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家治
2019 年11 月5 日,是“新時代中國農民書畫之鄉(xiāng)精品晉京展”的報到日,我向組委會提出參觀“韓美林藝術館”。上午9 時,工作人員告訴我,一同參觀的還有一位藏族唐卡畫師,于是我頭腦中立刻閃現(xiàn)出一位身穿藏袍的老者形象。片刻,我眼前出現(xiàn)了一位有著白皙的面孔,紅潤的臉上兩只濃黑的大眼睛炯炯有神,上身穿著黑色羊羔皮的半身藏襖,很有精氣神的青年。我脫口而出,“這么年輕的唐卡畫師”。他說,“我已經23 歲了。我來自西藏昌都市,我叫鄧珠·尼瑪?!薄澳愕拿衷趺粗v?”“鄧珠是順利的意思,尼瑪意為太陽”。我倆坐在轎車的后排座,手拉著手,年齡卻差半百之多,可以說是偶遇奇緣。我望著汽車駛向的前方說:“祝福我們吧,向著太陽,一切順利!”
韓美林藝術館座落在北京市通州區(qū)梨園主題公園內,全面系統(tǒng)地展示了韓美林先生的藝術成就、多方面的藝術才華和無限的創(chuàng)造力。這深深地吸引了鄧珠·尼瑪和我的參觀欲望。在中國農民書畫研究會副會長、雕塑家紀峰的關照下,藝術館專門為我們安排了解說員。走進序廳,解說員告訴我們,在當代畫壇,韓美林先生是一位具有多方面藝術才能、最具創(chuàng)造活力、藝術門類涉及最廣、作品數(shù)量也是最多的藝術家。他的作品享譽國內外,有著極高的藝術成就。2015 年10月13 日,韓美林先生被授予“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平藝術家”,成為中國美術界第一人。鄧珠·尼瑪聽后高興地說,第一次來北京,第一天就參觀世界一流的藝術館,真是吉祥如意。
在《水天濟大器成》《諸葛亮〈腹心〉》、“書法”和“山水”畫前,鄧珠·尼瑪認真聆聽生動的講解,領悟做人做事的道理。在《牛頭》《天下第一牛》《麒麟》《蒼鷹》雕塑前,他左右看仔細瞧,琢磨作品的神韻、精巧的工藝,領悟作品內涵,感悟良多。韓美林先生屬鼠,卻常以牛來自喻,他的名言:“上蒼告訴我,韓美林你就是頭牛,這輩子你就干活吧?!薄拔乙惨蝽n美林學習,只問耕耘,不問收獲。我是屬牛的,要甘當一輩子老黃牛,老老實實地干活?!?鄧珠·尼瑪如是說。
在《吉祥象》白銅雕塑前他看得更是認真,這是韓美林和其助手用4 個多月時間塑造的一對含吉祥及佛教內容于一體的大象雕塑。作品將尼泊爾、印度、東亞和西藏等地的人文、佛教、人物形象、服飾融為一體,是一種佛教藝術的完美升華。鄧珠·尼瑪聯(lián)想到唐卡藝術也需要借鑒,也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毒琵埍P珠》是杭州一件城市雕塑的微縮復制品,原作高9 米,由青銅制造。解說員介紹,整尊雕塑由9條金龍盤旋擁簇著一顆明珠組成,象征著全體華夏兒女團結一心的凝聚力。鄧珠·尼瑪圍著作品看了很久,他很認真地雙手合十,祝愿中國龍?zhí)扉L地久,表達自己對中華文化的敬仰和祝福。
在不同的展廳,我們看到“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山花爛漫》《雪霽松塔》鈞窯姊妹花;《祥云火炬》《福娃》、動物刷水畫《虎》、裝飾畫《公雞》等另類紙面作品;《太極龍》《百鳥朝鳳》《華鳳迎祥》《母與子》等雕塑作品;《大公雞》《孺牛圖》《沙漠之舟》《天書》等書畫作品。展出的作品涉及雕塑、陶藝、木雕、鈞瓷、布藝、織染、設計、書法等10 多個藝術門類??吹饺绱溯x煌的成就,鄧珠·尼瑪覺得真不可思議,表達了由衷的敬意。解說員告訴我們韓美林的創(chuàng)作靈感和理念是源于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源于對中國民間藝術精華的借鑒,源于個人勤奮、刻苦的創(chuàng)造力。在色彩濃郁的彩印花布展墻上,懸掛著約一平方米的藍印花布、紅色彩印花布畫框,花布蘊含著民間圖騰的元素,具有強烈的裝飾性風格,別有一番風味。手稿長廊展出的是韓美林的美術日記,這既是他每天練筆的日記本,也是積累創(chuàng)作靈感和形象的構思本。從長廊兩側數(shù)以千百計的手稿中,我們看到了韓美林日積月累的苦練歷程和千錘百煉的藝術功底。解說員告訴我們,北京奧運會5 個福娃的設計,面部表情和手的姿勢都進行了無數(shù)次的嘗試,最后收集整理的系列設計手稿竟有70 多麻袋。在長廊兩側陳列著數(shù)百件手稿,每件都是一幅創(chuàng)作小品,都浸透了韓美林的心血和汗水,每件作品都那么生動、鮮活、有靈氣,是那么可愛,那么討人喜歡。我們拍了許多照片,并合影留念。鄧珠·尼瑪對我說,“這里我學到了真經,要刻苦學習一輩子,苦干一輩子,把唐卡畫好”。
《大佛》是韓美林為藝術館量身設計的。解說員告訴我們大佛是花崗巖材質,高12.5米,重90 噸。大佛手執(zhí)蓮花,代表著美好與圣潔,佛的五官融入韓老師的想法,讓佛的面容更顯得莊嚴慈悲。鄧珠·尼瑪心有靈犀一點通,他說,“佛的眉宇、鼻翼、嘴角都有鮮明的特點,讓我們悟到了平和、寬容、慈愛、博大的氣質。”我們在序廳只看到大佛的上半身,進入雕塑廳才來到大佛的腳下,仰視大佛的全貌,領略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佛教自傳入中國以來,即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在不斷發(fā)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中國佛教的新學說。發(fā)揚人間佛道的優(yōu)越性,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莊嚴國土,利樂有情,扶危濟困,利益眾生。中國佛教擁有內容豐富絢麗的文化遺產,它的典籍文化,成功經驗,在全人類的文化發(fā)展中,在中國文明進步的歷史中都有著不容忽視的地位。
我們走到出口時已過中午12 點了,我又買了韓美林著的《閑言碎語》《前面是未知數(shù)》兩本書,謝過了解說員,出了門直奔廣場,在滿地楓葉中聳立的大型雕塑更是耀眼奪目,我們急忙攝影留念。此時真的又餓又渴,突然鄧珠·尼瑪又跑向入口處,他站在韓美林藝術館幾個大字下讓我給他拍幾張?zhí)貙懻掌?。他指著側墻上的兩行大字高喊:“上蒼告訴我:韓美林,你就是頭牛,這輩子你就干活吧!”
下午1 時30 分,鄧珠·尼瑪來到我房間,要和我進一步交流。我們的話題從唐卡說起。
唐卡是以布、絲綢或紙為地,刺繡或手繪的富有藏族民族特點的卷軸畫,又稱“唐掛”“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譯。唐代初年,在漢藏文化交流的過程中,唐卡結合了漢族卷軸畫的裝裱形式,發(fā)展為具有藏族民族特色的卷軸畫,是藏族文化中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距今1300 多年歷史。我在西藏的拉薩、日喀則等地看到的唐卡,大多構圖飽滿,畫法以工筆重彩和白描為主,多為長條幅,獨具特色。
鄧珠·尼瑪介紹,彩繪唐卡多畫于布或紙上,內容以佛教為主,有宗教畫、傳記畫、歷史畫,還有風俗畫、科教畫,具有通俗性、趣味性、知識性、宗教性和工藝性的特點。由于反映藏族歷史和文化風情,被譽為“藏族手繪百科全書”。西藏唐卡因地域和風格不同,形成了不同派別。其中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有5 個,昌都嘎瑪嘎赤畫派就是其中之一。這個畫派發(fā)源于西藏昌都市卡若區(qū)嘎瑪鄉(xiāng)嘎瑪溝,由南卡扎西在16世紀末創(chuàng)立,于2008 年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嘎瑪?shù)吕帐遣几卢敻鲁喈嬇傻膰曳俏镔|文化傳承人。鄧珠·尼瑪常聽爺爺講,本畫派經過幾百年傳承,始終承襲。勉唐畫派人物造像繪制度量標準,借鑒印度早期銅像特點,吸收了漢地工筆畫和山水畫的風格,在構圖布景與色彩搭配等方面形成了獨特風格,成為學術界認可的昌都嘎瑪嘎赤畫派。鄧珠·尼瑪打開手機,屏幕上呈現(xiàn)幾幅唐卡,他說從作品上看,在主尊人物上,追求肖像化的表現(xiàn),體態(tài)優(yōu)美富余韻律,神情沉穩(wěn)靜穆;在風景上注重寫實,山石樹木遠近布局有層次感、景物具體而真切;在技法上,著重三礬九染,作品淡雅,人文儒雅;在線條上剛勁流暢,講究動感;在色彩上偏重青綠,雅逸清麗,畫面具有透視、細膩、典雅的美輪美奐的藝術效果。我想唐卡也具有美術的一般規(guī)律,畫派是在一定的地域,形成了類似風格的美術群體。正因如此,這一畫派流行于西藏昌都、四川甘孜、青海玉樹等傳統(tǒng)康巴一帶。
曲英江村是鄧珠·尼瑪?shù)母赣H,今年42歲,從工作照上看是一位英俊而又資深的藏族唐卡畫師。他10 歲正式拜嘎瑪?shù)吕諡閹?,學習唐卡技藝,刻苦練筆三年,顯露才華。13 歲開始,他在近10 年里參加了嘎瑪寺、拉丁寺等6 個寺院的翻新繪畫及壁畫的全部工程,還參加了青海玉樹縣拉沃寺等寺院的寺頂工程,實踐使他的繪畫能力有了長足的發(fā)展。他25 歲時已經開始收徒講學,多年來培養(yǎng)各民族學員100 多名,還在青海玉樹嘎瑪嘎赤唐卡藝術學校堅持義務教學,為唐卡藝術發(fā)展做出了積極貢獻。他創(chuàng)作了許多高質量的唐卡作品,獲得了多個獎項。2014 年,他的作品入選“第一屆中國唐卡藝術節(jié)高端作品展”,榮獲特別獎。2015 年,他在西藏第五屆唐卡藝術展上獲得優(yōu)秀唐卡藝術家稱號。在他的引領下,昌都嘎瑪嘎赤畫派享譽全國,昌都市瑪吉阿媽唐卡畫院的作品走向了世界。
鄧珠·尼瑪于1996 年11 月出生在昌都市卡若區(qū)嘎瑪鄉(xiāng),一個地道的唐卡世家。受爺爺、爸爸、媽媽的影響,從小就對繪畫有著濃厚的興趣,邊上學邊模仿大人畫唐卡。小學三年級時,學校組織兒童畫比賽,他畫了觀音、白牡丹,獲得全校評比第一名,還得到了畫筆和本子等獎勵。他得意地對我說,“親戚朋友都夸我,畫的那么好,快跟爸爸學唐卡吧。可我心里沒有滿足,開始有了追求,別提心里有多高興了?!?006 年5 月,他開始跟爸爸學畫畫。爸爸直接帶的學生有11 個,需要兼顧的還有20 多個學生。鄧珠·尼瑪是最小的,也是最勤奮的一個,每天早上5 點起床練筆,晚上常常畫到半夜12 點。他說,“別看我是小孩,絕不比你們成年人差”。畫唐卡的教材和規(guī)矩都是藏文,不學好藏文,好多歷史理解不了,繪畫也畫不好。2009 年,他開始學藏文,學寫字,不光跟書本學,還和許多老師學,白天向別人學,晚上回家學,邊學邊畫,不到5 年時間就把藏文攻下來,繪畫也有了長進,大家都夸他是好學上進的孩子。
2017 年,鄧珠·尼瑪開始學畫寺院壁畫,爸爸教他怎樣選用天然礦物質顏料。采用的藍色、綠色顏料產自江達縣玉龍山老礦的藍銅礦與孔雀石,紅、黃、白三種顏色的礦石則產于昌都和青海地區(qū)。有了這5 種基本顏色的礦物質顏料,經過不同比例的配制和調和,就可以產生千變萬化的色彩。爸爸強調,礦物色是傳統(tǒng)色,比較淡雅、純正,耐久不變,關鍵是嚴格掌握調色,靈活運用色彩。爸爸還手把手教他壁畫如何打稿拉線,掌握比例,圈出重點位置,把握分寸,人物造型和描繪景色等技巧。他在實際描畫中學會了很多東西,牢牢記住了“業(yè)精于勤,不可荒廢”的教導。后來,他去相古寺畫壁畫,自己已有了經驗,心里就有了底氣,也可以和別人交流、溝通,每天心里很愉快。壁畫14 米高,每天都要多次爬上爬下,身體累點,心里不累,晚上8 點下班,他回去還要畫小畫,把小樣記下來。許多年輕人打球、看電視,他在那里畫白描,他常說:“心里喜歡就不覺得累。”“傳承唐卡藝術必須一絲不茍”,爸爸的話他牢記心間。他的好學、肯干逐漸影響了一些人,晚上,許多學生也開始跟他一起畫,年紀大的畫師也慢慢地喜歡他了。
鄧珠·尼瑪也是興趣廣泛的青年。他喜歡繪畫、打籃球、唱歌,常常戴著耳機聽漢藏流行歌曲,喜歡聽張杰的歌、王力宏的歌,喜歡家鄉(xiāng),常常夢著童年的事。最快樂的是和弟弟一起練素描,在生活中學會素描,可以更好地表現(xiàn)生活。他很喜歡漢族的山水畫和工筆畫,從手機里看到清明上河圖,喜歡那種畫風,喜歡把一些元素融入到繪畫中。嘎瑪嘎赤畫派的唐卡是簡而不繁,他常常試著把漢藏風格融為一體。他說,現(xiàn)在要刻苦學習本領,努力掌握昌都嘎瑪嘎赤畫派技藝,將來也能帶家庭貧困的孩子和孤兒,像爸爸一樣培養(yǎng)唐卡接班人,把唐卡文化傳承下去,使之不斷發(fā)揚光大。
11 月6 日上午,由中國農民書畫研究會、中共北京市通州區(qū)委宣傳部等單位舉辦的“新時代中國農民書畫之鄉(xiāng)精品晉京展”在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隆重開幕,來自全國31 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106 個畫鄉(xiāng)的400 余件書畫藝術精品色彩紛呈,亮點多多。西藏昌都嘎瑪嘎赤畫派的4 幅唐卡畫吸引了很多參觀者駐足觀賞?!鹅o心菩薩》(高80cm,寬52.5cm,作者嘎瑪?shù)吕眨?,《彌勒佛極樂世界》(高85.5cm、寬55.5cm,作者曲英江村),《黃財神》(高70cm,寬47cm,作者嘎瑪?shù)吕眨哆_摩祖師》(高90cm,寬60cm,作者鄧珠·尼瑪),這四幅唐卡是應中國農民書畫研究會邀請前來布展的。畢銘鑫會長說,“唐卡有千年歷史,充滿地域性、民族性、民俗性、藝術性、宗教性特點,是我國民間繪畫的瑰寶,唐卡參加全國性的畫展,有利于宣傳藏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通過展會搭建一個平臺,宣傳推介不同區(qū)域、不同民族的美術形式,可以促進各民族文化藝術交流,共同走向繁榮。著名雕塑家紀峰認為,展出的四幅唐卡畫很美,很有特色,筆法強勁,畫面生動,充滿靈氣,有一種神秘感。從工筆畫角度看,工藝達到一定高度,工藝語言豐富生動,畫筆細膩,有股仙氣,氣韻生動,令人震撼著迷,讓人產生敬畏之心。畫面的民族美、和諧美,表達了作者內心美,追求美好的精神境界。
許多畫鄉(xiāng)的代表和農民畫家,他們第一次參觀唐卡作品,感到十分驚奇,交口稱贊,紛紛在畫前合影留念。他們希望多交流各地區(qū)各民族的民間藝術作品,從而增進各民族文化藝術互鑒,更好地促進中華各民族的團結繁榮,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振興。鄧珠·尼瑪作為昌都市瑪吉阿媽唐卡畫院唯一代表參加這次展會,他心情非常激動。他說,爺爺和爸爸的作品是唐卡非物質文化的代表作,我的習作和他們的佳作一起晉京參加全國性畫展,我感到無比榮幸和自豪。他深有體會地說,“畫佛要心中有佛,畫唐卡要心靜如水,心態(tài)平和,心里舒服,吉祥安康?!编囍椤つ岈攨⒂^了各省的農民畫作品,覺得大開眼界,大有收獲。他對我說:“看了農民畫,印象深刻的就是他們表達的民俗以及夸張的表達方式,感覺蠻好的?!彼詫W過素描,畫人物筆觸很細,人物形象好,生動而有活力,借鑒各地民間繪畫的經驗,融合升華,技藝上一定能有較快發(fā)展,從而創(chuàng)作出更多的反映西藏民俗、民生的唐卡。
鄧珠·尼瑪和我在北京共同參加一次農民畫展會,兩天活動,我們一老一少卻結成了忘年交,互相加了微信,保持著聯(lián)系。我看了他11 月7 日午后在天安門廣場的錄像,他第一次到北京,最大的愿望實現(xiàn)了,他眼望著天安門的雄偉壯觀,臉上綻放著無比燦爛的笑容。春節(jié)后,我們的采訪似乎還在繼續(xù),他不僅補充了一些細節(jié),還介紹了弟弟的故事,我與他們哥倆進行了深入的交流。鄧珠·尼瑪?shù)牡艿艹錾?998 年,父親給他起了仁青·郎加的名字,仁青在藏語里是尊貴的意思,郎加是事事順利的意思,尊貴在于刻苦學習,順利在于努力拼搏。仁青·郎加受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自懂事起就喜歡繪畫,他7歲跟爸爸學習畫唐卡。2016 年,隨父親去青海玉樹相古寺和當卡寺等地,參與壁畫的翻新與繪畫。2017 年參與完成囊謙縣果欠寺壁畫的全部工程。2018 年,在嘎瑪?shù)吕沾髱煹挠H授下,參與嘎瑪寺的大規(guī)模壁畫的繪制工作。10 多年的學習實踐,他繪畫唐卡的技藝不斷提高,悟到了昌都嘎瑪嘎赤畫派唐卡的藝術真諦。他說,唐卡繪畫中的感覺就像天上的云一樣變化莫測,時不時會給人一種神秘感,那種感覺,我不知道怎么用語言來形容。他從繪制唐卡中,從追求線條美、形象美、色彩美中開始升華,追求意象美,享受唐卡藝術的審美意境。
2018 年11 月,中國農民書畫研究會與福建省藝術館聯(lián)合舉辦的“首屆中國農民漆畫高研班”在廈門舉辦,昌都市文化局推薦出身唐卡世家的仁青·郎加參加了高研班。他家?guī)状俗鎏瓶?,心無旁騖,安靜的堅守。從未接觸過漆畫的他開始時心里沒有底,通過福建省藝術館老師的啟發(fā)、傳授及不斷的嘗試,仁青·郎加增強了信心。傳統(tǒng)的唐卡制作先涂顏色,再勾勒輪廓,而漆畫正相反。漆畫從最初的底稿拷貝到蛋殼的鑲嵌,從勾線、貼箔、罩漆、堆漆再到最后的打磨、暈染,工序繁多嚴謹,色彩的調配與唐卡有非常大的區(qū)別,也難以掌握。仁青·郎加從雪域高原來到東南沿海,他克服了生態(tài)環(huán)境和生活方式的差異,克服了繪畫觀念和繪畫技藝的差別,克服了生漆過敏和生活習慣的困難。起早貪黑,勤奮鉆研,用40 天的時間創(chuàng)作了唐卡漆畫《指小路尊者》,他成為探索唐卡與漆畫嫁接創(chuàng)新的第一人。他回憶說:“創(chuàng)作唐卡漆畫的過程真有點兒驚心動魄,內心受到極大的震撼,也顛覆了我的傳統(tǒng)觀念?!彼麑ζ岙嬜髌窅鄄会屖?,在微信中以圖文并茂的形式,介紹了自己創(chuàng)作唐卡漆畫的過程,滿腔熱枕地感謝福建的老師給予的關心、支持和幫助。哥哥也在微信中點贊,大力支持弟弟嘗試唐卡漆畫。
2019 年2 月,福建省藝術館組織9 位專家對“唐卡跨界漆畫”舉行專題討論,專家評價《指小路尊者》唐卡漆畫,色彩明艷,線條流暢,人物自然生動;既有唐卡的細膩,又有漆畫的層次與肌理,還有漆畫與唐卡共有的莊嚴、華美、新奇;作品從材質、色調、構圖更多繼承了藏族傳統(tǒng)藝術的主體元素,但亞光而潤澤、富有色彩層次的漆面,又煥發(fā)著漆畫特有的渾厚、明澈的氣息。著名漆畫藝術家唐明修,希望仁青肩負起在西藏傳播唐卡漆畫的文化使命。他回憶年輕時壯游西藏被唐卡藝術所感染,在后來的漆畫作品中融入了唐卡的色彩和表現(xiàn)手法,現(xiàn)在西藏畫師用漆畫工藝表現(xiàn)唐卡藝術,這是一種民族間的藝術之緣,漢族與各民族藝術相互啟發(fā)、相互融合,將推動各民族藝術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使用大漆新材料,唐卡不再害怕受潮發(fā)霉;鑲嵌等技術的引入,讓唐卡表現(xiàn)力更豐富;用漆替代礦物質染料,有利于降低成本。唐卡漆畫的創(chuàng)新,為漆畫圖案表現(xiàn)開創(chuàng)了新樣式、新技藝。仁青·郎加把《指小路尊者》帶到瑪吉阿媽唐卡畫院受到一致好評,爺爺和爸爸非常喜歡,稱贊作品多了一些耐人尋味的美感,增加了神秘色彩,鼓勵他繼續(xù)探索。
2019 年7 月,福建省藝術館與昌都市文化局聯(lián)合舉辦漆畫技藝培訓班,仁青·郎加作為先行者,成為兩位福建畫師的助教。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昌都10 名青年畫師成功結業(yè),兩地攜手開展的跨界藝術人才培養(yǎng),點燃了藏族青年唐卡畫師,10 位青年畫師創(chuàng)作的唐卡漆畫,展示了勃勃生機和熠熠生輝的藝術魅力。11 月6 日,仁青·郎加帶著他的《指小路尊者》唐卡漆畫,走進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新設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區(qū)福建館。鑲嵌在畫框中的唐卡別具一格,雍雅華貴,艷麗光彩。他身穿藏袍,以一名工作人員的身份介紹了作品創(chuàng)新的歷程,他自豪地說:“有史以來唐卡漆畫第一次登上進博會的國際舞臺,我也是第一個親歷者和創(chuàng)新者。”
2019 年11 月6 日是個值得紀念的日子。一個西藏唐卡世家的兩位“90”后青年畫師,在同一天榮光的走向高端藝術的大舞臺。哥哥鄧珠·尼瑪帶著祖孫三代的4 幅唐卡作品,參加“新時代中國農民書畫之鄉(xiāng)精品晉京展”,在首都北京亮相,向全國觀眾介紹唐卡藝術。弟弟仁青·郎加帶著融合創(chuàng)新的唐卡漆畫,走進“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大城市上海亮相,向全世界嘉賓介紹中國唐卡漆畫藝術。這標志著昌都嘎瑪嘎赤畫派唐卡藝術在繼承中創(chuàng)新,標志著漢藏文化交流合作的新水平,標志著民族團結互助,弘揚中華文化的新成果。這不僅展示了新時代、新西藏新一代青年的茁壯成長,彰顯了他們愛國家、愛西藏、愛藝術的價值觀,也弘揚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國美學精神和中國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