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柔的陽光灑落在山野草崮,漫山遍野的金銀花葉子綠得發(fā)亮,花兒閃動著金光銀光。湛藍的天空上,悠悠的白云像是仙女的紗巾,東一縷西一朵的,乘著輕柔的風(fēng),縈繞在呈慈善之態(tài)的長壽山,親吻著古色古香的唐王廟,倒映進了碧波蕩漾的五龍湖……皇天與厚土在這里深情擁抱,原汁原味地流淌出清醇的乳漿。
傳說古時倉頡造“山”字之時,為望見蒙山之貌而生成。其中“峪”字,意為山中播谷藏糧之地;而“峪”前加上個“流”字,實乃神來之筆,濡染著農(nóng)耕文明的豐潤與敦厚。站在流峪之源的崖頂,放眼遠眺,迤邐盤旋的“金銀花百里長廊”婉若一條多彩的絲帶,從云間徐徐飄落,時隱時現(xiàn)地盤旋在群山之間,挽起了層層疊疊的樹林,牽動著潺潺流淌的山溪,連綴著錯落有致的村落,勾勒出“山水一體,萬物相親”的圖騰。
從遠古走到今日,悠悠歲月在這里催生了諸多傳奇,而金銀花無疑是一道靚麗的風(fēng)景。仰臉看頭頂上的“少山崮”,兩座翠峰酷似“雙胞姊妹”,相依相偎,在金銀花叢的簇擁下,亭亭玉立。大概因為與北面的不老崮遙遙相對,先人才為其起下此名,而把她比喻為“金銀花”實為更加貼切。因為金花與銀花同長在一個枝椏,依偎在一起交織閃爍,也像雙胞胎姊妹一樣?!搬摹迸c“花”相映成趣,真可謂天造地設(shè)。
這是“天地人”的“共情”使然。聽了從山里老翁胡須間流出的優(yōu)美傳說,開始慢慢咀嚼起流花之峪的內(nèi)涵。相傳在很久以前,這一帶曾流行一種怪病,初起患者發(fā)高燒,渾身長出紅斑丘疹,不久臥床不起,很快便命喪黃泉。附近的郎中對此束手無策,眾鄉(xiāng)親更是心急如焚。這時一對分別叫“金花”和“銀花”的雙胞胎姊妹挺身而出,走進深山老林,攀懸崖,涉險谷,歷盡千辛萬苦。在一鶴發(fā)童顏的長者指點下,采來一種花兒含苞待放的不知名草藥,煮藥煎湯后給鄉(xiāng)親們服用。奇跡出現(xiàn)了,患者服用后很快痊愈。一場疫情過去,人們?yōu)轫灀P這對姐妹,便把這種草藥叫做“金花銀花”,后簡稱為“金銀花”。
查閱古代藥典方知,金銀花的原名叫忍冬,因凌寒不凋而得名,其根,藤,葉,花均可入藥,能夠“清熱化毒,療瘡治癰”,有著“久服輕身、延年益壽”之功效。隨著優(yōu)美的傳說在村寨里傳開,金銀花的名聲大振,似乎取代了忍冬之名,鄉(xiāng)親們開始把野生的移栽到路邊地塹。這金銀花也像山里人的性格,生命力極強,或攀上陡崖,或纏繞于樹枝,或匍匐在山坡,蓬蓬勃勃地生長著。到芒種時節(jié),花兒次第開放,以綻開的先后呈現(xiàn)金色銀色,一蒂二花,同時散播出淡雅的清香。正所謂“春來嬌顏含羞笑,寒至傲雪更忍冬,金銀滿藤相輝映,繁花盈枝共向榮”。
“好花源自天上來,花開時節(jié)香漫天,哎咳一得兒喂……”一支《金銀花香飄漫天》的歌兒,似天籟之音在山間悠揚飄蕩,裊裊地飛向山外,傳遍了四面八方。如今,這金銀花不負眾望,在這方圓幾百里的山山嶺嶺、溝溝坎坎間,一墩墩、一叢叢的,把根系牢牢地扎在地上,有雨便生,見風(fēng)就長。盛夏時節(jié),參差隨意染,溝溝壑壑綠如潮;璀璨祥云出,山山嶺嶺花如海。為此,成就了流峪這一國字號的“金銀花之鄉(xiāng)”,也讓這一風(fēng)姿綽約的“仙女”吸引來五洲四海的“情郎”。
吸天地之靈氣,啜日月之精華,蘊含著“上善至美”的花魂,已深深融進了這片山鄉(xiāng)的骨髓。在依山落座的苗泉村,一墩墩、一叢叢的金銀花處處可見,它們的藤蔓爬滿了逶迤綿延的古長城,一條條清澈的山溪帶著花香,潺潺流淌在石街小巷。村旁、路邊的一棵棵百年老槐樹,在花叢的烘托下,樹冠蓊蓊郁郁的,枝繁葉茂地抖擻著精神。藏在花間的農(nóng)舍,或依山麓,或臨水邊,石屋、人家、梯田因花叢藤蔓而融為一體,一石一瓦、一泉一溪、一草一木都相親相愛著,將佛性的“善”、道教的“淡”與儒家的“禮”交匯在了一起。
山里識文解字的給“村落客廳”起了個名字,頗有詩意,叫作“苗泉聽香”,乃賞景休憩的絕佳之處。金銀花在這里無拘無束地生長著,爬在墻上的藤蔓如盤虬游龍,隨風(fēng)搖曳著,逗引著一群“啾啾”叫的鳥兒飛來飛去。石缸、牛槽里添上了土,點綴上奇石,栽上的金銀花像一把撐開的綠傘,枝葉紛披,微風(fēng)吹拂,搖落一地斑駁的倩影;年代久遠的石碾、石柱、石鼓,散落在繁花叢中,個個透著古樸的原生態(tài)之美;綠藤覆蓋的廊亭下,書聲朗朗,歌聲裊裊;石磨盤搖身一變成了茶幾,上面放著茶壺、茶碗,人們坐在石凳上,泡上一壺清香飄逸的金銀花茶,一品一咂,神清氣爽,一呼一吸,花香浸透全身……這一切無不鮮活地流淌出自然、社會、親緣的血液。
真不忍心讓腳步聲打擾這恬靜的氛圍,輕輕地步入“雙花小駐”,見南來北往的人在這里享受著花鄉(xiāng)的神姿仙態(tài)。大城市來的社會學(xué)家,在俗韻俚語里觸摸鄉(xiāng)俗,尋覓“儒、釋、道”融合的厚度;從研究院(所)走出的科技翹楚,在一簇簇、一朵朵的花兒上,探尋著花事藥理,思考著如何讓金銀花開得更加燦爛;來自四面八方的藝術(shù)家,將審美觸角伸向鄉(xiāng)情花意,情思沉浸在天人合一的意境;參與“花鄉(xiāng)耕讀”的學(xué)子,暢談著“愉快體驗”,心兒在飛翔著,構(gòu)思山鄉(xiāng)的絕妙文章……
唱沂蒙山小調(diào)的,演柳琴戲的,賣土特產(chǎn)的……各種山里的“土玩藝兒”,一個個悉數(shù)上演。生動鮮活的民俗研究、文化講壇、書畫筆會一下子都進入了這“鄉(xiāng)韻詩境”,讓這里的人文在發(fā)酵中升華,呈現(xiàn)出了強勁的張力。
花的“秀美”,文的“靈動”,人的“淳樸”……正如詩如畫地綻放在時代之樹上,述說著過去、今天和明天的故事,搖曳出哲思、生態(tài)、民俗、產(chǎn)業(yè)的絢麗燦爛。其源為,天地人的和諧交融?!霸础币褜さ剑賳柕?,即尋路,其步步登峰的腳步便自然清晰:人類之心與天地之思融會貫通,生命之愛與自然之情交相輝映。
(作者簡介:邢兆遠,筆名源遠,光明日報高級記者、國內(nèi)知名新聞傳播和文化創(chuàng)意專家、散文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