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江寧
聲谷的老家在廣西桂林,小時候他住在鄉(xiāng)下,院子里種著很多花,旁邊還有一大片竹林。春天的時候,他可以聽到蜜蜂在花叢中穿梭時發(fā)出的嗡嗡聲;夏天時,知了和青蛙的鳴叫在林間交替響起;到了秋天,葉子掉落在草叢中的聲音也是清晰可辨的;聲谷特別喜歡冬天,當雪花一片一片覆蓋了院子的時候,他就穿上雨靴,踩著雪奔跑,聽腳下響起咯吱咯吱的快樂聲響。
聲谷大學畢業(yè)后來到杭州,成為一家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的產(chǎn)品設計師。由于工作節(jié)奏快,他不僅經(jīng)常要加班,而且績效考核的壓力也非常大,因此他經(jīng)常熬夜。后來,過了午夜12點,他就徹底睡不著了,盡管周圍很安靜,但他依然能聽到窗外的車聲、房間里家電發(fā)出的聲響等,這些雜音讓他越來越焦灼,越來越難以入睡。這時候,聲谷就特別懷念小時候聽到過的那些來自大自然的聲音。
他曾試著在睡前聽一些輕音樂,但作用并不是很大。于是,他又從網(wǎng)上找一些海浪、流水和風吹樹葉的聲音片段,沒想到真的有用。聽著這些聲音,他就像回到了童年的時光,不知不覺就做了一個美夢。
后來,聲谷查了一些資料,才知道這些來自大自然的聲音又叫白噪聲。白噪聲是一種單調重復的聲音,其功率譜密度在整個頻域內均勻分布。絕對理想的白噪聲是不存在的,但雨聲、流水聲、鳥鳴聲等來自大自然的聲音是現(xiàn)實世界中最接近白噪聲的聲音,聽著會讓人覺得很舒適。
我們的聽覺系統(tǒng)像是一個隨時待機的警報系統(tǒng)。如果睡覺時出現(xiàn)噪聲,突然間的變化會吸引人的注意力,使人驚醒。而白噪聲會制造一個遮蔽效應,使人忽略周圍嘈雜的環(huán)境。有專家認為,白噪聲可以輔助治療一些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目前,國外專家已經(jīng)用它來解決兩種臨床問題。一是利用白噪聲讓嬰兒停止哭泣。新生兒剛剛離開媽媽的子宮,來到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陌生的聲音會令他們感到煩躁不安,而白噪聲與他們熟悉的子宮里的聲音有著相似之處。還有一些經(jīng)常受到環(huán)境噪聲污染的人會利用白噪聲來提高工作效率,比如一些學生、白領,會利用白噪聲來降低那些施工噪聲產(chǎn)生的不良影響。
聲谷還發(fā)現(xiàn),網(wǎng)上雖然有一些來自大自然的音源片段,但大部分是通過電腦合成模擬的,效果并不是特別好。為了幫助自己更好地睡眠,也為了幫助更多的人解決失眠這個問題,他決定自己去大自然中采集一些聲音。
純粹的大自然的聲音只能到野外采集,這對采集設備的要求也比較高。聲谷開始用的是一兩千元的便攜錄音筆,慢慢進行升級,后來用一兩萬元的話筒,加上錄音器等設備,花費可達到3萬元。這些還都是一般設備,不算特別專業(yè)。如果想錄更好聽的聲音,設備就需要不斷更新。
因為城市的噪聲干擾比較大,錄音的地方只能選擇在野外。聲谷都是在節(jié)假日出去,錄音的時間一般是晚上九十點鐘到深夜一兩點鐘,或者拂曉時分。工作時常被蚊蟲叮咬,不過這些都是小事,有時還會遇到野豬和蛇等比較危險的動物。
野外的湖泊和懸崖也有很多危險。有一次去千島湖,湖水拍打礁石的聲音吸引了聲谷,他很想采集到這種聲音,但湖岸很陡峭,要從很高的地方爬到接近水面的位置去錄。事后回想起來,那個過程其實挺危險,一不留神就有可能掉到水很深的湖里。他出去錄音都是一個人,一旦出事便孤立無援,所以現(xiàn)在他盡量不去危險的地方。
聲谷錄得最多的聲音就是風聲和雨聲。風是多變的,春天的風清涼解困,夏天的風暖和舒適,秋天的風有絲絲寒意,冬天的風寒冷刺骨。風的聲音不好捕捉,在戶外錄風的聲音,聲谷經(jīng)常會被體感迷惑,被風吹得很涼爽,聽聲音也很棒,但就是不知道聲音從哪里來的,他該錄哪里。即便錄下了聲音,他也很難通過它來感受當下環(huán)境里的微妙。
后來他想到了借助于風鈴,終于把風的律動捕捉了下來。聲谷前后買了3只風鈴,有兩只發(fā)聲不理想,都被退掉了,他最后留下了一只日式鑄鐵的風鈴。鑄鐵的材質,發(fā)出的聲音比較沉穩(wěn),同時聲音的延續(xù)性也不錯。
雨聲也是很難錄的。在南方,雖然雨比較多,但并不意味著很容易錄到雨聲,因為你不知道雨什么時候會停。按聲谷的經(jīng)驗,一般在雨季把器材和防雨設備準備好,錄音設備電量保持充足。選擇錄音地點也很講究,四周最好有樹木或者房子——樹和房子可以隔離一些噪聲,然后開始等雨。假如碰到開始下雨了,剛好雨量適中,那就趕緊帶上設備出發(fā),趕去錄音地點。
出發(fā)前還要做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打開天氣預報的軟件看看,未來一到兩個小時內雨量的變化大不大。假如一小時后雨量明顯減小,那就別去了,因為很有可能剛到達錄音地點,雨就停了。類似的情況聲谷遇到很多次,要知道,被雨“放鴿子”真的是很郁悶的。假如一切都很順利,按下錄音鍵,聽到空氣里的雨聲時,聲谷會忍不住開心地笑起來。他覺得之前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采集到聲音后,聲谷還要進行后期處理。聲谷并沒有專門學過錄音,后期修音的技巧都是他慢慢摸索出來的。有些聲音質量比較高,幾分鐘就能修好,有些聲音瑕疵比較多,但又感覺特別珍貴,不舍得丟掉,他就硬著頭皮修。他需要放大聲音的片段,一個細節(jié)一個細節(jié)地修復或拼接,有時需要七八個小時才能處理成比較流暢的聲音。
2014年,聲谷在“喜馬拉雅”上注冊了一個主播賬號,上傳自己錄制的大自然白噪聲。6年間,聲谷已累計上傳了10張專輯。專輯里面的聲音都不是一次性更新,而是慢慢補充的。每次新開一張專輯,會持續(xù)更新很長時間,有的專輯要一兩年才能完成。
如今他在“喜馬拉雅”上有將近50萬名粉絲。在他的作品中,最受歡迎的是雨聲,《雨聲催眠》專輯播放量達4688萬次。
看到很多人對自己業(yè)余錄音的工作很感興趣,聲谷就開了一個名為“口袋森林”的微信公眾號,不定期發(fā)布他在大自然中行走的動態(tài),和一些有相同愛好的人分享他錄音的小技巧。
( 林冬冬摘自《風流一代·青春》2020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