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模強,劉天虎,余朝萍,趙佐芳,杜 曦,龔厚文,藍亞平
近年來,冠心病的發(fā)病率、病死率呈逐年上升和年輕化趨勢,冠心病已成為心臟及循環(huán)系統(tǒng)疾病的首位死因。1997年有學者在類似于人類衰老的小鼠模型上發(fā)現一種抗衰老相關基因,并采用古希臘神話中紡織生命之線的女神名字Klotho命名[1]。Klotho的發(fā)現不僅為衰老的相關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而且血漿Klotho蛋白與冠心病之間的復雜聯系引起研究者的廣泛關注,其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有著密切的聯系。在冠心病的發(fā)病機制中,內皮損傷及炎癥反應在冠心病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血漿Klotho蛋白在冠心病中的可能作用機制及其與炎癥反應之間的關系目前還不清楚。本研究選擇經冠狀動脈造影證實的冠心病病人為研究對象,分析血漿Klotho蛋白與超敏 C反應蛋白(hs-CRP)、白細胞介素-6(IL-6)、白細胞介素-18(IL-18)、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等炎性因子的相關性,探討血漿Klotho蛋白在冠心病發(fā)生發(fā)展中的可能作用機制。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8年3月—2019年1月在成都市郫都區(qū)人民醫(yī)院擬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的病人為研究對象,使用標準Judkins技術對所有研究對象進行冠狀動脈造影,冠狀動脈造影結果由1位經驗豐富的心臟病專家解釋,確保其不知道參與者的臨床信息,如果有1支以上的主要冠狀動脈(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狀動脈)管腔直徑狹窄≥50%,則建立冠心病診斷。病例排除標準:①現患感染性疾病、結締組織、免疫系統(tǒng)及血液系統(tǒng)疾病、創(chuàng)傷等;②正在使用抗炎藥物;③嚴重肝功能不全;④腎功能不全;⑤心功能不全[射血分數(EF)<50%];⑥患有糖尿??;⑦惡性腫瘤和精神障礙病史;⑧近3個月內發(fā)生過心肌梗死,過去6個月內行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或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經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確診的冠心病病人88例為冠心病組,男53例,女35例;年齡(54.96±8.74)歲;有吸煙史者占48.46%;體質指數(BMI)為(24.62±3.78)kg/m2。同期選取我院的健康體檢者60名為對照組,男37名,女23名;年齡(50.65±7.49)歲;有吸煙史者占39.35%;BMI為(24.01±2.79)kg/m2。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臨床資料收集 入組時采集研究對象吸煙史、年齡、身高、體重,檢測血常規(guī)、血脂、血糖、糖化血紅蛋白、肝腎功能。生化指標測定采用日本日立7600全自動分析儀,使用LH750血細胞分析儀(美國Beckman公司)檢測血常規(guī)。
1.2.2 炎性因子指標檢測 采集研究對象清晨安靜空腹時靜脈血5 mL,肝素鈉抗凝,3 000 r/min離心10 min,提取血清,-80 ℃保存待測。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檢測血漿Klotho蛋白、TNF-α、IL-6、IL-18水平。采用日本日立7600全自動分析儀檢測hs-CRP水平。
2.1 兩組血常規(guī)、血生化指標水平比較 冠心病組白細胞(WBC)及中性粒細胞(GR)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三酰甘油(TG)、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糖化血紅蛋白(HbA1c)及空腹血糖(FPG)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血常規(guī)、血生化指標水平比較 (±s)
2.2 兩組血漿Klotho蛋白及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較,冠心病組血漿Klotho蛋白水平明顯降低,而TNF-α、IL-6、IL-18、hs-CRP水平明顯升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血漿Klotho蛋白與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s)
2.3 冠心病組血漿Klotho蛋白水平與炎性指標的相關性分析 冠心病組血漿Klotho蛋白水平與TNF-α、IL-6、IL-18、hs-CRP水平呈負相關(r值分別為-0.78、-0.64、-0.59、-0.60,P<0.05)。
冠心病的主要病理基礎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曾有多種學說從不同角度闡述,但“炎癥反應內皮損傷”學說仍是核心,認為各種危險因素對動脈內皮的損傷和脂質在動脈內膜層的積累會導致動脈壁的慢性炎癥,逐漸形成粥樣斑塊。本研究中,冠心病組血漿炎性因子hs-CRP、TNF-α、IL-6、IL-18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冠心病組血WBC、GR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而WBC及GR同樣被認為是炎性反應指標,提示多種炎性細胞參與了冠心病的發(fā)生,更加證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過程中炎癥反應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與國內外學者相關研究報道[2-4]一致。大量研究結果表明,各種炎性因子損傷冠狀動脈內皮細胞導致內皮功能紊亂,黏附于內皮的單核細胞易于遷移至內皮下并演變成為單核-巨噬細胞,單核-巨噬細胞具有攝取脂質等功能,最終演變成泡沫細胞,當泡沫細胞內攝取的脂質超過其清除能力時則會發(fā)生壞死崩解,從而導致急性臨床癥狀發(fā)生。
Klotho蛋白屬于一種抗衰老蛋白,主要在腎臟和腦脈絡膜高表達。Klotho 基因缺失小鼠在出生后3~4 周即表現出衰老現象,包括生長停滯、血管鈣化、動脈硬化、皮膚萎縮、骨量減少、聽覺障礙、運動神經元變性等,在2 月齡時因衰老死亡[1]。而將外源性 Klotho導入 Klotho基因缺陷的小鼠體內后,其動脈粥樣硬化程度減輕,壽命延長[5-6]。近年來,研究發(fā)現,在一些病理狀態(tài)下,Klotho蛋白的表達也會發(fā)生變化,而且與疾病的發(fā)展和預后密切相關[7]。Lee等[8]通過研究急性腦梗死后3個月血漿Klotho蛋白濃度與腦功能預后的關系,結果顯示腦功能預后良好病人血漿Klotho蛋白水平低于預后不良病人,提示增加的血漿Klotho蛋白濃度與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病人的功能恢復聯系密切。Yu等[9]研究發(fā)現,在血液透析病人中血漿Klotho蛋白與頸動脈粥樣硬化具有明顯的相關性,血漿Klotho蛋白可能是血液透析病人動脈粥樣硬化新的預測因子。
本研究顯示,冠心病組血漿Klotho蛋白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有研究認為血漿Klotho蛋白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中具有重要作用,低血漿Klotho蛋白水平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呈正相關[10]。但是血漿Klotho蛋白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中的作用機制尚不清楚。研究表明,在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過程中均有炎癥反應的參與。hs-CRP作為肝臟合成及分泌的一種急性時相反應蛋白,其升高直接反映機體存在炎癥及炎癥活動,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進程中起重要作用[11-12]。IL-6、TNF-α是由多種炎性細胞如單核細胞、巨噬細胞、成纖維細胞等分泌的炎性因子,可以促進炎癥細胞的聚集和炎癥遞質釋放,促使內皮細胞損傷及結構功能紊亂,進而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發(fā)展[13-14]。IL-18同樣是一種炎癥促進因子,有研究顯示IL-18可以促進載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動脈粥樣硬化[15]。Zhang等[16]研究顯示,在2型糖尿病病人中,IL-18與頸動脈內中膜厚度明顯相關。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冠心病組血清中hs-CRP、IL-6、TNF-α和IL-18表達水平明顯升高(P<0.05)。將冠心病組血漿Klotho蛋白與炎性因子進行Pearson直線相關分析發(fā)現,血漿Klotho蛋白水平與 TNF-α、IL-6、IL-18、hs-CRP呈負相關(P<0.05)。Klotho是一種生命保護因子,Klotho蛋白可以抑制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本研究中,Klotho蛋白在冠心病病人中表達減少,與促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炎性因子(TNF-α、IL-6、IL-18、hs-CRP)水平呈負相關。由此可以推測,Klotho蛋白的減少可能失去了對促動脈硬化炎性因子的抑制作用,使動脈粥樣硬化繼續(xù)發(fā)展惡化。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研究對象均為行冠狀動脈造影的病人,不一定能代表整個人群,而且樣本量較小,在后續(xù)的研究中需要擴大樣本量繼續(xù)研究。后續(xù)研究將進一步通過外源性Klotho蛋白干預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證實Klotho蛋白對炎性因子的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