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典典
50歲是一個頗有儀式感的年齡,是知天命之年,是半百之年,是某種意義上的人生新階段。其實不僅是中國人,在荷蘭人眼中,五十歲也是一個“特別”的年齡。
荷蘭人有一個“奇怪”的習俗,過50歲生日時,壽星家門口會吹起一個大大的充氣人偶。男壽星就吹一個男人偶,叫亞伯拉罕(Abraham);女壽星就吹一個女人偶,叫薩拉(Sarah)。這些充氣娃娃往往形象卡通,甚至有些丑,和“50歲”這個年齡難免不搭。畢竟,50歲多少也是個“嚴肅”的年齡??鬃釉凇墩撜Z·為政篇》中提到自己“四十而立,五十知天命”,如今人們也常常將50歲與參透人生意味聯(lián)系起來。
實際上,亞伯拉罕和薩拉的風俗本身也與“智慧”有關。圣亞伯拉罕和薩拉是圣經(jīng)中的一對虔誠的夫婦,兩人都活到了一百多歲,甚至在薩拉90歲、亞伯拉罕100歲的時候生下了第一個兒子以撒。以撒出生不久,上帝要求亞伯拉罕獻出自己的兒子作祭品。亞伯拉罕遵從了上帝的旨意,把兒子帶上祭壇,就要用刀刺死兒子時,天使出現(xiàn)制止了他,亞伯拉罕用一只公羊代替兒子作了祭品。虔誠的亞伯拉罕和薩拉被視為領悟了神諭的智慧老人,也被視為包括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在內的閃米特人的祖先。
不過,兩位老人和50歲的聯(lián)系就有些“斷章取義”了。約翰福音里記載了這樣一段故事:耶穌在殿中與猶太人討論。猶太聽眾問他:“你還沒有50歲,豈見過亞伯拉罕呢?”耶穌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還沒有亞伯拉罕,就有了我。”實際上,亞伯拉罕早在耶穌出生前就去世了。耶穌這番話自然不被猶太人接受。眾猶太人舉起石頭想要打他,可是耶穌躲開,離開了殿里。
早在19世紀末,荷蘭語詞典中就記載了“Abraham gezien hebben”,即見到亞伯拉罕的說法,最開始只用于年滿50但是仍然單身的人,偶爾也用作“去世”的隱晦說法。直到20世紀70年代,見到亞伯拉罕成了年滿50歲的專用說法。到了這個年齡的人,大概就像亞伯拉罕那樣充滿人生智慧了。
“見到”先人和知曉“天命”,荷蘭與中國對五十歲的態(tài)度多少有些異曲同工之妙。見到薩拉的說法出現(xiàn)的則要晚一些。直到20世紀50年代,無論男女,50歲都只能“知亞伯拉罕”,即使朱莉安娜女王的50大壽也不例外。后來,人們希望女性年滿五十歲時,也可以有相應的代表形象,亞伯拉罕老來得子的妻子薩拉便進入了公眾的視野。圣經(jīng)中的薩拉不僅和亞伯拉罕一樣被視為閃米特人的先祖,而且90歲高齡老來得子,自然也是得神眷顧的人。
50歲是一個比較有意義的年齡,因此荷蘭人會在50歲生日這一天擺上充氣人偶,舉辦一個頗為正式的儀式。那么除了50歲生日之外,荷蘭人是怎么過“普通”生日的呢?與其他國家的生日習俗相比,荷蘭人過生日又有什么特別之處呢?
1)裝飾
在客廳的天花板掛上小彩旗,或者吹一個生日歲數(shù)的數(shù)字氣球——這可不是小孩子過生日的專利,成年人過生日,家里也要有點節(jié)日氣氛哦。
2)生日蛋糕
和許多西歐國家一樣,荷蘭有相當發(fā)達的甜食傳統(tǒng)。除了常見的奶油蛋糕,巧克力蛋糕、酸奶蛋糕、水果塔和黃油蛋糕也是頗受歡迎的生日甜品。想要訂做一個印有全家福的蛋糕也非常方便——如果不介意吃下自己臉的話。
3)聚會
打扮好了房子,買好了蛋糕,就等客人到訪了。家人和親密的朋友一般可以邀請到家里;工作上的同事,也要在生日當天帶些小食甜品,休息的時候“款待”大家一番。
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是蛋糕,還是小食甜品,一般都是壽星買單,誰過生日誰請客。
4)生日賀卡
荷蘭人非常喜歡在各種場合通過傳統(tǒng)郵政寄送賀卡,生日也不例外。如果親人好友沒能參加聚會,就可以寄一張賀卡表示慶祝。有些商店里甚至可以找到每一個年齡對應的賀卡,可見這個習俗在荷蘭多么普遍了。
5)恭喜
遇到生日的壽星,中文會說“生日快樂”,荷蘭文則要說“恭喜”。不要只顧恭喜壽星,壽星的爸爸媽媽、哥哥姐姐、伴侶孩子、朋友同事,只要在場,都是要恭喜的。與其說是恭喜所有人都沾了壽星的光慶祝一番,倒不如說這是荷蘭人的一種“社交禮儀”:來參加生日宴會,一進門總要和在場的人打個招呼,和所有人握手,說一聲“恭喜”,在荷蘭人看來,就是禮數(shù)到了。
6)生日歌
荷蘭有自己的生日歌“Lang Zal Ze/Hij Leven”。歌曲的旋律可以追溯到18世紀,歌詞大意是“祝她/他福壽綿長”?;蛟S是因為唱起來順口,大部分荷蘭人都只會唱“她/ze”的版本,無論壽星是男是女。
宴會上,大家落座后,一般一個人起頭,在場的人就會齊唱這首生日歌。如果壽星是小朋友,歌唱完,起頭的人會高呼“Hieperdepiep”,眾人隨后高呼“Hoera”,如此反復三四次。這個簡單的儀式結束后,小朋友就可以吹蠟燭啦。
希望大家喜歡這一期分享的小知識,說不定可以在下一次朋友生日聚會上活學活用呢!(摘自“荷蘭在線”)(編輯/諾伊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