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俐 林瓊
摘要: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塑造了魯小姐、沈瓊枝、王三姑娘等鮮明的女性形象,她們的思想和言行烙上了深深的封建特色,她們孝德觀直接影響了她們作為女性的命運。
關(guān)鍵詞:儒林外史;孝德倫理;女性命運
《儒林外史》是一部“鮮有以公心諷世之書”。[1]通過對儒林士人這一群體的描寫,達到對科舉取士這一制度的諷刺。科舉制度對那個時代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力,在那樣一個時代,男性尚且可以以科舉作為成就自身功名的途徑,而女性僅僅被視為男性的附屬品,科舉與她們無緣,官職于她們來說更是天方夜譚。在這個社會,女性接受著社會的約束,閨中樓閣,三從四德,女性想要實現(xiàn)自身的價值,價值的實現(xiàn)又受思想觀念的影響,總而言之,社會用倫理道德制約女性思想,思想限制行為,而行為又決定命運?!度辶滞馐贰窞槲覀冋故玖艘粋€廣闊的生存空間,它因真實而生動,因生動而愈顯真實。在這樣一個社會大環(huán)境下,女性行為反映出的女性意識也就顯得更加生動和真實。
(一)封建女性的孝行
古時父母命,媒妁言,魯小姐集家中寵愛于一身,在蘧公孫出現(xiàn)之前,“許多人家求親,只是不允”,蘧公孫出現(xiàn)之后,魯編修“只得一個女兒,舍不得嫁出門,要蘧公孫入贅,”受著家中的寵愛,自是也要為家族出力的,從這一方面來說,她的婚姻也是為家族做出了犧牲的。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思想,女子的婚姻為家族服務(wù)在當(dāng)時是十分常見的,雖說魯編修是天子門生,但究其根源也就是個窮翰林,一旦后繼無力,家族輝煌便會轟然坍塌。魯小姐之行,我們無從批判,她說到底也是一個受害人,為人子女,不可不孝,聽從父親的安排嫁給蘧公孫是她孝道的踐行。為家族后輩,不可不義,自身才華無從實現(xiàn)便教養(yǎng)兒子,希望能為家族出力,是為義。她的一生都受父親影響,前半生為閨中八股才女,后半生為家中慈母嚴師。
在父親日復(fù)一日的熏陶和訓(xùn)練中,她終于還是成為了一個當(dāng)世流行的八股才女,戴著封建倫理孝德的枷鎖,儒家傳統(tǒng)也在這個過程中滲透進她的靈魂:在得知丈夫的祖父得病時,魯小姐自愿前往侍疾。在婆婆家,她上侍孀姑,下理家政,井井有條,在這方面,儒家傳統(tǒng)道德已成為魯小姐自覺的人生準則。魯編修家屬簪紱之家,指望著科舉繼世。然香火不盛,膝下唯有魯小姐。她頗具科舉之才,卻不能出入場屋,獵取功名。世祿之家,一旦失去科第的支撐,則“其族絕矣”。對科第功名的向往是魯小姐生命中重要部分,她對科舉的迷戀不只是對利的追求,更多的是對名的艷羨和對家族的責(zé)任,而這份責(zé)任從另一個層面說,又何嘗不是魯小姐的孝行呢。
再來說沈瓊枝,若是傳統(tǒng)道德教育出來的封建女性,依著三綱五常,依著出嫁從夫,必是不敢想從夫家出逃,更是不敢做出來的,而沈瓊枝“將他房里所有動用的金銀器皿、真珠首飾,打了一個包袱,穿了七條裙子,扮做小老媽的模樣,買通了那丫鬟,五更時分,從后門走了,清晨出了鈔關(guān)門上船”,不只有想法,還有戰(zhàn)略,逃了,更是聰明地逃成了。有自己的主意“若回常州父母家去,恐惹故鄉(xiāng)人家恥笑,南京是個好地方,何不到南京去賣詩過日子”自此靠賣詩過日。去往南京,緣由之一便是恐惹故鄉(xiāng)人家恥笑,我相信,作為獨立個體,敢只身出逃和獨立生活的沈瓊枝,是不懼那些流言蜚語的,而她之所以有所顧忌,忌憚的是那些言語對父親的傷害,父親一生清明,她不想父親因為自己名聲受損,這也是身為女兒的孝義了。
在《外史》中還出現(xiàn)了一位勇氣堪比只身逃往南京的沈瓊枝的女性,她就是王三姑娘。她和沈瓊枝絕不為妾的婚姻觀相比,是更加決絕的以死殉夫。在夫君死后,怕拖累父親,王三姑娘想要以死殉夫,隨丈夫而去,“我一個大姐姐死了丈夫,在家累著父親養(yǎng)活,而今我又死了丈夫,難道又要父親養(yǎng)活不成?父親是寒士,也養(yǎng)活不來這許多女兒!”公婆聽到這話尚且是聲淚俱下“你氣瘋了!自古螻蟻尚且偷生,你生是我家人,死是我家鬼,快不要如此!”而身為父親,卻是勸慰女兒“這是青史上留名的事,我難道反阻攔你?”“親家再三不肯,王玉輝執(zhí)意”,母親不解痛哭流涕。終在絕食的第八日去世。以絕食表明赴死的心意,認為只有死才可以光耀門楣。
(二)封建女性孝行的形成原因探究
在《外史》中,她出身清華,有自己的驕傲,可謂名門閨秀;她美名在外,陳和甫說她“德性溫良,才貌出眾”;她是父母家族的掌上明珠;她就是——魯小姐?!棒斝〗恪边@個稱呼源自她父親的身份,而魯小姐之所以成為“魯小姐”,也全是因為父親——魯編修?!棒斁幮抟驘o公子,就把女兒當(dāng)作兒子,五六歲上請先生開蒙,就讀的是《四書》《五經(jīng)》;十一二歲就講書、讀文章,同男子一樣。自己作出來的文章,又理真法老,花團錦簇?!盵2](P155)因此,她的閨中生活是超越一般女子的“四書五經(jīng)”。魯編修閑暇時和女兒說的是“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隨你做甚么東西”,于是小姐聽著父親的教訓(xùn),“曉妝臺畔,刺繡床前,擺滿了一部一部的文章”。她追逐功名,她遵守三綱五常,做著父親、家族希望她做的事情,成為了時代中平凡的閨秀。
在封建社會中,女性的綱常倫理便是三從四德,魯小姐是名副其實的名門閨秀,在家從父,父親有著絕對的至高無上的地位,她的幼年受著父親科舉思想的荼毒,然而她身處在這個社會大環(huán)境下,在不知不覺中早已被同化,她既是科舉制度的受害者,又是科舉制度的加害人,在自身無法考取功名的前提下,她將希望寄托給丈夫,相夫無望,又將希望寄托給兒子。女子受教育本身是極好的社會變化,然而,在《外史》中又像一個循環(huán),被科舉制荼毒的惡性循環(huán):魯編修科舉至上的觀念影響了魯小姐的一生,使她成為一個被封建倫理、科舉制度限制的女子。
沈瓊枝的父親沈大成是常州貢士,算得上書香門第,沈大成將沈瓊枝許配給揚州鹽商宋為富,奈何宋鹽商只想讓沈瓊枝做妾,沈瓊枝誓死不為妾,在鹽商家呆了幾天后卷包逃走,逃至南京,自力更生,更是結(jié)交了杜少卿等諸多名士,后得官府聲明另擇夫婿準許再嫁?!锻馐贰返淖畲笾黝}是批判科舉制度,無論是儒林士人還是千金小姐,似乎都在為科舉而活,但《外史》中的人物也并不都將功名富貴視為生命的全部,沈瓊枝就是這樣一個人物,她被研究者稱為“一枝獨秀”的“帶刺玫瑰”。若說魯小姐是“精于舉業(yè)之才女”,那沈瓊枝便是“嫻于吟詠之才女”。魯小姐是八股禁錮下的女性代表,而沈瓊枝則是自由與獨立的代表。
她獨立自主,機敏聰慧,成為了《外史》中的一位傳奇女性,這其中離不開其父親對她的教導(dǎo)。父親對她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沈大成不強迫她一定要看些什么書,給她提供了一個相對自由和寬松的學(xué)習(xí)環(huán)境,父女之間,平等相處。面臨親事抉擇,并未按照自己的意愿強勢做主,而是幫女兒分析條理,將決定權(quán)交到女兒手中,要她自己主張,父女關(guān)系,民主和諧。沈大成自是知曉女兒的能力才能放心讓女兒自己做主,由此可見一出場的沈瓊枝便是獨立的,而這份獨立來自于沈大成聰敏睿智的教育方式。沈大成是個書呆子,但他并未用傳統(tǒng)孝德觀念去束縛和禁錮他的女兒,這是沈瓊枝的幸運,于是在這樣寬松平等的教育環(huán)境下,一個有勇有謀、自立自強的女性就成長起來了。她看出宋鹽商的陰謀,敢只身去宋府理論,理直氣壯“我常州姓沈的,不是甚么低三下四的人家”;這之后的步步逼問,要看婚書,就顯出其處事的理智了。在宋家待了幾天后選擇“走離他家,再做道理”,逃離過程亦可見其聰慧果敢。父親的教導(dǎo)讓她思想獨立,敢想敢做,沒有瞻前顧后,也沒有聽之任之。吳敬梓把沈瓊枝與蕭云軒、杜少卿等超脫于科舉功名之外的真名士、真儒者放在一起描寫,表現(xiàn)了對沈瓊枝由衷的贊譽之情,是將其作為一個超脫功名富貴的進步知識女性來看待的。她不像魯小姐一樣被父親束縛卻不問對錯;也不像王三姑娘一樣被封建禮教束縛最終葬送自己的性命。她是一位生活上不依靠他人,精神上也不受束縛的獨立的女性。
王三姑娘的忠孝觀都是從父親那來的,父親認為殉夫是一件居功甚偉的好事,她便覺得殉夫守節(jié)理所應(yīng)當(dāng),并且義不容辭。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王三姑娘的死是他父親一手造成的。小說并沒有從正面描寫王三姑娘的貞烈,而是從他父親王玉輝的角度來寫女兒的絕食殉夫,以客觀冷靜的角度描寫封建倫理對女性的殘害,更顯冰冷和真實。在王三姑娘絕食而死后,母親哭死過去,父親卻說“他這死得好,只怕我將來不能像他這一個好題目死哩!仰天大笑,死得好!死得好!”根深蒂固的封建父權(quán)下的父親,覺得女兒殉夫死得其所?!昂妙}目”三個字,觸目驚心而生動形象地刻畫了一個被封建禮教毒害、扭曲的老秀才形象,而王三姑娘正是用自己年輕的生命踐行了父親灌輸?shù)摹岸Y教”,換取了“烈婦”的虛名,得到入祠建坊的表彰。她身為寒士之女,雖有一腔孤勇,然而這思想從本質(zhì)上就是偏的,當(dāng)整個社會都是污濁時,又怎么可以奢求某一個人的清白呢,就更不能單一評判某個人的對錯了。那個一心為家庭的女子不顧勸阻決然赴死,而她的死讓社會為之興奮,人們可以在明倫堂大擺筵席,喝酒慶賀。“如此眾多的人一下子全知道王三姑娘有其堅定的貞烈節(jié)操,這是王三姑娘只能用死而無法用生所贏得的客觀效果。明明是活埋了一個青春女子,社會卻評價為`倫紀生色'。封建禮教張開那名正言順的血口吞噬了一個又一個生命?!盵3]
(三)封建女性孝德對命運的影響
對于魯小姐來說,自小的教養(yǎng)使她的行為不拘于尋常女子的“三從四德”, 她將目光放在了科舉上,苦于女兒身,她本想寄希望于夫君,而他卻說:“我于此事不甚在行?!盵2](P156) 小姐“愁眉淚眼,長吁短嘆”[2](P156) ,既惱怒又哀嘆。在母親的安慰與養(yǎng)娘的勸慰下,魯小姐把功名厚望系于小公子身上,四歲的兒子因此被拘著整天讀《四書》、《五經(jīng)》。深夜課子,希望兒子能成為科舉名士,也希望自己能得封誥命。這是小公子的不幸,更是魯小姐的悲哀。 “魯編修每常嘆道:`假若是個兒子,幾十個進士、狀元都中來了!'”[2](P155)一嘆道出問題癥結(jié)所在,如果女子能像男子一樣接受教育、參加考試,魯小姐一定能憑借自身實力獵取功名、實現(xiàn)理想,何必有勞夫君、為難公子呢?
吳敬梓在《外史》中并沒有明確指出沈瓊枝的最終歸宿,而她曾被稱為“中國的娜拉”,之后的命運歸途我們無從知曉,但依照她自身的素質(zhì),她做不成王太太那樣的潑婦,變不了魯小姐那樣的“進士才女”,也成不了王三姑娘那樣的貞潔烈女,最多就是,讓一切重新清零,她重回起點,另擇夫婿,從一而終,或舉案齊眉,或恭敬如賓,過完封建女性平常而普通的一生,縱是滿腹才華一身俠情。封建女性從出生開始,就注定不會有波瀾壯闊的一生,但無論沈瓊枝之后的生活是怎樣的,從揚州到南京,賣詩刺繡為生,結(jié)識眾多名士,這一段都是她最多彩的人生經(jīng)歷。
現(xiàn)在談一談王三姑娘,從文本看,王玉輝并不是不愛他的女兒,并不是沒有親情觀念,若非如此,他不會繼續(xù)養(yǎng)著他守寡的大女兒,但他為什么又這樣全力支持他家的三姑娘去死呢?明清時期,程朱理學(xué)“存天理,滅人欲”的強化,“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的貞節(jié)觀,完全否定了正常的人性。上層意識不僅從封建禮教與倫理道德上去強化女性守節(jié)的觀念,還通過旌顯為夫殉情的“烈婦”來鼓勵女性守節(jié)、殉節(jié)。由此可見,王三姑娘悲劇的直接影響是她的父親,而間接影響就是這萬惡的封建倫理道德了。可以試著想象一下,如果他的父親和所有人一樣,全力阻止女兒殉夫,她是否就不會這么決絕和義無反顧。四書五經(jīng)造就了她的父親,她的父親影響了她,她的殉情并不只是她自身的行為,還是社會的普遍風(fēng)氣,是封建禮教使然。她們以生命和青春為代價來維護了貞節(jié),她們沒有自身的生命價值,應(yīng)該死去或者活著,都是按照這個男權(quán)社會的需要而決定的。女人的生命在封建末期,仍然是維持男權(quán)的一種工具。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女性們用自己如花的生命一再的去詮釋貞節(jié)觀的殘酷。
結(jié)語: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女性最終會意識到自己的生存價值而獨立起來,進而以自己的思想主宰自己的命運,盡管這是個漫長而曲折的道路。社會環(huán)境潛移默化影響一代人,一代人又影響著下一代人。無論是魯小姐、沈瓊枝還是王三姑娘,她們的命運都和她們性格不可分割,她們的性格又與其家庭環(huán)境密不可分,而在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她們的父親。我們希望父女之間,作為兩個獨立的個體來相處,讓孝道在平等和諧的基礎(chǔ)上踐行。
參考文獻:
[1]魯迅 . 魯迅全集·第九卷[M] . 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1 : 225 ,221.
[2][清]吳敬梓著.李漢秋輯注.儒林外史(全校全評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3]霍松林:《中國古典小說六大名著鑒賞辭典》,華岳文藝出版社, [M].1998年,第931頁.
[4] 魏娟莉:《試談《儒林外史》中“科舉功名”邊緣的女性形象》,[J]中州學(xué)刊 2008-11-10 .
基金項目:
2018年省級大學(xué)生研究性學(xué)習(xí)項目。
項目名稱:《儒林外史》中的孝德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