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蔡倫發(fā)明造紙術算起,中國紙品何其豐富,寫字用麻紙、畫畫有宣紙、抄經用磁青紙、封書皮找灑金紙、護葉(書皮)用蠟箋紙、作詩有薛濤箋……幾乎囊括所有的需求。僅從原料來分,傳統(tǒng)手工紙就有麻紙、皮紙、藤紙、竹紙、宣紙五大類,細細數(shù)來,更是有幾百種之多。
然而中國古代名紙,為今人所熟悉的,似乎只剩下宣紙。它們或許驚鴻一瞥,或許光耀至今,或名揚一時,或低調一生,撥開歷史的迷霧,在泛黃的碎片上,去看看它們的故事。
灞橋紙
1957年5月8日,西安市東郊灞橋磚瓦廠,發(fā)現(xiàn)一座西漢墓地,墓中一枚青銅鏡上,墊襯著一種米黃色麻類殘片,考古工作者細心地把它從銅鏡上剔下來,大大小小共80多片,其中最大的一片長寬各約10厘米。經過反復科學檢驗,發(fā)現(xiàn)它主要是由大麻和少量苧麻的纖維制成的,也就是說它是“植物纖維紙”。因為發(fā)現(xiàn)于灞橋,于是得名“灞橋紙”。
薛濤箋
薛濤箋顧名思義,是薛濤制作的名箋紙。產生于唐代,又名“浣花箋” “松花箋” “減樣箋”。相傳薛濤箋是由“浣花溪的水,木芙蓉的皮,芙蓉花的汁”制作而成。李商隱有詩云:浣花箋紙?zhí)一ㄉ?,好好題詩詠玉鉤。可見其地位之高。
澄心堂紙
澄心堂紙是南唐時徽州地區(qū)所產宣紙,其紙薄如卵膜,堅潔如玉,細薄光潤,長者可達五十尺為一幅,從頭到尾,勻薄如一。
之所以出現(xiàn)這么好的紙,是最風雅的君王南唐皇帝李煜嫌當時盛名的蜀箋不能長期保存。為了做出心中的制品,他不惜重金選調國內高手,云集京城,開設紙坊。為造好紙,他每天到殿內觀察,甚至脫掉黃袍穿上紙工衣服,同他們一起撈紙、焙紙。每制成一批他都親自試寫,反復琢磨,以求改進……
澄心堂紙面世驚艷四方,畢竟數(shù)量稀少,千金難求。
(據(jù)一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