我們出于真誠,愿意對他人實言相告,我們已然決定對事實報以尊重、開誠布公,那么接下來,或許我們還可以讓自己更真誠一點,真誠得更周到一點——與其我們煞費苦心用“善意”去編造一套謊言蒙蔽某個我們在意的人,不如用這份“善意”去盡心盡力選擇一個最適合于他的實話實說的方式,就像關(guān)于死亡的話題,同樣要實話實說,對成人說有對成人的說法,對兒童說則要用兒童的語言,方式有很多種,目的卻是同一個:既要幫助他理解當下的實際情況、我們的真實想法,又要盡可能減少這一事實對他的傷害。如果此時還能對他有所引導,為他指點迷津,助他渡過難關(guān),那就最好不過了。此時,語言已不只是傳遞信息的工具,更是寬慰人心的藝術(shù)。
善意,根基上乃是有情有義,它起于一片赤誠,最終往往體現(xiàn)為一種生活的智慧。
袁好摘自《孤獨》(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