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青
摘要:文藝育德研究對繁榮新時代文藝,豐富文學藝術寶庫;提高社會道德風尚,擔負起培根鑄魂的使命;面向國際社會講好中國故事,樹立中國新形象有重要現實意義。學界應該通過加強研究力度、拓寬研究范圍、挖掘研究深度,進一步推動文藝育德研究。
關鍵詞:文藝育德;研究價值;研究現狀;研究路徑
一、文藝育德研究價值
(一)繁榮新時代文藝,豐富文學藝術寶庫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1]。發(fā)揮文藝的育德功能,文藝工作者應當具備德藝雙馨的品質,創(chuàng)作富有思想性和藝術性高度統(tǒng)一的優(yōu)秀作品。文藝創(chuàng)造要跟上時代發(fā)展、把握人民需求,以生動的筆觸和感人的形象創(chuàng)作出人民喜聞樂見的優(yōu)秀作品,推動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斷前進。這一過程不僅是“育德”,更是間接創(chuàng)作了許多優(yōu)秀的文藝作品,使人民生活變得多姿多彩,開拓了社會主義文藝發(fā)展的新生面。更是間接地繁榮新時代文藝,豐富文學藝術寶庫。
(二)提高社會道德風尚,擔負起培根鑄魂的使命
“人而無德,行之不遠。沒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思想修養(yǎng),即使有豐富的知識、高深的學問,也難成大器”[2]。文藝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之一,必須堅持用文藝引領風尚、帶動風氣、啟迪思想、陶冶情操、溫潤心靈,提高社會道德風尚。恩格斯曾說,民間故事書的使命是讓農民在繁重的勞動之余,傍晚回到家里時消遣解悶,振奮精神,得到慰藉,但是,“民間故事書還有一個使命,這就是同圣經一樣使農民有明確的道德感,使他意識到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權利和自己的自由,激發(fā)他的勇氣并喚起他對祖國的熱愛。”[3]
(三)講好中國故事,樹立中國新形象
文藝作品側面反映了人類歷史發(fā)展的進程,對人的精神成長和價值延續(xù)充滿關懷。獨特的中國文藝作品,不僅滋養(yǎng)了國人的道德情感,更把中國魅力傳播到了世界各地,讓越來越多的外國人感受到中國美,加深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強化對中國的價值認同。提高了世界人民對真善美的追求,對人性的思考,對和平的追求。中國故事講的是中國人自我現狀的豐富性,反映的是面對整個宇宙、社會和自然的多種境遇。只有深入發(fā)掘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資源,尋找其中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xié)調的那種跨越時空、超越國度的文化寶藏,與世界促膝談心,才能推出更多被國際社會接受、理解、認同的中國好故事。才能更好地溝通世界、觸動他者心靈。
二、文藝育德研究現狀
(一)文藝育德的概念界定研究
文藝育德是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所能體現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學界許多論文都涉及到文藝育德的內容,但是卻沒有對“什么是文藝育德”給出一個恰當的定義,直到2004年,沈壯海在《毛澤東文藝育德論探析》中明確定義“文藝育德”即“將文藝作品納入思想政治工作的載體系統(tǒng),借助文藝工作的形式,發(fā)揮文藝感召、教育、引導、激勵人的作用,幫助人民群眾形成革命發(fā)展所需要的信仰、情感和斗志”。[4]后來的學者多沿用此概念。
(二)文藝育德的實現路徑研究
關于如何實現文藝育德功能,學界基本上是就文藝創(chuàng)作者和作品等方面進行路徑的挖掘和探討。①培養(yǎng)德藝雙馨的藝術家來實現“文藝育德”。②遵循文藝創(chuàng)作的規(guī)律,創(chuàng)作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藝作品來實現“文藝育德”。③文藝工作者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共同合作來實現文藝育德功能。④文藝作品應成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載體。⑤文藝育德的實現必須堅持黨對這項工作的領導,并且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寫作。
(三)文藝育德的功能效用研究
關于文藝育德的功能效用,學界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三個方面:①培養(yǎng)“以德為先”的自我發(fā)展思想,培養(yǎng)自身道德追求,培養(yǎng)高層次人才。②進一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增強全民族的文化自信,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③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文學藝術可以培育無產階級道德情感,動員人民群眾為無產階級事業(yè)服務,具有階級性。
三、文藝育德的研究路徑
(一)研究力度需要進一步加強
競爭創(chuàng)造動力,學術研究也是一樣。通過研究發(fā)現,相比較于當下熱門的研究內容來講,學界對于文藝育德的研究總體偏弱。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①研究成果數量不多:知網檢索“文藝育德”僅得到20余篇文章,大多數還是屬于跨學科發(fā)表。②研究人員水平參差,難以對其進行系統(tǒng)的研究;③發(fā)表期刊質量不高:少數發(fā)表在核心期刊,多數發(fā)表在高校學報、雜志期刊等。因此,在今后的學術研究實踐當中,學界應該在推動文藝育德研究深入開展方面下功夫,增加研究投入、加強研究力度,鼓勵越來越多的學者對文藝育德展開研究,提升該領域的研究水平。
(二)研究范圍需要進一步拓寬
只有在廣泛研究事實的基礎上,才能總結出形成規(guī)律和發(fā)展邏輯。通過對現有“文藝育德”相關學術研究成果的分析來看,學界主要集中研究了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等著名的無產階級革命導師的文藝育德思想,僅王東維研究過周恩來的文藝育德思想。對于中國改革開放之后的主要領導人的文藝育德思想沒有專門的研究,僅在個別研究中作為部分進行了闡述。十八大以來,研究習近平文藝育德思想的文章逐漸增多。今后,對于文藝育德的研究,應該大膽地向未探索過的地方逐步深入,開墾嶄新的處女地;應該創(chuàng)新地對已有的資料再次整合,從新的角度拓寬研究范圍。一步一步扎實推進文藝育德的研究。
(三)研究深度需要進一步挖掘
在拓寬研究范圍德基礎上,還要注重課題研究深度的問題。目前學界文藝育德的具體研究大致都停留在對文藝育德的思想來源、概念界定、實現途徑以及現實意義等幾個方面的闡述,少有學者就一個具體問題展開深入研究,因而限制了文藝育德研究的整理質量。就進一步挖掘文藝育德研究深度而言,學界應該注重采取文獻研究方法、系統(tǒng)分析的研究方法、比較研究的方法、分類梳理的研究方法、口述采訪的研究方法等多種方法開展研究。利用文藝理論、社會動員、思想政治教育等多門學科知識把文藝育德研究做深做透。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習近平.之江新語[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64.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4]沈壯海.毛澤東文藝育德論探析[J].高校理論戰(zhàn)線,2004(01):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