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 多,代文杰,李海濤,鳳 豪,李 成,余海寧,劉紀濤
漢中市人民醫(yī)院骨科,漢中 723000
胸腰椎骨折可導致胸腰背部疼痛、局部血腫、活動受限等,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跨傷椎置釘短節(jié)段內固定術是治療胸腰椎骨折常用方法,可有效修復固定骨折椎體,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但近期研究顯示其固定作用一般,易影響患者腰椎功能的恢復,并易發(fā)生腰椎不穩(wěn)相關并發(fā)癥[2]。經傷椎置釘有良好抗壓、抗張力作用,可有效提高骨折修復固定效果,近年來已逐漸應用于脊柱骨折治療中[3]。本研究采用經傷椎和跨傷椎短節(jié)段內固定術治療單節(jié)段胸腰椎骨折患者,通過對比觀察經傷椎置釘短節(jié)段內固定術的臨床療效及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為臨床應用提供參考。
納入標準:①經病史、臨床癥狀及實驗室、CT或MRI等檢查確診為胸腰椎骨折;②T12~ L2單節(jié)段骨折,病程不超過14 d、Frankel 分級[4]為C ~ E級;③年齡超過18歲,無精神病病史;④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妊娠期、哺乳期女性;②惡性腫瘤;③有短節(jié)段置釘內固定術治療禁忌證;④有嚴重心、肝或腎等重要臟器相關疾病;⑤陳舊、不穩(wěn)定、畸形性骨折。根據以上標準,2016年9月—2018年9月共100例單節(jié)段胸腰椎骨折患者納入研究,依據隨機數字表分為經傷椎短節(jié)段內固定組(A組,50例)和跨傷椎短節(jié)段內固定組(B組,50例)。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批備案,2組術前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表1),具有可比性。
表1 2組一般資料Tab. 1 General data of 2 groups
A組患者術前進行生理、生化、影像學等檢查,取俯臥位消毒、鋪巾,全身麻醉后在X線機透視下評估傷椎周圍結構并制訂修復計劃。取傷椎上下相鄰2個椎體棘突做正中切口,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暴露傷椎及周圍組織;于傷椎及上下椎體椎弓根分別置入螺釘并安裝連接棒,行椎板部分切除減壓,解除椎管壓迫;以相鄰椎體為支撐點進行撐開復位,盡可能恢復傷椎高度;X線機透視下調整釘棒至復位滿意后緊固螺釘,安裝橫連接并行植骨融合;術畢常規(guī)沖洗術區(qū)、止血、放置引流管,逐層縫合切口。術后常規(guī)監(jiān)測生命體征(呼吸、脈搏、心率、血壓等)、預防感染(頭孢尼西鈉2 ~ 3 d,每日1次,每次1.0 g)、拔除引流管(術后2 ~ 3 d,引流量< 50 mL/d)、活動鍛煉(指導床上腰背肌鍛煉、術后1個月佩戴硬質腰圍下床活動、依據康復情況指導腰部功能鍛煉等)。
B組術前準備同A組,取傷椎上下相鄰2個椎體棘突做正中切口,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暴露傷椎及周圍組織,腰椎采取人字嵴頂點法于傷椎上下相鄰椎體椎弓根置入螺釘,胸椎采取Roy-Camille法于傷椎上下相鄰椎體椎弓根置入螺釘,于損傷生理曲度折彎側安裝連接釘棒,行椎板部分切除減壓,解除椎管壓迫。其余操作及術后處理同A組。
記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和住院時間。評估患者脊柱穩(wěn)定性指標包括傷椎Cobb角(傷椎上位與下位椎體下終板延長線間的夾角)、椎體前緣高度壓縮比[(相鄰椎體前緣高度-傷椎前緣高度)/相鄰椎體前緣高度×100%],其中相鄰椎體前緣高度(mm)=(傷椎上位椎體前緣高度+傷椎下位椎體前緣高度)/2。采用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ODI)[5]評估腰椎功能;采用疼痛視覺模擬量表(VAS)評分[6]評估腰椎疼痛程度。術后并發(fā)癥包括切口感染、神經根損傷、慢性腰痛、螺釘松動、斷釘、斷棒、脊柱后凸畸形等。
采用SPSS 22.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同組手術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所有手術順利完成。所有患者隨訪12 ~ 22(18.23±3.68)個月。2組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組手術時間長于B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2組術后6、12個月傷椎Cobb角、椎體前緣高度壓縮比、ODI、VAS評分均較術前改善,且A組改善優(yōu)于B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2組均無斷釘、斷棒、脊柱后凸畸形等嚴重并發(fā)癥。A組術后發(fā)生慢性腰痛2例、切口感染1例、神經根損傷1例,無螺釘松動;B組術后發(fā)生慢性腰痛8例、切口感染2例、神經根損傷1例,螺釘松動6例;A組慢性腰痛、螺釘松動發(fā)生率低于B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典型病例影像學資料見圖1、2。
表2 2組術后統(tǒng)計數據Tab. 2 Postoperative statistical data of 2 groups
圖1 A組典型病例影像學資料Fig. 1 Imaging data of a typical case in group A
圖2 B組典型病例影像學資料Fig. 2 Imaging data of a typical case in group B
胸腰椎骨折主要由高能量間接或直接作用于胸腰椎所致,胸腰椎骨折后脊柱的穩(wěn)定性受到嚴重影響,脊柱為人體中軸骨骼,在負重、減震、運動中具有重要作用,胸腰椎骨折后若不及時治療將嚴重影響患者健康及正常生活[7]。目前,手術是治療胸腰椎骨折的主要方法,治療的基本原則是及時恢復傷椎曲度和高度,減壓和維持脊柱穩(wěn)定。其中,跨傷椎置釘短節(jié)段內固定術是常用術式,通過置入椎弓根螺釘并配合植骨,可復位骨折及重建脊柱穩(wěn)定性,其臨床療效已逐漸被認可[8-9]。有研究顯示,跨傷椎置釘短節(jié)段內固定術通過在傷椎上下椎體置入螺釘并縱向撐開而起到修復、復位及穩(wěn)定椎體的作用,其固定原理為平行四邊形效應,可有效改善患者腰椎功能[8,10]。也有研究顯示,跨傷椎置釘的短期療效佳,但難以長期維持傷椎穩(wěn)定性,影響腰椎功能恢復,嚴重者可引起傷椎椎間盤損傷疼痛及螺釘松動、斷釘、斷棒、脊柱后凸畸形等并發(fā)癥[11-12]。
經傷椎置釘技術是一種在跨傷椎置釘基礎上發(fā)展而成的新型短節(jié)段內固定技術,在傷椎及其上下椎體置入螺釘并縱向撐開從而起到修復、復位及穩(wěn)定椎體的作用,其固定原理類似力學杠桿效應,較跨傷椎置釘具有更好的固定作用,并可對傷椎施加向腹側的壓力,有助于抵制懸浮效應、提高橫向穩(wěn)定性及螺釘的抗切出力,從而獲得良好療效[13-14]。本研究結果也顯示,2組術后6、12個月傷椎Cobb角、椎體前緣高度壓縮比、ODI、VAS評分均較術前改善,且A組改善情況均優(yōu)于B組。以上結果提示,跨傷椎固定平行四邊形效應的穩(wěn)定作用一般,患者長期活動下會影響脊柱穩(wěn)定性而易出現移位、高度及角度偏離等情況,影響患者腰椎功能及疼痛情況的改善;經傷椎置釘內固定,6枚椎弓根螺釘縱向撐開起到類似杠桿效應的修復固定作用,能更好地維持脊柱穩(wěn)定性,為患者提供長期活動所需的強力支撐作用,更好地改善患者腰椎功能及疼痛情況。本研究結果亦顯示,A組慢性腰痛、螺釘松動發(fā)生率明顯低于B組,亦可證明經傷椎置釘短節(jié)段內固定術可更有效地維持脊柱穩(wěn)定性,減少了因固定效果欠佳所致的慢性腰痛、螺釘松動等并發(fā)癥發(fā)生。
此外,本研究2組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切口感染、神經根損傷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經傷椎置釘短節(jié)段內固定術不會顯著增加手術創(chuàng)傷及創(chuàng)傷性并發(fā)癥,對患者術后康復無明顯不良影響。本研究A組手術時間長于B組,原因為經傷椎置釘較跨傷椎置釘增加了于傷椎置入2枚椎弓根螺釘的操作,傷椎置釘難度較正常椎體高(經傷椎置釘前需嚴格評估傷椎周圍結構,以使螺釘能夠安全、有效地置入)。本研究組認為,通過加強對術者經傷椎置釘相關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并隨著術者臨床經驗的增加,手術質量可進一步提高、手術時間會有所縮短。
綜上所述,經傷椎置釘短節(jié)段內固定術治療單節(jié)段胸腰椎骨折可有效增加脊柱穩(wěn)定性,有利于改善患者腰椎功能及疼痛狀況,且可減少術后慢性腰痛、螺釘松動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