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藝術參與當代法律文化建構

        2020-10-23 09:10:02黃永健李苗趙雪
        藝苑 2020年3期

        黃永健 李苗 趙雪

        【摘要】 法律制度背后的文化價值和文化理念不同,相互之間會存在潛在沖突,法律制度與法律價值體系之間也可能存在不和諧的地方。因此,不管從法律文化的上層建筑來看,還是從法律文化制度層面來看,中國當代法律文化都有待轉化提升、創(chuàng)新格局。當代法學不僅要關注人類本身的行為,還要觀察他們的感情、思想動機等方面的精神因素,人類活動的非理性存在也是需要關注的重點,要關注人類未來的發(fā)展,關注人和自然之間的關系。在當代中國法律文化建構中,藝術可以發(fā)揮它應有的建構性作用。

        【關鍵詞】 法律文化;藝術參與;文化建構

        [中圖分類號]J0-05? [文獻標識碼]A

        法律文化屬于社會的制度文化范疇,之所以特別重要,是因為它與政治文化一樣,是人類理性的標志。人類從動物界走向自我設定的“自由王國”,理性發(fā)揮著并將繼續(xù)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文化引領作用。而藝術從來都是人類感性的存在和人類感性存在的外在顯現,相對于政治、法律而言,藝術與哲學、宗教一樣,是社會生活的某種間接的反映和投射,政治和法律直接產生社會的治理效果,而藝術、宗教、哲學通過政治和法律產生社會的治理效果。

        政治、法律在人類文明史上,在現實生活中始終發(fā)揮著主導作用,藝術有時隨著社會人文環(huán)境的相對寬松繁榮興盛,有時在政治高壓、法律苛刻的人文社會環(huán)境中,不能充分伸張它的自由天性,有時甚至淪為政治法律等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附庸。有時候,藝術與政治及法律相互對峙,藝術家常常以藝術情感直覺有意無意地抵制、解構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一個社會當時主流的政治和法律意識,但是法律并不是以其貌似刻板的理性態(tài)度予以“清除殆盡”,比如藝術家們的臆想與虛構、普通公眾的酗酒與狂歡等等,少數行為并不會對人類社會的理性秩序造成較大影響,所以獲得了法律的認可,而法律在判定這些反理性的行為時,也常常難以確定。[1]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華文化復興是中華文化價值系統(tǒng)中的各個子文化協(xié)同復興和全面復興的宏偉工程,其中政治文化和法律文化的復興尤為重要。在當今全球化語境中,國與國的競爭已上升至“軟實力”這一方面,國家要想獲得“軟實力”的提升就必須不斷發(fā)展國家的文化和政治。讓別的國家認為該國的法律符合情理,也是提升國家“軟實力”的一種方法。如果國家的文化能夠吸引別國進行學習,就會得到其他國家的擁護,那么這個國家就能通過自己的文化價值體系來對世界秩序進行改造,在其他國家眼中該國的行為也會更加具有合法性。達到這種境界,這個國家就可以依靠自己的價值觀和法制體系來維持國際秩序,而不需要額外的經濟實力或武力的壓迫。[2]文化表面上是不變的,實則運動不息,文化系統(tǒng)內部的各個子系統(tǒng)環(huán)環(huán)相扣,相互影響、助力或羈絆紛擾。政治文化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需要文化系統(tǒng)內部其他子系統(tǒng)的協(xié)調助力,法律文化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同樣需要文化系統(tǒng)內部其他子系統(tǒng)的協(xié)調助力,藝術特別是優(yōu)秀中國傳統(tǒng)藝術在建設中國法律體系過程中能夠充分發(fā)揮作用。

        一、中國當代法律文化存在的問題

        我國當前的法律文化是以傳統(tǒng)法律文化為基礎,因此和中國文化一樣,優(yōu)劣并存,其錯謬之處表現為“特權、等級思想嚴重,家國一體,皇權至上,禮教立國,普遍缺乏權利觀念,法律工具主義——法律淪為政治的工具”(1),“亂世用重典”導致嚴刑峻法(2),“禮尚往來”思想導致腐敗痼疾。但是,我們不能因為中國法律文化存在上述負面因素而全盤否定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當代有學者指出,中國古代法律文化源遠流長,其發(fā)展脈絡為“眾議法文化——神判法文化——先例法文化——定式法文化——制定法文化——混合法文化”[3]?;旌戏?、成文法以及判例法是目前世界公認的三種法律形式,其中混合法是認可度最高的一種法律樣式,而我國傳統(tǒng)的法律文化有著自己獨特的法律特征,也是世界法律文化的重要起源。如今,以大陸法為代表的“成文法”和以英美為代表的“判例法”之間的差異不斷縮小。在過去,我國的法律文化是綜合了判例法和成文法的混合法,能夠充分地反映出人類的行為規(guī)律,這也標志著世界各國的法律文化有趨于一致的傾向。

        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并非一無是處,其中共分三類成分:第一,積極成分,如樸素唯物主義、辯證法和無神論精神,“人治”和“法治”相結合的治理方式,嫻熟的立法和司法技術,獨特的“混合法”法律模式;第二,中性價值成分,如“集體本位”的法律文化精神,行為的多元規(guī)范結構,司法中的溫情主義色彩;第三,消極成分,社會等級以及特權的存在都屬于消極成分,“重獄輕訟”的社會現象就有所體現。[3]

        而當代中國法律文化的問題集中表現為價值體系的混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立法工作成效顯著,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包括了憲法、行政法規(guī)、地方性法規(guī)等,但是這個復雜的法律體系中融合了各國法律的要素,包括英美國家的訴訟法、合同法等相關內容,也有日本德國等國家的刑法內容,還包括前蘇聯(lián)的民法憲法等內容,以及我國在法律制度中的創(chuàng)新。如,《刑法修正案(8)》中明確規(guī)定了75歲以上的老年人通常不執(zhí)行死刑,這就體現了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尊老愛幼的理念,我國目前刑法體系中的死緩就是中國當代自創(chuàng)的法律制度。

        中國當前法律文化建設的短板是法律價值混亂、整合乏力,表現在兩個方面:1.中國當前的法律制度背后的文化價值和文化理念不同,相互之間存在潛在的沖突;2.法律價值和法律制度之間可能存在不和諧的地方,在法律制度中學習了西方發(fā)達國家的有關內容,而我們的法律價值體系是馬克思主義的,因此,必須創(chuàng)新我國的法律價值體系,以便包容和革新現有的法律制度。此外,很多人的法律意識存在多種意識形態(tài)糅合的現象,傳統(tǒng)法律理念的內容仍然影響著人們的法制觀念,西方法律中提倡的人權自由和權力制約的理念也在我國法律理念中有所體現;還有政治權力對法律制度的不恰當干預,法律主體的法律理性、法律意識處于整合創(chuàng)化之中等。

        因此,不管從法律文化的上層建筑來看,還是從法律文化的器物層面、制度層面來看,中國當代法律文化都有待轉化提升、創(chuàng)新格局、積極應對中華文化復興的時代命題和人類文化發(fā)展的最終目標。

        二、藝術與法律文化融合創(chuàng)新的可能性

        哲學家修謨指出:人性和科學之間總是存在一定的聯(lián)系,即使人性和科學之間存在一定的距離,但所有的科學最終都會歸于人性。[4]法律也不例外,它和人性——藝術的主要表現對象,保持著或多或少的聯(lián)系:其一,法律的產生以人性觀為出發(fā)點,現代法律產生于對“人性善”的質疑,現代社會加劇了人與人之間的競爭,放大了人性惡的一面,為了遏制人性惡的一面,保護人性善的一面,即為了懲治惡人,保護善良之人,必須制定法律條文,建立法律制度,完善法律手段并嚴格司法、執(zhí)法。其二,法律與人性的價值目標是一致的,法律追求自由、正義、秩序,自由是法律是否發(fā)展的重要指標,國家的法律體系是否能夠真正體現人性,可以通過其自由程度進行判定,這是因為每個人最渴望的都是自由,所有人類活動的基本目標就是為了實現自由。法律的終極目標是人文關懷,是為了提高人的生活質量,為人類的生活創(chuàng)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4]而藝術的最大價值和永恒價值正是它的自由價值,藝術共時性價值主要表現在藝術的關系和結構方面,這并不是黑格爾絕對理念的體現,也并不是一種脫離歷史的經驗,總而言之,應當是一種真、善、美、創(chuàng)新與自由的綜合體現,而創(chuàng)新和自由是其中最主要的兩方面。[5]因此,藝術的目標和法律的目標是一致的。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總以為法律與藝術格格不入,法律人與藝術家是兩類人,這是因為現代主流法律觀念包括英美法系、現代主義法學、后現代主義法學、大陸法系、中華法系這幾大主要的法律體系,價值理性已經被工具理性所替代,非理性已經被理性所替代,人文理性已經被科技理性所替代[6],其后果是將現代法律特別張揚的理性精神從人類的感性海洋中抽離出來,反過來無情地奴役人性。正如當代有的學者指出的那樣,倘若法律站在理性的角度對反理性行為進行了阻礙,這種行為本身就與理性相背離,這就可能導致“存天理,滅人欲”的絕對化,此時人的自主意識完全消失,而淪為了維持天理存在的道具。[1]

        正是因為現代化發(fā)展期間“法律科學帝國主義”逐漸誕生,法學淪入了自己設立的陷阱。藝術作為人類感性之根和真理探索途徑之一,恰好可以參與人類對于當代法律文化的轉化創(chuàng)新事業(yè),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的,當代法學對于人類行為及其動機的認識顯然是過于簡單化了,因此,不管是中國還是世界,當代法學不僅要關注人類本身的活動,也要更加注重人們情感、思想、意志等方面的精神內容,對人們的非理性和理性進行細分,對全人類的長期穩(wěn)定發(fā)展更加關注,也要關注人和自然相處的方式。藝術關注情感、關注非理性、關注人類的行為動機,藝術通過情感把握存在之真,必然關注人類的命運和人類的未來走向,因此,在當代中國法律文化建構中,藝術可以發(fā)揮它應有的建構性作用。

        三、藝術參與當代中國法律文化建構的路徑

        (一)法律觀念與藝術精神及藝術思維的整合創(chuàng)新

        當代有學者相當尖銳地指出了西方現代法律制度的內在困擾:第一,法律脫離現實生活而獨立存在,法律和文化宗教的相互脫離,通過法律體系內的各種因素互動悖論式地進行“自創(chuàng)生”,或是和政治進行“循環(huán)論證”;第二,價值虛無主義,有著十分顯著的形式主義特點;第三,19世紀開始,西方法學的主流觀點是融合了各種意識形態(tài)的法律論證,呈現為法律脫離文化和道德而獨立存在。一些專家學者認為,法律作為現代社會的新鮮產物是理所當然的。有的學者則覺得一旦進入后自由主義時代,以形式主義為主的法律秩序將出現很大的問題,批判法學的代表人物昂格爾宣揚在突破現代西方自由主義法制的基礎上實行習慣法。[7]47新自然法學的著名學者德沃金認為,現代法律不斷傾向于實證化的特點,這種趨勢不利于法律的發(fā)展,必須將“道德權利”放在首要地位才能擺脫形式主義的限制。當代交往行為理論的知名學者哈貝馬斯認為,現代法律的實證趨勢會引起現實生活“殖民化”,要想解決這一問題,就要讓法律和人們的現實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8]

        東西方傳統(tǒng)的法律制度與文化背景是相與融合的共生關系,文化始終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左右法律的制度和程序。而現代社會,法律通過形式邏輯自我論證,變成了理性的獨斷獨為者。不管是中國還是西方世界,法律文化一旦和社會文化相脫節(jié),就會失去法律制度內部調整的力量,會直接受到社會利益的影響。而如果法律制度直接影響到法律文化內涵,那么社會對于法律價值的引導,就會朝著惡性的方向發(fā)展,社會殖民化的現象就會出現。[8]可能的解救之道是進行文化創(chuàng)新和法律觀念創(chuàng)新,以文化創(chuàng)新和法律觀念及法律制度的創(chuàng)新帶動法律文化的創(chuàng)新。即對于傳統(tǒng)文化進行吸收和參考,并進一步產生現代文化,現代的法律文化必須以現代文化為基礎,而法律文化又將法律制度與時代文化相互連接在一起,這樣才能保證法律價值是和人們的現實生活相關的,才能避免法律的基本功能喪失的情況出現。[8]

        人類的藝術精神首先是人本主義——關懷人類的心理、情感,表現并完善人性;其次,人類的藝術精神是理想主義——通過藝術揭示客觀和主觀真實,超越當下,祈求永恒。各個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又發(fā)展了自己的民族藝術精神,中華民族在5000年的文明建構中,形成了“中和”“生動”“圓融”“自然”“情性”“雄渾”為主要特征的藝術精神,既是人類藝術人本主義精神的體現,也是人類理想主義精神的體現,中華藝術精神中正能量因素至今依然具有極大的現實啟發(fā)價值和理論指導價值。

        藝術思維是指人類藝術活動中常用的情感思維、意象思維、直覺思維、反理性思維、非邏輯思維等。按照馬克思的說法,藝術思維是不同于理論思維、宗教思維以及實踐-精神思維的一種特殊的思維方式,藝術思維與理論思維、宗教思維以及實踐-精神思維的目的都是為了揭示真理——事物的內在規(guī)律和主體的內在真實。藝術思維具有以下特點:1.對人們的情感、思維、心理等精神因素十分關注;2.將人的情感和藝術思維充分結合,這樣思維就能夠脫離理性的限制而存在,完全受到人們的情感操控[9];3.藝術思維在一種類似于無意識的混沌狀態(tài),打通了人性和物性的壁壘,物我兩忘,與當代生態(tài)主義思想不謀而合;4.中國傳統(tǒng)藝術思維模式——禪宗頓悟思維不立文字,當下了斷,一悟直入,涵蓋乾坤。禪思是指通過現實中能夠感受的事物和現象,讓思維不斷發(fā)散,領悟宇宙的本質規(guī)律和生命的意義。[10]

        因此,藝術精神的“人本性”和藝術思維的方法論、目的論可以引入到當代中國法律觀念的革新和創(chuàng)新建構之中。中國古代法律觀念中的樸素唯物主義、辯證法和無神論精神,重視人本的溫情主義色彩等,都與藝術精神特別是中華藝術精神中的“中和”“性情”“自然”等密切相關,而其中維護特權和等級差別、“重獄輕訟”的封建專治主義色彩與人類的藝術精神及中華藝術精神背道而馳。目前,我國法律文化中借鑒西方的“唯理主義”“工具理性”等思想,既違背了藝術精神的理念,也違背了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要理念。在思考未來的法律觀念時,要充分使用藝術思維的方式,包括物感思維(3)、移情思維(4)和直覺思維,突破當代中國法律觀念中根深蒂固的“唯理主義”“形式主義”“科技理性”“工具理性”以及二分思維模式。

        如前所述,我國古代法律文化源遠流長,其發(fā)展脈絡為“眾議法文化——神判法文化——先例法文化——定式法文化——制定法文化——混合法文化”。由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藝術精神所滋養(yǎng)的中國傳統(tǒng)法律觀念——人情觀念、天人合一觀念,本來就高度契合人類法律文化的主流走向,面對現代法律的實證化傾向以及法律實證主義所導致的“惡法之治”的法律困境,我們可以另辟蹊徑,運用藝術精神和藝術思維路徑,對當代中國法律觀念進行必要的反思、整合和創(chuàng)新轉化。

        (二)法律制度與藝術精神、藝術思維的整合創(chuàng)新

        法律制度是指法律調整各種社會關系時所形成的體現社會制度的各種法規(guī)和政策。從宏觀上看,有所謂“母法”“最高法”的憲法,每個國家的根本大法都是憲法,是國家穩(wěn)定的基本保障,而憲法本質上來說和普通法律法規(guī)是相同的,只是憲法中涉及的內容是人們日常生活最基本的內容,因此所有立法機關開展工作的主要依據就是憲法。憲法被很多人稱作“母法”,而其他法律則被稱作“子法”,盡管憲法是所有國家法律制定的基本準則,但也不能完全取代普通法律。從微觀上看,法律在調整不同的社會關系時形成了具體的法律制度,包括文化法律制度、經濟法律制度等。從宏觀層面的國家治理到微觀層面的交通治理,法律制度逐漸形成體系。統(tǒng)計數據表明,我國現行有效的法律達231件,涉及到社會、經濟、政治等多個方面,當前使用的行政法規(guī)600多件、地方性法規(guī)7000多件。[11] 比較而言,日本、英國及美國的法律制度都遠比中國的法律制度要繁密得多,日本的法律制度總計9803件,英國現有法律法規(guī)42000余件,自美國羅斯福新政執(zhí)行以來,美國制定了數不勝數的法律文件。[12]

        無論是宏觀上的國家大法——憲法,還是微觀層面的民商法、行政法、經濟法、社會法、刑法、程序法——“子法”,在當代話語環(huán)境下,都容有以藝術精神和藝術思維進行整合創(chuàng)化的必要性。正如政治藝術化的實現路徑遵循自上而下的實踐路徑一樣,法律藝術化(美學化)也遵循著自上而下的實踐路徑,即從憲法頂層設計藝術化至法律法規(guī)藝術化。當代學者研究得出的結論也認為,在當代的發(fā)展形勢下,我國最有效的法律模式就是由上而下的推進模式,目前西方發(fā)達國家大多也都開始關注政府在國家發(fā)展中發(fā)揮的重要作用,在21世紀的時代背景下,我國的法制建設應繼續(xù)采取政府推進模式。[12]就憲法頂層設計而言,我們必須克服當代法律唯理主義傾向,不能盲目迷信科學、理性、理智。制定國家的根本大法,需要國家的頂層設計者融合藝術精神包括我國傳統(tǒng)藝術精神和藝術思維來進行憲法的制定和修改,一定要充分動用憲法設計者和社會群體的情感直觀和情感觸悟能力,并時刻保持著以情感直觀和情感觸悟糾正理性偏頗的藝術自覺性,自覺地運用我國傳統(tǒng)藝術中的“以情窺理”的情感思維模式和“中庸和諧”的價值立場,不斷調整并完善國家的根本大法。

        就具體的法律法規(guī)而言,我們同樣需要充分運用藝術精神包括中國傳統(tǒng)藝術精神和藝術思維來進行法律法規(guī)的“藝術性”整合創(chuàng)化,也就是微觀層面的民商法、行政法、經濟法、社會法、刑法、程序法的制定和執(zhí)行都有必要與藝術“嫁接”。正如有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樣,中國當代社會環(huán)境不同于傳統(tǒng)的“差序格局”社會,血緣和道德倫理已經失去其約束力,隨著“陌生人社會”的影響越來越大,道德對人們行為的約束作用不斷減小,“道德滑坡”的現象日益加劇,因此法律成了道德約束以外的另一重限制,也就是說,法制建設是國家和社會發(fā)展不可或缺的,但在實行法制建設的過程中,要注重人性的體現,所有的法律內容都要和人們內在的精神需求相符合,要以人的實際需求作為制定法律的出發(fā)點,只有這樣,法制建設才能獲得更加長遠的發(fā)展,才能讓更多人自覺遵守法律,如果法律本身就和人性違背,那么這樣的法律是沒有意義的。[4]國家的各種法律法規(guī)的制定和執(zhí)行,不但要做到“以理服人”,同時還要做到“以情服人”——合情合理、合理合情,法律法規(guī)條例不能只認死理呆法。更為重要的是,在執(zhí)法過程中,要運用藝術思維——情感思維的方法來破除法律迷信。當代不少冤假錯案都是由法律迷信造成的,在這方面,中國古代“罪疑從輕”和“原情定罪”[3]的執(zhí)法判案方法值得借鑒?!白镆蓮妮p”和“原情定罪”實際上就是在運用情感思維來對法律思維進行必要的調整和平衡,這在今天依然具有重大的啟發(fā)價值。而一旦藝術精神和藝術思維與法律法規(guī)的制定和執(zhí)行巧妙嫁接,就有可能達成當代學者所向往的“法律美學化”“法律藝術化”的理想境界,這種“法美學”在我國的發(fā)展過程中,既要關注人們對物質的需求,也要關注人們對精神的需要,要認可人們合法合理的功利心理,維護社會競爭的秩序,提倡相互合作,讓人和自 然的關系更加融洽,讓社會的競爭和合作達到平衡,讓人們對于真善美的追求和對于利益權利的欲望實現均衡,讓社會的正義能夠名副其實。[6]

        (三)藝術教育與法律教育的合力共進

        依法治國的基礎是普及法律教育,目前我國的法律教育并沒有全面普及,主要原因是:1.在進行法律教育時采取從上到下的灌注法,沒有注意到中國的文化環(huán)境的獨特性,不能達到期望的效果,現代法律制度和其表現出的價值觀均來自西方國家,我國人民很難接受,所以應當換一種方法去尋找負荷我國文化環(huán)境的法律教育方式[8];2.普法形式化——轟轟烈烈走過場,認認真真搞形式,普法工作沒有落實到實處;3.普法目標定得過高,要求民眾知法、懂法、用法、守法,現代法律體系十分繁瑣,語言較為抽象,具有很強的專業(yè)性,只有具有豐富專業(yè)知識的律師才能準確把握其含義;4.強調公民守法,卻沒有具體闡述公民如何利用法律維護權益,從而產生“以法治民”的導向,使民眾對法律產生畏懼心理。[8]而藝術作為文化價值體系中與法律相互關切聯(lián)動的文化成分,恰恰可以在兩個方面彌補我國當代法律教育的不足之處:

        其一,通過藝術欣賞、藝術體驗,民眾可以從藝術作品、藝術氛圍中獲得法律所沒有的或欠缺的感情直觀能力,也就是說,通過藝術教育、藝術體驗和藝術熏陶,社會公眾可以從一種集體性的感性直觀和感性觸悟中,理解現代法律精神如正義、公平、理性、科學、民主等,優(yōu)秀的藝術品之所以流傳到今天,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其所含藏的普適性價值觀和人性內涵,具有跨越時空的生命力。如《包青天》等電視連續(xù)劇在現代社會依然被熱捧,《水滸傳》以及改編的影視、動漫即使在現代都市中,依然引起情感共鳴,因為其中的“清正廉潔”“剛正不阿”“智慧判案”以及“仗義直行”“替天行道”“大碗吃肉,大秤分錢”等價值理念與現代法律精神所倡導的正義、公平、理性、科學、民主等,相互聯(lián)通,互為生發(fā)。因此,在今天法律法規(guī)不斷繁復細化的背景下,藝術可以通過潛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培養(yǎng)國民的法律正義感。

        其二,藝術化的法律案例——法律案例藝術作品,如《竇娥冤》《羅生門》《威尼斯商人》以及《秋菊打官司》《我不是潘金蓮》等,作為承載著倫理精神的“道德場域”[13],可以發(fā)揮通常的普法教育無法達到的教育廣度和深度。《羅生門》全球放映,經久不衰,數十年來它對于全球人類的道德教育和法律意識啟發(fā),絕不是某一個國家一段時間的普法教育所可以比擬的,而法律案件藝術作品對于民眾法律意識及人性意識的啟蒙,也不是一般的普法教育所可比擬的;《威尼斯商人》既宣示法律的正當性,同時又揭示法律的非正當性和人性的孱弱;《秋菊打官司》《我不是潘金蓮》都是通過法律案例的藝術化呈現,在我國公民中宣傳法律,同時又通過藝術思維和藝術形象來展現人類復雜的內心世界的幽暗性,并觸及到社會治理所存在的種種弊端,它們能引起法律界人士和非法律界人士的深刻反省。因此,藝術化的法律藝術作品作為國家普法教育的輔助手段,有時會產生比正常的普法教育大得多也高明得多的法律教化作用。

        注釋:

        (1)如漢代的立國之初淡化法律,中后期強化法律等,1997年黨的十五大確立“依法治國”方略,1999年《憲法》修訂確認該方略,法律工具主義觀念才逐漸萎縮。

        (2)明朝以來“亂世用重典”成為統(tǒng)治者治國原則,中國大陸恢復法制以來,《刑法》35次修訂,外加全國人大常委會9個立法解釋,法網不斷擴張,其中最近幾年的修訂雖然有一定程度的寬緩跡象,如部分死刑條款的廢除,但是在社會轉型時期“亂世用重典”的思想仍在發(fā)揮影響,這與全球刑法不斷走向寬緩、開放的大趨勢是不一致的,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參見曾粵興《中國法律文化的再造》,載《法制研究》,2015年第2期。

        (3)物感思維強調由物而引發(fā)主體的情感、情思,并通過主體和物的交流互感而達到情景交融、物我兩忘的混融境界,其情感是宣泄的,而西方藝術的模仿思維強調創(chuàng)作須追尋“典型”事物,其情感是克制的。

        (4)德國美學家立普斯創(chuàng)立“移動說”。審美者在情感的強烈作用下, 通過主體意識活動, 把自己的情趣、性格、生命、能力等主觀擁有的東西外射、移注給觀賞對象, 使原本沒有生命、沒有情感的事物變成有生命、有情感的物體, 同時審美者自己也由于受到這種錯覺的影響, 從而達到一種物我交融、物我同一的境界。

        (5)可行的方法是承接傳統(tǒng),融合外來。如將“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與現代民主意識對接,將“法不阿貴”的平等思想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對接,將“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天道觀,“到并行而不悖,萬物并育而不相害”的寬容觀,“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的信義觀,“天下人皆相愛”的兼愛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同情觀,“暴君放伐”的抗議精神與西方類似的價值觀進行闡釋學的對接并發(fā)揚光大,使得當代民眾在“現代適應性”的交點上理解接受現代法律思想。參見高鴻鈞《法律文化的語義、語境及其中國問題》,載《中國法學》,2007年第4期。

        參考文獻:

        [1]喻中.法律與藝術的對峙[J].思想之翼,2012(7).

        [2]蔣傳光.當代中國特色先進法律文化創(chuàng)建的路徑思考[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5).

        [3]劉礪.中國法律文化的傳統(tǒng)及其價值評價[J].法制與社會,2015(4).

        [4]黃潔亭.淺論人性及其與法律的關系[J].法制與社會,2009(8).

        [5]顏翔林.論價值與藝術價值的邏輯聯(lián)系[J].南京師范大學報,1994(3)

        [6]李庚香.法美學是人學[J].中州學刊,2004(7).

        [7]昂格爾.現代社會中的法律[M].吳玉章,周漢華,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

        [8]高鴻鈞.法律文化的語義、語境及其中國問題[J].中國法學,2007(4).

        [9]王旭曉.試論藝術思維的特征——從文化創(chuàng)意談起[J].藝術百家,2011(1).

        [10]曾佳.禪宗頓悟與藝術思維的異質同構關系[J].藝術百家,2005(2).

        [11]到今年1月底現行有效法律達231件 行政法規(guī)600多件[EB/OL].央視網.(2009-03-04).http://news.cctv.com/china/20090304/104946.shtml.

        [12]張羽君.21世紀的中國法律制度與社會建設[J].政治與法律,2009(6).

        [13]宋錚.論藝術場域與法律場域的倫理統(tǒng)一性[J].沈陽師范某大學學報,2016(2).

        ◆基金項目:本文是2019年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當代漢詩創(chuàng)新詩體研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3BZW113)。

        作者簡介:黃永健,深圳大學文化產業(yè)研究院研究員、深圳大學藝術設計學院教授、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學博士,主要從事藝術理論、藝術文化學、文化產業(yè)研究;李苗,深圳大學藝術學理論一級學科碩士研究生;趙雪,深圳大學藝術學理論一級學科碩士研究生。

        亚洲av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精品人妻丝袜|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在线视频播放| 国产性虐视频在线观看| 肉色欧美久久久久久久免费看| 日本入室强伦姧bd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麻豆一区|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下载 | 亚洲人成人无码www| 顶级高清嫩模一区二区| 日日摸日日碰人妻无码| av蓝导航精品导航| 狠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激情| 亚洲av色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激情视频 | 在线a亚洲视频播放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人成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五月色丁香婷婷网蜜臀av| 99re热视频这里只精品| 中文字幕乱偷乱码亚洲| 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在线| 日本一本免费一二区| 亚洲欧洲无码av不卡在线| 韩日无码不卡| 三级国产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色区| 高清无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吞精| 无码AⅤ最新av无码专区| 精品国产黄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av无码精品无广告| 内谢少妇xxxxx8老少交| 天堂在线观看av一区二区三区| 熟妇人妻丰满少妇一区| 日本xxxx色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青| 51久久国产露脸精品国产| 国产欧美亚洲另类第一页| 美女露出奶头扒开内裤的视频| 性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国产一区二区内射最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