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馨予
只要能讓村民過上好日子,一切事都是我應該去做并值得去做的。
——蔡振平
金秋的午后,陽光灑向山間田野,又迎來一天中最愜意的時光。凌晨4點就忙著調度收購香菇的蔡振平終于有空倚在凳子上喝了口水——傍晚又有3萬公斤的香菇運往廣州,他盤算著,今年的栽培銷售形勢都不錯,到年底,村集體經濟賬面上能有400萬元了!
今年54歲的蔡振平是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榆樹鄉(xiāng)蔡家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為了改變當地百姓的貧困生活狀況,他3年“頭拱地”,硬是靠栽培香菇闖出了一條致富路;又3年,他一門心思抓脫貧,帶領“十里八村”的貧困戶絕地翻身。如今,蔡家村已發(fā)展成為全國蘑菇半熟料的最大生產基地,村集體經濟的錢袋子鼓了,百姓的生活富了,昔日的窮困潦倒一去不復返,蔡家村徹底實現了脫貧致富的完美蝶變。
整合資源,開辟致富路
蔡家村位于新賓滿族自治縣榆樹鄉(xiāng)東南部,全村共30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卻有32戶。村里的土地是出了名的“十年九不收”,一鍬下去,挖多深都是沙子,百姓僅靠種植一些產量不高的水稻和玉米維持生計。
2013年,蔡振平當選為村委會主任。上任伊始,村集體賬面負債54萬元,沒有流動資金,各項工作舉步維艱。為了給村民找出路,給村集體還饑荒,蔡振平前往吉林、浙江、河北等地考察學習,當了解到栽培食用菌本錢低、利潤高、不以土地為依托時,他的眼前一亮。
有了生產目標也要有銷路,蔡振平又跑到河南、河北等地聯(lián)系客商,確保產業(yè)鏈條萬無一失。
回村后,蔡振平興奮地向村民們介紹推廣食用菌產業(yè),然而響應者僅12戶。“拿事實說話才最有說服力。”蔡振平說干就干,牽頭成立了新賓滿族自治縣振平香菇專業(yè)合作社,積極爭取鄉(xiāng)黨委鄉(xiāng)政府和有關部門支持,統(tǒng)一解決香菇用地和供電、噴灌設施等問題,又自掏腰包為栽培香菇的村民安裝變壓器,解決溫控、照明等問題……終于,合作社首批110座香菇大棚建起來了。
自大棚搭建那天起,蔡振平的心就長在了那里。每天3點起床,挨個棚子走。冬天發(fā)菌,他蹲守;春天起風,他維護;夏日酷暑,他調溫……別人都建議他雇人管理,蔡振平卻非要親力親為,他害怕——怕稍出差池,菌就會全部死掉;怕百姓的一番信任打了水漂。終于,一年下來,去掉本錢,每棚香菇凈賺3萬元,連最少扣了5個棚的村民也賺了15萬元。
“開門紅”讓村民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大家轉型發(fā)展食用菌產業(yè)的積極性被調動了起來。經過3年努力,合作社成員增加到144戶,成員出資額也由原來的200萬元增長到437萬元,產業(yè)規(guī)模擴大到200棚,成為全縣香菇栽培的主要示范區(qū)之一。
蔡振平乘勢而上,為合作社的香菇注冊了商標,認證了香菇綠色食品標識,取得了食品經營許可證,蔡家村在他的帶領下,找到了符合實際的發(fā)展道路。
借勢而上,全村攻脫貧
2016年,村“兩委”換屆,蔡振平高票當選為村黨總支書記,身上的擔子更重了,蔡振平也給自己明確了三大目標:鞏固產業(yè)發(fā)展優(yōu)勢、壯大集體經濟規(guī)模提高經濟效益、讓廣大貧困戶自力更生。
此時,蔡家村被上級確定為發(fā)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試點村,爭取到集體經濟扶持資金200萬元。蔡振平以扶持資金為基礎,村民以流轉土地使用權入股,成立發(fā)展香菇栽培為主要項目的合作社,采取“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模式,繼續(xù)走香菇栽培的扶貧致富之路。
為確保集體資產運行規(guī)范、發(fā)展可持續(xù),蔡振平又帶領黨員建立健全了合作社崗位責任制、財務管理制度、盈余分配等規(guī)章制度,為集體經濟健康運轉提供了有力保障。
升級后的合作社直接拉動了村集體經濟的發(fā)展,新增的80多個香菇大棚將21個貧困戶的土地納入其中。村集體出資出力建大棚、做菌棒,貧困戶負責管理,年底結算,本錢之外的利潤歸自己,賠錢了合作社承擔。此外,也可以選擇到合作社打工的方式,零投資零風險,還有分紅和工資。
患有嚴重類風濕的趙萊紅是第一個加入合作社的貧困戶,去哪兒打工都遭冷眼的她抱著一線希望找到了蔡振平,合作社立即為她投資建設了兩個香菇棚,只干了5個月,趙萊紅就凈賺了8000余元,當年就實現了脫貧。如今,翻了身的趙萊紅自己投資3萬元建了3個香菇大棚,開創(chuàng)了自己的香菇產業(yè)?!皣矣泻谜撸謇镉泻脮洠覍窈蟮纳畛錆M信心?!?/p>
脫貧的本質在于自力更生。蔡家村的合作社共帶動300人就業(yè),不僅解決了本村貧困戶的生活難題,還帶動周邊鄉(xiāng)村55戶貧困戶90人共同發(fā)展。這些貧困戶平均年收入萬元以上,大家感慨,蔡家村合作社的蘑菇產業(yè)讓他們能夠從內心改變——只要靠自己的雙手自強自立,就能迸發(fā)出讓人驚嘆的力量。
強基固本,凝聚黨群心
村集體收入有了保障,村民的錢袋子鼓了起來,與此同時,蔡振平卻始終沒有放松農村各項基礎性工作。自擔任村干部第一天起,他就主動扛起責任,及時發(fā)現并解決村民關心的實際問題。
蔡家村鄰近河道,每遇汛期河水上漲,道路和村莊的安全隱患很大,蔡振平通過個人關系,協(xié)調附近鐵礦往村里運送尾礦石,組織村民加固河堤,并沿河岸鋪就了一條長750米、寬30米的護村隔離帶,確保全村免受水災。
為改善辦公和村民活動場所條件,蔡振平積極奔走購買材料,把關工程質量,認真核算支出,村黨組織按期完成了基層組織陣地建設,又協(xié)調建設了8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動員本村婦女組成了一支文娛隊伍,還取得了全鄉(xiāng)廣場舞大賽第二名的好成績。
村內巷道年久失修,村民出行十分不便,蔡振平掛心多年,數次向上級匯報情況,得到了相關部門的支持,在項目安排吃緊的情況下,當年就完成了1.8萬平方米村內巷道硬化工程。
農村垃圾分類及資源化利用工作開展以來,蔡振平積極響應,把此項工作當作一項利在當下、惠及子孫的事業(yè),第一時間統(tǒng)一黨員思想,將工作任務落實到黨小組和每名黨員,組織開展義務勞動、上門幫扶等活動,密切了黨群關系,村容村貌和村民素質也實現了明顯轉變和提升。
“任何工作只要當作自家事兒,沒有干不好的!”這是蔡振平召開黨支部會議時經常說的話。正是憑著這股勁頭,他帶領村集體從一窮二白到“全鄉(xiāng)首富”,帶領村民從貧困的泥淖中走上了康莊大道。2017年,作為新時代“三向培養(yǎng)”對象,蔡振平被農業(yè)部授予“全國農業(yè)勞動模范”稱號;2018年被撫順市委組織部授予“年度業(yè)績突出村黨組織書記”稱號,同年6月被撫順市委授予“優(yōu)秀共產黨員”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