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勝卿
中國,幅員遼闊,各地因自然地理差異,生活方式多有不同。表現(xiàn)在飲食上,就是那句老話“南米北面”,細分下去,每個局部區(qū)域,人們又都有自己的喜好。
我出生在淮河的岸邊,本該是米面兼收,但我骨子里還是更愛面食。無論是蘭州牛肉面還是廣州云吞面,昆山奧灶面還是四川擔擔面,杭州片兒川還是武漢熱干面,還有山西削面、河北莜面、重慶小面、河南燴面、宜賓燃面、延吉冷面等等,我都是來者不拒。
如果把人分成粒食和粉食,那我一定是個嗍粉的。說得不好聽,我長了一副面食的下水;說得文雅一點兒,我是個重癥條狀面食愛好者。
在我看來,每個人的人生中,都有一碗粉或面,它熱氣騰騰地穿插在我們?nèi)松性S多細小的空隙里。這樣的場景在我的美食紀錄片中也多有展示:或許是學生時代和小伙伴—起吃的牛肉面、家里人親手做的手搟面,也可能是長大后每次回家都要第一個去吃的米粉,或是童年里早餐必不可少的粿條……
食物常常能帶我們穿越時空,回到記憶里最精準的時刻。也正因為這樣的緣故,食物也能夠跨越年齡與階層。
媒體融合的今天,我們身邊的內(nèi)容每天在以飛快的速度增長,越來越多的傳播在以不同的形式交叉進行。盡管我是一個比較舊派的中年人,但面對新的媒介形態(tài)賦予我們的更多可能,還是想努力以變幻多樣的方式,和我們的讀者、觀眾對話、握手,期待在新的空間與我們的知音相遇。
《智族GQ》作為傳統(tǒng)媒體中的佼佼者,在國內(nèi)外都有廣泛的讀者,所獲獎項眾多。新媒體時代,他們也率先嘗試了多種不同的平臺與風格。這次與《智族GQ》深入的合作,歷時近4個月的時間,從最初的磨合到涉及不同部門的采訪拍攝,中間還經(jīng)歷了北京疫情的反復(fù)。長時間的溝通中,感受到了他們的專業(yè)精神,與年輕人的朝氣蓬勃。
面對團隊里這些90后甚至95后,我們用什么來彼此溝通?我想,還是食物。說起面,來自廣東的孩子講起竹升面,陜西人想到“biangbiang面”,而我,還是愛我的延吉冷面。
這一次,我和《智族GQ》一起,為大家準備了這本面食???,還有一個視頻系列,—起聊聊,我們心中的那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