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月滿天
清人馬國翰有一首《宿馬蹄掌偶吟》詩里寫道:“番麥高撐杵,香蒿細(xì)綴珠?!狈湼吒叩刂沃鼈兊纳碥|,香蒿上綴著細(xì)細(xì)密密的“珍珠”。番麥就是玉米。
電視劇《甄嬛傳》中,甄嬛父親被發(fā)配到寧古塔,甄嬛拼了命也要把父親救回來,因為那地方寸草不生,五谷不長。其實,那地方是長玉米的。清代富爾丹編寫有《寧古塔地方鄉(xiāng)土志》,里面有這樣的記載:“玉蜀黍,莖葉似蜀黍,子藏包中,俗呼包兒米。”
蜀黍就是高粱,玉蜀黍就是玉米。玉米莖葉確實和高粱差不多,只不過玉米矮壯些,高粱細(xì)高挑兒。
清代有關(guān)玉米的說法不少,清代劉灝編寫的《廣群芳譜》中有:“玉米或稱玉麥或稱玉蜀秫,從他方得種,其曰米、麥、秫皆借名也?!鼻宕榱良帉懙摹秾巼尽分杏校骸半s糧曰苞蘆:一名六谷,又名玉米。流民賃墾包蘆,有妨河道。嘉慶十二年奉旨查禁。”
為什么清代提到玉米的時候多?因為玉米是在明代后期才傳入我國寧夏地區(qū),清代中晚期才在全國廣泛種植。中國最早對玉米的記述是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52年)的《平?jīng)隹h志》,當(dāng)時叫它番麥。李時珍著的《本草綱目》也記載有“玉蜀黍,種出西土,種者甚罕”,說明當(dāng)時種植玉米的人很少。
去年自家院落種了幾畦菜,有玉米種子落進土里,長出了幾莖玉米苗。剛開始嫩綠得能看見葉脈,日長日大,逐漸拔節(jié)粗壯,也不曾管它,居然一個個的,懷里都摟上了戴紅纓帽的娃娃。我母親坐在臺階上,說:“等它熟了,就能煮著吃了。”
收獲的那幾日,日子過得很是豐富,長豆角在架子上長起來了,黃瓜也在架子上長起來了,我們每天在菜畦里鉆著掐豆角,尋黃瓜——不尋不行,有的黃瓜特別愛捉迷藏,藏在看不見的寬大葉片后面,偷偷長得肥胖。
我掐了滿把的長豆角,尋了三四根黃瓜后,放在臺磯上,轉(zhuǎn)過頭又可以轉(zhuǎn)著圈掰玉米。這個太嫩,讓它再長長;這個老了,得趕緊掰下來。然后,晚飯就有了:炒豆角、拌黃瓜、煮玉米。最尋常不過的農(nóng)家飯菜,我當(dāng)年也曾這么吃,時隔三四十年,又自種自收地吃上了。
玉米莖株本就粗壯,一棵棵密不透風(fēng)地排列在田野里,一副肩寬背厚的樣子。在玉米地里鋤草、施肥、澆水是苦差事,大夏天的,農(nóng)人要穿著長袖衣裳和長褲下地,臉上也要蒙一層紗巾護住臉和脖子,實在是玉米葉子太鋒利,一不小心能把手上的皮肉拉一道口子。饒是如此防護,手上也不免被寬大的葉子掃得紅痕累累。
收玉米有兩種法子,一種是把玉米整個砍倒拖到地頭,地頭專門有包著頭巾的婦女一個一個把玉米掰下來。當(dāng)?shù)乩镏皇O掠衩撞缱樱@時在田里走動一定要注意,玉米茬子快逾利刃。
或者是讓玉米站著,然后人們開始掰。被掰了的玉米實在可憐,懷里的孩子沒有了,只剩下一張張撕得凌亂的玉米皮。
收下來的玉米用小拉車、大馬車?yán)厝?,黃黃白白的,如同山積,攤在場院里曬干了,再倒回家去。晚上,家里人就有活干了:圍著一個荊條編的筐,把玉米一點一點往下“泥”,這個“泥”讀四聲,就是用手一下一下地把玉米從軸上搓下來。
一只玉米,珠玉排滿,哪有那么容易搓的,所以就誕生了一種特別簡單的工具——一個長木塊子上,安上一個釘子,玉米從上往下一過,“刷拉”一聲就被啃下一條來。再“刷刷”兩聲,啃出兩條,這樣有了缺口的玉米,就好“泥”了。但是還不能直接用手搓,要不然不一會兒的工夫手就會疼得火燒一樣。這時,要另拿一個玉米,兩個對搓,有了缺口的玉米粒子就嘩啦嘩啦往下掉,沒有缺口的玉米就充當(dāng)“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那個“石”。但是搓著搓著,它也會往下不規(guī)則地掉些粒子:搓好了,另拿一個完好的,繼續(xù)兩個對搓,就這樣一個對一個地循環(huán)搓下去。
我小時候不喜歡吃玉米面,因為那時一天三頓見不著白面,玉米面吃多了拉嗓子。如今,偶爾吃一次炒豆角、拌黃瓜配玉米粥和煮玉米,則是因為中午曾經(jīng)大魚大肉。生活好了,我們才會把粗食當(dāng)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