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興俊
(甘肅省畜牧推廣總站 730000)
本試驗旨在通過研究定西旱作區(qū)肉羊經(jīng)過雜交篩選后的生產(chǎn)性能,以期為后續(xù)開展定西旱作區(qū)肉羊選育工作提供科學依據(jù)。本試驗是“定西旱作區(qū)肉羊專門化生產(chǎn)及草畜循環(huán)利用技術示范項目的主要研究內容之一”。
在通渭縣三泰農(nóng)牧專業(yè)合作社羊場進行。
1.2.1 試驗羊
當?shù)厝夂颍‵1)指小尾寒羊與本地羊雜配,經(jīng)過長期馴化、選育改良,形成不同代次適應本地生存的雜種羊,具有鮮明的定西旱作區(qū)肉羊群體特點。本次試驗所用的白頭薩??耍ò姿_)、陶賽特(陶)、特克塞爾(特)、波德代(德)、小尾寒羊等品種純正的羊只是近期通過隴原中天引進的。
1.2.2 試驗羊舍
試驗用羊舍為定西市畜牧獸醫(yī)局建造設計的標準化羊舍,羊舍地勢干燥通風,采光好,面朝南面,背朝北面,設有冬季飼養(yǎng)使用的暖棚以及夏季羊只飼養(yǎng)使用的涼棚,配備羊只的運動場。
1.2.3 試驗羊只分組
供試驗使用的羊只均來源于通渭縣三泰農(nóng)牧專業(yè)合作社,隨機選擇體重、膘情相接近15kg 左右的公羔羊。試驗分組按照羊只品種而定,每一種羊只品種設置為一個試驗組,試驗一共選取60 只羊,試驗組中選取小尾寒羊試驗組10 只,當?shù)厝夂囼灲M10 只,白薩×F110 只,特×F110 只,德×F110 只,陶×F110 只。
將選定為試驗的羔羊進行剪毛、藥浴及驅蟲工作,隨后做好羊只免疫防治,詳細的登記信息,隨后進行30d 預飼期。
按照分組進行分舍飼養(yǎng),配備專門的試驗人員進行飼養(yǎng)管理,羊只每天飼喂2 次,其中飼糧中的粗飼料供給量不限,羊只精飼料供給量按照每日每只0.6kg 飼喂,精飼料通過粉碎后拌濕飼喂,羊只飽食后食槽中沒有剩余草料為宜。飼喂時間制定在每天早上08:30 和下午17:30。保障羊只可以獲得清潔的飲水,每天清潔羊舍。試驗正試期為90d,在試驗結束當天測定每個試驗組的羊只,同時進行稱重及屠宰性能的測定。
試驗用精飼料配方如下:玉米含量32%,麩皮含量30%,油渣(胡麻)含量25%,扁豆含量10%,人工鹽含量1%,微量元素含量1%,生長素含量1%。試驗用粗飼料為麥草、高粱、紅豆草、燕麥草、野草、紫花苜蓿等。
由表1 可知,2 月齡的斷奶羔羊通過90d 育肥后,羊只增重速度依次為白薩×F1>陶×F1>德×F1>特×F1>當?shù)厝夂拘∥埠?,羊只日增重分別為281.98、260.57、236.00、235.22、216.00 和193.60g。除薩×F1與陶×F1外,其余各組間差異均極顯著
試驗結束后從每個試驗組中選取體況相近的5 只育肥羊進行宰前空腹稱重和屠宰性能測定,分別計算試驗羊只的屠宰率。由表2 可知,白薩×F1的屠宰率最高,為52.17%,小尾寒羊最低,為41.96%,屠宰率依次為白薩×F1>陶×F1>特×F1>德×F1>當?shù)厝夂拘∥埠?,分別為52.17%、50.03%、46.35%、46.20%、45.23%和41.96%。
由表3 可知,在本試驗飼養(yǎng)管理條件下,不同品種雜交羔羊試驗期生產(chǎn)性能具有顯著差異。以白薩×F1組飼料轉化率最佳,每只羊只平均可以獲得利潤212.38 元,顯著高于小尾寒羊組(31.32 元);同時剩余各組的雜交羊只后代生產(chǎn)性能明顯優(yōu)于當?shù)厝夂M(123.5 元)和小尾寒羊組(31.32 元),結果表明,通過精心選育的當?shù)厝夂蚺c引入純種肉羊品種進行雜交的后代具備更佳的生產(chǎn)性能,可有效改善羊只養(yǎng)殖效益。
本試驗結果表明,通過選育的當?shù)厝夂蚺c通過外源引進的小尾寒羊相比,在相同的飼養(yǎng)環(huán)境及飼養(yǎng)管理條件下,當?shù)厝夂蚓邆涞纳a(chǎn)性能、屠宰性能及養(yǎng)殖效益均獲得顯著提高,羊只表現(xiàn)出良好的雜種優(yōu)勢,可作為優(yōu)良品種進行推廣養(yǎng)殖。同時研究發(fā)現(xiàn),在白頭薩福克、特克塞爾、陶賽特、波德代等肉羊品種作父本與當?shù)匮虻母麟s交組合中,以白頭薩福克為終端父本的三元雜交專門化肉羊生產(chǎn)模式為首選雜交模式。
表1 不同類型羔羊育肥試驗增重比較
表2 屠宰性能比較
表3 不同類型羔羊育肥效益分析(單位: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