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一般會怎樣處置廢舊的地鐵車廂呢?是回爐再造,還是任由它擱置腐朽?或者,把它扔進大海里?
但事實是,真的有國家這么做了。
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兒呢?
2001年~2010年這10年間,美國紐約大都會運輸署先后把2500個地鐵車廂投入了大西洋。他們說,這并不是污染環(huán)境,而是人工魚礁保育計劃的一部分。
當美國紐約的地鐵車廂因年久失修而“退休”,誰也想不到它們的去處將是廣闊的大西洋。
當然,美國紐約大都會運輸署并不會把它們直接扔進海里,而是先把車廂內(nèi)外有毒有害的物體,比如座椅、窗玻璃和車輪等拆下回收。
處理好的車廂被一節(jié)節(jié)地重疊好放到駁船上,然后運往海面準備投放。
液壓起重機自帶一個長長的鏟子,它能輕松地把車廂鏟起來,然后拋進海里。
這些被拋入海洋里的車廂后來經(jīng)歷了什么呢?
它們沉入了海底,變成了人工魚礁。海洋生物把這里視為了它們的“房子”,聚集在這里“安居樂業(yè)”,產(chǎn)卵孵育。也正是因為人工魚礁的存在,附近海域的海藻數(shù)量也成倍增加。海藻對海水有凈化作用,這樣,這片海洋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也得到了改善。
車廂被投入大西洋的幾年后,攝影師拍攝到了海底的這番景象——
其實,人工魚礁的歷史非常長。早在中國明朝嘉靖年間,現(xiàn)廣西北海一帶的漁民已會在海中設(shè)置竹籬笆,保護和增殖魚類。
今天,全世界的人們已不再只把車廂投進海里了,一些石塊、木箱、廢棄發(fā)電機甚至飛機都被投入海里,人工魚礁的形狀也開始豐富起來,有箱形、三角形、梯形、星形、金字塔形等等。
為了保護海洋生態(tài)環(huán)境,人們也是費盡了心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