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山
前進號響,大家準備好,子彈上膛,刺刀出鞘。三年的皖南,別了!目標,揚子江頭,黃河新道。
哪個來攔路,哪個被打倒。沖過重重疊疊的封鎖,沖進日本鬼子的窩巢。我們一定勝利,我們一定達到目標!
這首鐵血戰(zhàn)歌的詞作者,就是時任新四軍政治部主任的袁國平同志。
在接到北移命令后,袁國平主任趕寫了《向敵后進軍的宣傳鼓動大綱》,大綱的結(jié)尾就是一首詩。教導總隊俱樂部主任毛中玉按原詞譜曲,定名為《別了,三年的皖南》。
袁國平又對原詞略做修改后,請任光譜曲定名為《別了,皖南》。后者更加明確進軍的目標“敵后抗戰(zhàn)的大道”就是“揚子江頭,黃河新道”,路上的艱險不僅是“山高、路遙”,而是“沖過重重疊疊的封鎖,沖進日本鬼子的窩巢。”最后堅信:“我們一定勝利,我們一定達到目標”。
《別了,皖南》是新四軍作曲家任光一生中創(chuàng)作的最后一首歌曲。這位葉挺將軍稱為“中國的音樂之星”、聶耳贊譽“我們的導師”、《新華日報》奉為“民族的號手”的著名革命音樂家,隨后就英勇倒在了蔣介石反動政府的槍口之下。
1938年6月參加新四軍并入黨的毛中玉,才藝出眾,會拉小提琴、吹口琴、彈鋼琴,還能畫漫畫、寫詩……但他最愛的是音樂。繁忙工作之余,他創(chuàng)作了《流浪者之歌》《打靶歌》《春回大地》《舉杯高歌新四軍》《往事》《別了,三年的皖南》等膾炙人口的軍旅歌曲。皖南事變突圍中,面對國民黨頑固派血淋淋的刺刀,毛中玉毫無懼色,被連連刺中,壯烈犧牲。
1941年1月14日晚,袁國平在皖南事變突圍中,身中四彈,躺在突圍部隊前進的路旁。軍部衛(wèi)士連副連長李甫及戰(zhàn)士們見他渾身血肉模糊,不能行走,想背著他走。袁國平睜開眼睛,吃力地對李甫說:“戰(zhàn)士們都是革命的種子,要趕快突圍,把他們帶出去……”“你們走你們的,不要管我了!”戰(zhàn)士們誓死不肯把首長丟下,他們用樹枝扎了副擔架,艱難地抬著他走。
天亮前,隊伍趕到青弋江南岸,不料渡河時被堵截的敵人發(fā)現(xiàn)。密集的子彈飛來,戰(zhàn)士們一個個倒下,袁國平也掉進水中。后面的戰(zhàn)士又沖上來把他抬起,邊打邊強渡,激戰(zhàn)約40分鐘才到達對岸章家渡。此時,100多人的隊伍只剩下了三四十人。
渡河時袁國平再度受傷,身體極度虛弱。他掙扎著把一個筆記本和7塊大洋交給李甫,斷斷續(xù)續(xù)地說:“你們趕快突圍……不要管我了……否則一個都出不去……替我向組織上匯報?!辈⒅钢?塊大洋說:“這是黨費……”說完,乘戰(zhàn)士們不備,袁國平悄悄摸出手槍,毫不猶豫地對準自己的太陽穴扣動了扳機。
“如果我們有100發(fā)子彈,要用99發(fā)射向敵人,最后1發(fā)留給自己,決不當俘虜!”35歲的袁國平同志以生命踐行了自己的陣前誓言。
李甫把袁國平的遺體交給當?shù)赜螕絷牭呢撠熑藙⒖?。劉奎將他葬在一個老木匠的祖墳地里,并告訴他,這是新四軍政治部主任袁國平。他用刺刀在一塊青磚上刻了“袁國平”三個字,放在首長身旁,又在他的頭下放了一根腰帶作為記號。
劉奎對老木匠說:“我就把他交給你了,千萬別讓人知道,我們一定會回來的!”老木匠說:“我知道,你就放心吧!”
后來,老木匠臨終時交代老伴說,這祖墳地里還葬著袁國平,等新四軍回來一定要把他交給新四軍。就這樣,老太太每年清明照樣去上墳。
直到1949年解放軍打到蕪湖,老太太才讓兒子去打聽解放軍是不是當年的新四軍。她說:“如果是,你就告訴他們,新四軍政治部主任袁國平的遺體藏在我們這里。”她的兒子到蕪湖找到部隊并與劉奎取得了聯(lián)系。
袁國平烈士之子袁振威深情地表示,“每當我想起當年老鄉(xiāng)冒著生命危險掩藏父親遺體的事跡時,心里總是久久不能平靜。這軍民魚水之情,正是新四軍的勝利之本,它使我終生難忘。我父親給我起的乳名叫皖南,就是要我記住皖南、記住皖南人民,記住皖南人民的恩情?!?/p>
皖南事變后不久,袁國平的兄長袁醉如找到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詢問弟弟的下落。
辦事處主任伍云甫受八路軍參謀長葉劍英委托告訴他:“袁國平同志在皖南事變中英勇自盡,壯烈犧牲。”
披肝瀝膽 仗劍天涯
1925年10月,一位19歲的湖南少年滿懷革命激情,乘船抵達廣州,考進黃埔軍校第四期政治科,在這里,他跟隨周恩來、蕭楚女學習,年底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
1927年,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失敗,形勢危急,他毅然參加了南昌暴動。八一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揭開了中國共產(chǎn)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創(chuàng)建革命軍隊的序幕。
1927年11月,中共廣東省委貫徹中共“八七會議”精神,在中共中央直接指導下,策劃領導廣州地區(qū)工農(nóng)群眾和革命士兵進行大規(guī)模的暴力革命,展開繼南昌起義和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之后對國民黨反動派的又一次英勇反擊,開始在城市建立蘇維埃政權(quán)的大膽嘗試。袁國平這位剛剛經(jīng)歷了南昌起義硝煙的戰(zhàn)士,又一次義無反顧地投身到廣州起義的籌備工作中。
1927年12月11日凌晨3點半,教導團三聲炮響,廣州起義正式打響。在張?zhí)?、葉挺、葉劍英、黃平、周文雍等領導下,第四軍教導團全部、警衛(wèi)團一部、黃埔軍校特務營和廣州工人赤衛(wèi)隊的7個聯(lián)隊、2個敢死隊,共約6000余人(其中工人赤衛(wèi)隊3000余人),分數(shù)路向廣州市各要點發(fā)起突然襲擊。袁國平跟隨教導團參與攻打公安局的戰(zhàn)斗。
公安局是國民黨設在市中心的主要據(jù)點,炮火格外猛烈。教導團一營長葉鏞指揮正面進攻,袁國平則指揮一部分戰(zhàn)士及赤衛(wèi)隊員從各個方向爬墻攻入,消滅敵人火力點。經(jīng)過半個多小時的激戰(zhàn),公安局長爬后墻逃遁,反動派全部繳械投降。當天,在起義軍民的歡呼聲中,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一個城市蘇維埃政權(quán)——廣州蘇維埃政府即在這里宣告成立!
廣州起義失敗后,袁國平參與組織將起義軍余部整編為工農(nóng)革命軍第4師,先后任師參謀長、黨委書記、黨代表。1928年1月,率部轉(zhuǎn)移到海豐,參與領導創(chuàng)建東江革命根據(jù)地的斗爭。東江根據(jù)地失陷后,奉命經(jīng)香港轉(zhuǎn)赴上海工作。
1929年,被派往湘鄂贛根據(jù)地,先后任中共湘鄂贛特委常委兼宣傳部長、紅五軍政治部主任等職,參與領導湘鄂贛邊區(qū)游擊戰(zhàn)爭和根據(jù)地的創(chuàng)建工作。1929年6月任工農(nóng)紅軍第5軍政治部主任。
袁國平,原名袁幻成,學名袁裕,字醉涵,筆名最寒,1906年5月26日出生在湖南省寶慶(今邵東)縣一個貧苦的手工藝人家庭。1922年他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受徐特立、田漢等進步教師的影響,積極參加愛國進步的學生運動,被推舉為湖南省學聯(lián)執(zhí)行委員。
1925年10月,袁國平考入黃埔軍校,1926年7月隨軍參加北伐戰(zhàn)爭,任國民革命軍第4軍左翼宣傳隊第4隊隊長,第11軍政治部宣傳科長,親歷了汀泗橋、賀勝橋和攻克武昌城以及討伐夏斗寅叛亂的戰(zhàn)斗。
1930年6月袁國平任紅3軍團政治部主任兼紅8軍政治委員,后出任紅一方面軍總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紅軍總政治部副主任,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后方辦事處政治部主任,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政治部主任兼第3科政治委員,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2校政治委員、校長兼政治委員等職,為革命培養(yǎng)了大批軍政干部。
抗戰(zhàn)爆發(fā)后,袁國平在給侄子的信中,透露了自己到前線去的心聲:“由慶陽到延安治病兩個月,身體已康復,我過慣了戰(zhàn)壕生活,正請求黨中央派我去抗日前線工作。愿為我中華民族之生存和解放和奪取抗戰(zhàn)的最后勝利而勇敢戰(zhàn)斗,縱然捐軀疆場,死而無憾?!?/p>
袁國平在長期的革命戰(zhàn)斗生涯中展現(xiàn)出政治工作方面的卓越才華,給毛澤東留下了深刻印象。毛澤東稱贊他為“我軍著名的宣傳鼓動家”,并在致項英電中指出:“袁政治開展,經(jīng)驗亦多。”
1937年10月12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宣布,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南方8省14個地區(qū)的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袁國平出任新四軍政治部主任。
袁國平離開延安前,毛澤東和他長談了數(shù)個小時。毛澤東說,新四軍處在敵、偽、頑夾縫中,政治工作既要保持繼承紅軍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又要考慮統(tǒng)一戰(zhàn)線環(huán)境下的特殊性。
政治強軍 嘔心瀝血
1938年4月26日上午,袁國平一行風塵仆仆抵達皖南巖寺新四軍軍部。這天,軍部正在召開挺進敵后抗戰(zhàn)誓師動員大會。他徑直來到會場,首先傳達了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對新四軍的指示,并發(fā)表即席講話,對即將挺進敵后的部隊提出了殷切的期望。
新四軍由南方8省14個地區(qū)的紅軍游擊隊編組而成,繼承了紅軍的光榮傳統(tǒng)。但是,在3年游擊戰(zhàn)爭中,斗爭極其殘酷,環(huán)境極其困苦,紅軍游擊隊通常分散成幾十人、十幾人甚至幾個人的小分隊各自為戰(zhàn),部隊建設很難正常進行,政治工作尤其如此。
特別是在統(tǒng)一戰(zhàn)線條件下,與紅軍時期情況大不相同。袁國平從到新四軍的第一天起,就一心撲在新四軍的政治工作上。到達皖南以后,他積極恢復健全黨組織,主持起草《新四軍政治工作組織綱要草案》,重視對廣大干部、尤其是知識分子的培養(yǎng)鍛煉。
在江南敵后的特殊環(huán)境中,袁國平始終強調(diào)新四軍是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革命軍隊,把健全黨的工作、加強黨的領導作為新四軍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務。1938年6月,袁國平主持召開新四軍第一次政治工作會議,旨在確定戰(zhàn)時政治工作的方針、任務、制度、領導方式、工作方法等問題,“逐漸完成各級政治機關(guān)之建立,統(tǒng)一建立連隊政治組織,陸續(xù)培養(yǎng)與補充政治干部?!?/p>
他大刀闊斧地開展工作,健全工作制度,規(guī)定團以上有政治機關(guān),設黨代表或政委,連設指導員,班排設政治戰(zhàn)士。袁國平要求新四軍政治工作要做到“‘教、學、用打成一片”,在部隊政治教育教學方面探索出集體學習與集體研究、因材施教因地施教因時施教、環(huán)境教育以形成學習空氣等“十二條原則”。這些原則和方法不但推動了新四軍政治教育工作,對今天的部隊思想政治工作也具有積極的借鑒價值。
袁國平非常重視新四軍的文化宣傳工作。新四軍文化建設的最迫切任務是盡快引進大批優(yōu)秀人才。他多渠道為新四軍引入人才,提高人才待遇。新四軍規(guī)定團以上干部的津貼費每人每月僅為4元,營連干部3元,而聘請的專家學者每月可領津貼10多元至數(shù)十元,甚至達到上百元。大批知識青年和優(yōu)秀人才的到來,使得建軍初期人才匱乏的新四軍一時間人才濟濟,為新四軍的文化建軍奠定了堅實基礎。在袁國平指導下,新四軍文藝戰(zhàn)士創(chuàng)作出大批為現(xiàn)實斗爭服務的優(yōu)秀作品,鼓舞了廣大將士的信心。
作為軍中儒將,袁國平除馬列著作外,對文學歷史書籍也愛不釋手。他知識淵博,思想敏銳,理論水平很高。他的政論文章立論精辟,說理透徹;他的演說材料充實、語言風趣、深入淺出,具有很強的感染力。陳毅曾說:“國平是一個好的宣傳鼓動者,有才干?!痹谠瑖降闹笇?,新四軍的文藝戰(zhàn)士創(chuàng)作出了一大批反映并為現(xiàn)實斗爭服務的作品。
1938年4月26日,在新四軍抗戰(zhàn)誓師動員大會上,袁國平首次亮相時發(fā)表的即席講話讓大家耳目一新,其儒將風度,給與會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當年跟隨袁國平一起從延安到新四軍的顧鴻老將軍說:“袁主任作報告,大家都喜歡聽。他要你笑,個個都捧腹大笑;要你哭,個個都流淚,他就有這個本事?!?/p>
新四軍戰(zhàn)士老李巖回憶說:“各種發(fā)言、報告,聽了好多,但是從來沒有聽到像袁主任這樣的演說,口才這么好,聲音這么洪亮,很有鼓動性,聽起來特別受鼓舞?!?/p>
上?!短住钒朐驴庉嫛⒆舐?lián)戰(zhàn)士夏征農(nóng)回憶袁國平時說:“我到政治部工作后,由于同他經(jīng)常見面,對他的印象也日益加深。他平等待人,不擺架子,不管是討論會上發(fā)言還是對干部作報告,都表現(xiàn)得很有風度,很有文采。我感到他是一位有高度文化素養(yǎng)的人?!?/p>
身先士卒 戰(zhàn)旗軍魂
袁國平由延安到新四軍就任政治部主任不久,在給其母親劉冬秀的信中說:“兒走上了抗日的最前線,這是我們的光榮,也是母親的光榮。敵人正張牙舞爪,想吞噬全中國,我們要斬斷敵人的爪牙,為一切死難的同胞復仇,解放上海、解放南京、解放全中國?!?/p>
袁國平1938年趕到新四軍軍部后,從這年6月起就多次赴江南敵后視察。在皖南的3年中,無論是在繁昌保衛(wèi)戰(zhàn),還是在涇縣、南陵、繁昌、宣城等各處歷次反“掃蕩”的戰(zhàn)斗中,總少不了他的身影。
1940年9月,日軍為維護長江交通運輸,掠奪秋糧,配合其對重慶等地國民黨大后方的進攻,調(diào)集萬余兵力,再次大舉“掃蕩”皖南。新四軍皖南部隊當時兵力約7000余人。葉挺、項英決心采用游擊戰(zhàn)法進行機動防御,消耗、疲憊日軍,利用有利地形實施伏擊,以第三支隊率第五團在銅陵、繁昌一帶打擊日軍,其余部隊在繁、南、涇地區(qū)與敵周旋,以粉碎敵人的“掃蕩”。為加強對第三支隊的領導,袁國平親自前往第三支隊。
此時國民黨頑固派在蘇北發(fā)動大規(guī)模武裝進攻并著手策劃襲擊勢孤力單的皖南新四軍領導機關(guān)和所屬部隊。大敵當前,新四軍皖南部隊以大局為重,在蔣介石不發(fā)子彈、克扣軍餉的困難情況下,仍投入反“掃蕩”作戰(zhàn)。
此次反“掃蕩”作戰(zhàn)后的10月18日,袁國平在致兄長袁醉如的信中提及:“蘇南情況如常,皖南今年四月與十月,敵人曾以流竄式的‘掃蕩戰(zhàn)術(shù),向我大舉進攻兩次,第一次打至距軍部十五里之處,被我于父子嶺將其全部擊潰,斬獲甚眾,十月敵以3個聯(lián)隊向涇、南、繁、宣地域‘掃蕩,被我誘至于汀潭、左坑地域聚殲千余,激戰(zhàn)兩晝夜,擊潰,向涇縣窮追百余里,三捷收復涇縣。眾譽軍部駐地為‘鐵打的云嶺。經(jīng)過3年多抗戰(zhàn)的鍛煉,我們軍隊是日益堅強了?!?/p>
鐵軍軍歌 鏗鏘嘹亮
1965年2月3日,陳毅元帥向袁國平烈士的獨子袁振威講述了《新四軍軍歌》的誕生過程,“你父親是著名的宣傳鼓動家,才華橫溢,是新四軍的三大才子之一。紅軍時期就經(jīng)常編寫劇本,創(chuàng)作歌曲、詩詞,他常常騎在馬上打腹稿,下馬就是一篇好文章;在長征中只有他用原韻和了毛主席的長征詩;在新四軍他主持創(chuàng)作了新四軍軍歌,還創(chuàng)作了《別了,三年的皖南》的東進歌,創(chuàng)辦了《抗敵報》《抗敵》雜志和《抗敵畫報》,寫了很多好文章?!?/p>
劉伯承元帥曾對袁振威說:“你父親了不起!他是很優(yōu)秀的政治工作領導者和紅軍著名的理論家,既有遠見卓識,又能身體力行。不僅學員、干部喜歡,毛主席對他也很欣賞?!?/p>
1939年2月,周恩來到皖南視察。歡迎會上,作曲家何士德唱了一首《八百壯士歌》,陳毅用法文唱了一首《馬賽曲》,會場的氣氛熱烈激昂。陳毅感慨地說,“我們也應該有一個自己的軍歌”。
之后在一次會議上,周恩來和新四軍領導同志一起商定了新四軍的發(fā)展方針。大家興奮之際,軍長葉挺提出,應當寫一首軍歌,讓全軍戰(zhàn)士都知道我們的奮斗目標。大家異口同聲表示贊同。
副軍長項英當即把任務交給了袁國平,說他是作詞的行家。中央根據(jù)地第三次反“圍剿”勝利以后,袁國平曾作《三期革命戰(zhàn)爭勝利歌》,紅一方面軍在第四次反“圍剿”中高唱《三期革命戰(zhàn)爭勝利歌》,戰(zhàn)斗力大大增強。
“一首高水平的軍歌作用可大了,相當于為新四軍編寫了一本教科書,可大大提高我軍的戰(zhàn)斗力?!痹瑖皆凇犊箶硤蟆飞峡钦鞲鍐⑹?,向全軍征集軍歌歌詞。很快有人提交了初稿,政治部經(jīng)討論,選中其中一篇并廣泛征求意見。
陳毅收到歌詞以后,建議將“光榮北伐武昌城下,雕刻著我們的姓名”中的“雕刻”改成“血染”。
在同作曲家何士德溝通時,袁國平向他著重說明了歌詞產(chǎn)生的背景,講述了皖南的戰(zhàn)略環(huán)境,強調(diào)歌詞要突出東進抗敵和向敵后進軍的思想,加強戰(zhàn)斗氣勢。何士德后來回憶說:“在軍歌譜曲的過程中,對我有啟發(fā)的主要是袁國平主任。”
新四軍軍歌確定后,署名集體作詞、何士德譜曲,在《抗敵》雜志1939年第一卷第3號上發(fā)表。
“中國人民之友”、美國女記者史沫特萊當時正在皖南采訪,她為戰(zhàn)士們學唱軍歌的熱情所感染,盛贊《新四軍軍歌》為“時代的強音”,并將歌詞譯成英文,傳到國外。
在抗日救亡的艱難歲月里,這首軍歌唱響大江南北,成為提振新四軍廣大將士信心的經(jīng)典戰(zhàn)歌,激勵著新四軍戰(zhàn)士與侵略日寇浴血奮戰(zhàn),極大地提高了部隊的戰(zhàn)斗力。
在袁振威將軍看來,父親的重要貢獻,是開拓了新四軍的政治工作。“早在紅軍時期,我父親袁國平就有政治工作是軍隊‘生命線的論述,他緊抓‘生命線,為鐵軍鑄魂?!?/p>
殉道革命 九死無悔
先烈許國,再難顧家,正是因為他們基于信仰的選擇。
在新四軍的作風建設上,袁國平始終不忘群眾路線是共產(chǎn)黨及其領導軍隊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只有處處為群眾著想、嚴格遵守紀律,才能保持黨和軍隊的純潔。他要求新四軍政治工作干部應具有“廉潔、犧牲、勤勞、篤實、謙和、誠摯及言行一致”的品格。
為此,袁國平和妻子邱一涵身體力行,率先為他人作出表率。
邱一涵,湖南平江人,原名邱信貞。1926年加入共青團。1930年參加紅軍、入黨,《續(xù)西行漫記》中提到的參加長征的30個紅軍女戰(zhàn)士之一。新中國成立后,歷任中共南京市委常委兼組織部部長、中共江蘇省委常委、省委監(jiān)察委員會書記等職。
1928年結(jié)為伉儷以來,袁國平、邱一涵戎馬倥傯,患難與共,情深意篤。1930年,紅三軍團攻占長沙后的一天晚上,夜已經(jīng)很深了,袁國平冒著酷暑,伏案為《紅軍日報》撰寫一篇重要文章。邱一涵不顧疲勞,始終守在丈夫身邊,為丈夫搖扇驅(qū)蚊消暑。桌案上的一面鏡子里映出了這對新婚夫妻并肩而坐的倩影,袁國平觸動情懷,提筆在稿紙上欣然寫道:“鏡中鴛鴦”,邱一涵情思涌動,接過筆來,寫出:“比翼齊飛”。
1940年“三八”國際婦女節(jié),袁國平、邱一涵因共同獻身革命、工作成績優(yōu)異被新四軍軍部評為“模范夫妻”。袁國平欣然題詩一首,贈與邱一涵為念:“不是甜的蜜,不是香的花。好比茅臺酒,醇芳與日加?!?/p>
為了革命事業(yè)的需要,他們夫妻把長女雅音寄放在平江老家,后隨外婆逃難,13歲就做了童養(yǎng)媳;二女兒珍珍和幼子袁振威交祖母撫養(yǎng),二女兒兩歲因病無錢醫(yī)治夭折,而袁振威則與雙目失明、貧困交加的奶奶相依為命。
袁國平之死,一段時間蒙受著不白之冤,對妻子的打擊和折磨可想而知。但邱一涵對黨、對共產(chǎn)主義的信念絲毫沒有動搖。她曾拿著丈夫遺書對烈士的兄長說:“國平置身革命是以犧牲一切為代價的,這一切就包括犧牲生命和承受委屈。能否受得了委屈對人往往是更大的考驗,在戰(zhàn)爭年代有些人作戰(zhàn)勇敢,不怕流血犧牲,卻因為受不了委屈而脫離革命,當了逃兵。我們要相信組織,相信黨總有一天會把問題搞清,還國平一個公正!”
1946年,由于地下工作的需要,袁振威被接到上海母親身邊。當他問起父親時,母親或者說父親在外地做生意,或者說當炊事員在前方打仗,從未提及父親犧牲之事。
袁振威在“三八”小學讀書時,一些同學互相攀比父母的官職,有的說父親是司令員,有的說是政委,有的說是軍長……小振威也自豪地說,我父親是“炊事員”。同學們都笑了,大家告訴他,炊事員就是伙夫,就是燒飯的?;氐郊?,小振威撲在媽媽懷里哭了,說父親“沒出息”。
邱一涵平靜地對兒子說:“司令員、炊事員,都是人民的勤務員。沒有炊事員燒飯,司令員不行,政委不行,所有人都得餓肚皮,就無法打仗,更無法打勝仗。當炊事員同樣光榮!”母親不僅維護了孩子的自尊心,也告訴了他每一個人都有每一個人存在的意義。
為了給兒子樹立樸實的人生觀,邱一涵讓兒子轉(zhuǎn)入普通小學。她說,必須和老百姓的孩子在一起。要忘記社會上的一切優(yōu)越條件,依靠自己去生活。她告訴孩子,他的小名浣郎(皖南的諧音)是父親出征前給他取的。母親要他繼父志承父業(yè)。
后來,袁振威曾問母親邱一涵:“同學們說我爸爸當大官,媽媽長征肯定騎馬,是嗎?”邱一涵淡淡一笑:“爸爸的馬上馱的是傷員,我是拽著馬尾巴過的雪山,后來還有人批評我搞特殊化呢!”
中央軍委原副主席張震曾對袁振威說:“我和你母親很熟悉,長征中我們就常見面。她拖著一雙裹過小腳的腳、一個受過傷的身軀,和男同志一樣爬雪山、過草地,一步一趨,走完了二萬五千里長征,這是多么不容易?!?/p>
1956年11月2日,一代“軍中女杰”邱一涵走完了她傳奇的一生。在安葬時,唐亮、宋時輪、鐘期光三名開國上將親自扶靈,幾十名將軍參加,南京上萬名群眾送行。
邱一涵去世后,江蘇省委召開常委會,罕見地作出了一個決定:將她17歲的兒子袁振威交由省委第一書記江渭清代為撫養(yǎng)。
11月5日,邱一涵被安葬在南京市雨花臺畔,與袁國平同志合塋。民政部為她頒發(fā)了革命烈士證書。
袁國平、邱一涵的戰(zhàn)友們把他們的懷念之情全部傾注在小振威的身上,不僅在生活上關(guān)心他,更是用父母的優(yōu)秀品質(zhì)和事跡教育他,為他指點成長的方向,鋪設成長的道路。
母親邱一涵辭世前留給了袁振威兩句話:一是不要將父親的功勞記在自己的賬簿上;二是忘掉社會給予的一切優(yōu)越條件,依靠自己去生活。
2001年,在袁國平烈士犧牲60周年之際,戰(zhàn)友們?yōu)樗芙算~像。2006年5月26日袁國平烈士100周年誕辰紀念,經(jīng)中央批準,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了《袁國平文集》,中央電視臺播放了人物傳記片《父親·將軍》。
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遲浩田兩次批示為烈士立傳。中央軍委原副主席張震接見烈士后人時說,你父親袁國平貢獻很大,99發(fā)子彈射向敵人,1發(fā)留給自己,不連累戰(zhàn)友,不當俘虜,了不起!
黨中央又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的名義在《人民日報》和《解放軍報》上同時發(fā)表文章,稱“袁國平同志是久經(jīng)考驗的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杰出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中國工農(nóng)紅軍和新四軍卓越的政治工作領導者”。黨和人民沒有也永遠不會忘記用熱血和生命盡忠于她的兒子。
十載辛酸斗兵戎,
愧我吳下舊阿蒙。
半壁江山沉血海,
滿地干戈斗沙蟲。
北伐長征人猶在,
千傷萬死鬼亦雄。
彈丸掙扎魚龍變,
地覆天翻見大同。
袁國平烈士的詩詞,文如其人,英姿勃發(fā),錚錚鐵骨,振聾發(fā)聵,氣貫長虹。
袁振威說,我父親認為密切聯(lián)系群眾,是共產(chǎn)黨及其領導的軍隊進行反腐倡廉工作的根本出發(fā)點。只有處處為群眾著想,嚴格遵守紀律,才能聯(lián)系群眾,才能保持共產(chǎn)黨人的本色,保持黨和軍隊的純潔。1939年春,邱一涵懷了兒子已七八個月,而到十幾里外的軍部開會卻和大家一樣步行。
羅炳輝的夫人張明秀阿姨對袁振威說:“我問你爸爸,你的馬為什么不能給她騎?你爸爸回答是,‘馬不是配給她的?!痹裢锌卣f:“我父親認為腐敗就是從公私不分開始的,從占公家便宜開始的。因此,要防止腐敗就要按中央的八項規(guī)定,人人都要嚴格要求自已,從公私分明做起。”
袁國平烈士在給侄子的信中寫道:“此刻,我自己身無分文,無法幫助家里,因為我們都是以殉道者的精神為革命,為國家民族服務的,或許有人要說我們是太不聰明了,然而世界上應該有一些像我們這樣不聰明的人。”
袁振威認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靠的正是這些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將生死和一己私利置之度外的人?!艾F(xiàn)在我們國家在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中,中國夢,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目標,實現(xiàn)這個目標,還有許多艱難險阻需要克服。就需要像父輩那樣愿為實現(xiàn)中國夢不惜犧牲一切那種‘不聰明的人,那種愿為人民吃苦、愿為理想獻身的‘傻子?!?/p>
袁國平烈士和他那一代革命奮斗者,是偉大的殉道者,是時代的先鋒、民族的脊梁,是共和國的功勛英雄,他們的精神光照千秋,永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