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平花 劉 穎
(1.河南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4;2.開封文化藝術職業(yè)學院 學前教育學院, 河南 開封 475000)
作為自然科學中一門范圍廣泛的重要基礎學科,物理學科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yǎng)新時代創(chuàng)新型人才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初中物理課標強調不同學科間要進行知識滲透,并注明要使物理學科充分發(fā)揮對學生遷移能力的培養(yǎng)效能。與九年義務教育物理或科學課程相銜接的高中物理課程,也旨在全面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當前,初高物理銜接學習中存在較多負遷移問題,本文以建構主義學習遷移觀為理論基礎,剖析負遷移問題及原因,并提出改進建議,以期引導負遷移向正遷移轉變,為促進初高物理順暢銜接提供參考依據。
學習遷移,指一種情境中所獲得的知識與技能或情感,對另一情境中所獲得的知識技能與情感學習的影響[1]568。根據遷移的影響結果不同,可將其分為正遷移與負遷移,正遷移即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產生積極影響,反之,則為負遷移。
傳統(tǒng)遷移理論主張遷移是學習者將先前情境中所學到的知識應用于其他情景中,它將學習與應用剝離為兩個孤立部分。而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情境與應用情境中都普遍存在建構,且建構的過程對這兩種情境的學習都產生影響[2]。20 世紀70 年代后期,梅斯納(Messner)在皮亞杰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建構主義的學習遷移概念[2]。他認為,既然學習是學習者認知結構建構的過程,那么遷移就是認知結構的重新建構過程,指出學習者的認知結構形式變化和學習條件新舊是影響學習遷移的重要因素,他將學習遷移劃分為4 種類型(見表1)。
表1 遷移分類
建構主義學習觀強調學習是個體主動建構認知結構的過程,并重視建構過程的社會互動性與情境性,建構主義學習遷移機制是以此為基礎而建立的。
1.意義與應用緊密聯(lián)系
維特根斯坦曾表示不存在對概念的簡單核心定義,概念的意義存在于對概念的使用當中[3],正如“紅”的意義存在于它的使用當中,“國旗是紅色的”“周杰倫很紅”“小日子紅火”等不同使用情境中“紅”的意義是各不相同的。因而,意義體現(xiàn)于應用之中,意義與應用關系緊密[2]。產自于應用需要的知識,其意義也在應用的過程中才能夠被更確切的理解,故而意義與應用不可分割、聯(lián)系緊密。
2.情境性認知與知識應用之間的關系
建構主義的基本主張包括知識具有動態(tài)性與情境性,需要針對具體情境進行再創(chuàng)造,學習應與情境化的社會實踐相結合,且教師在教學中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理想的學習情境,很顯然,建構主義特別強調情境的重要性[2]。格里諾等人提出了“情境是一切認知活動的基礎”的觀點,基于這一理論,理解學習遷移的問題就是要理解一個人學會參加某一情境下的活動如何影響了他參加另一情境下的活動的能力。
總之,建構主義強調知識的意義與其應用聯(lián)系十分緊密,并且尤其重視學習的情境性與動態(tài)性,而學習遷移就是在新的情境中對知識進行應用,這是對知識的進一步深化理解[4]。
從初中升入高中,環(huán)境與角色的轉變使普通高中新高一學生出現(xiàn)一些不適應現(xiàn)象。學生于初高物理銜接學習中的負遷移問題表現(xiàn)在學習內容、學習習慣、學習策略、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等方面。
學習內容負遷移不是指學習內容有錯,而是指學生先前所學的知識內容對其后所學的知識內容產生了不利影響。如初中物理中“速度”這一物理量等于路程與時間之比,而高中物理中“速度”這一物理量等于位移與時間之比,雖然都稱為“速度”,但其本質卻大相徑庭。因為路程是矢量故而初中物理的速度是矢量,位移是標量因而高中物理的速度是標量,這種差異導致部分學生由于習慣初中物理作為矢量的速度,而難以接受高中物理作為標量的速度,在知識的同化上出現(xiàn)了障礙,即產生了知識學習負遷移。究其原因,以人教版教材為例,教材內缺少對初高物理“速度”這一物理量的內涵差異進行更為詳細的對比分析,未能幫助學生厘清二者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學生在初中階段的學習主要依賴于班主任和科任教師的指導與任務布置,在此基礎上進行課前預習、課中聽講、課后筆記整理并完成指定作業(yè)的學習流程。然而,高中與初中學習的最大區(qū)別就在于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要求大幅度提高,部分學生突然失去了班主任與科任教師的督促,在初高銜接學習中出現(xiàn)不適應的問題。
部分學生初中努力學習的動機是為了順利地通過中招考試進入高中,進入高中的學生自然就把考上好的大學當作自己的學習動機。學生將升學考試當作學習動機,必然會使學生學習眼界僅限于知識掌握的一隅,忽視學習幸福感和情感價值觀建設的發(fā)展,偏離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的教育目的。家長的期盼、學校追求的高升學率都在無形中向學生滲透“分分命根”的思想,逐步使學生也將升學變成了學習的動機。
初中物理的學習是建立在學生形象思維基礎上的,相對而言,實驗現(xiàn)象生動、具體,相關公式與概念易理解且題型難度不高,高中物理需要學生有較高的抽象思維能力,且知識點難度與復雜程度更深。學生再以初中物理學習時“物理很簡單”的心態(tài)面對難度大幅提升的高中物理學習,勢必由于心態(tài)上“輕敵”而產生銜接學習不適的問題[5]。
初中物理知識與實驗的相對復雜性與難度較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常用整理筆記、記誦必考點等學習策略,這已足夠順利完成學習任務。而面對難度與深度呈幾何梯度增長的高中物理時,若仍沿用較為機械式的練習往往出現(xiàn)學習效果不良的問題。究其原因,學生在初中階段所掌握的學習策略有限,缺乏如列提綱、時間管理和元認知策略的靈活運用。
一線教師作為教學工作的最直接實施者,他們熟悉教材與學生,尤其是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曾遇到與解決過多種學生在銜接學習中所出現(xiàn)的問題,因而,將部分經驗豐富的初中和高中教師吸納入教材編寫隊伍中是很有必要的。這一方式可有效促進初高中教師間交流,如高中物理教師可請初中物理教師在學生參加完中招考試后,給學生講“初中物理的‘速度’不是高中物理的‘速度’,大家可以趁暑假進行知識預習,具體內容高中物理老師會講給大家”,簡單的一句話,但可以在學生心里種下一顆種子,讓他們意識到高中知識與初中是有所不同的,以避免出現(xiàn)內容不適應而引起學習不適應問題,促進學生實現(xiàn)學習正遷移。
為提升學生學習自主性,學校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以學生為本,除傳統(tǒng)講授教學方法外,善用合作學習、小組討論等有利于提高學生自主能動性的教學方法。家長應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勤奮、自立的品質,家校合作,共同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發(fā)展。
改變學生為順利通過中考、高考等檢測而努力學習的觀念,幫助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理解終身學習的理念,懂得學習并非為了滿足他人期望或追求某種功利性目標,而是增加自身知識儲備、涵養(yǎng)自身素質,并使自己精神世界得以滿足的有效途徑[6]。
一方面,班主任應在班會上就學習心態(tài)問題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如可明確告知學生高中階段相對初中的學習確實難度加大許多,但同時鼓勵學生不用氣餒,要有策略、有方法地進行學習,助力學生調整學習心態(tài)。另一方面,為及時解決學生在物理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困惑,安排物理課代表整合同學們一周學習中所出現(xiàn)的問題并匯報給物理任課教師,教師每周固定時間針對這些問題進行答疑。
傳統(tǒng)教學更加強調知識的掌握,因而“滿堂灌”現(xiàn)象普遍存在,教師忽視了學習策略的重要性。學習策略包含認知、元認知、資源管理策略等,教師應充分了解不同學生的特點,教授給學生適合的學習策略,通過運用學習策略收獲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