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每個階段的美術發(fā)展史中都會有不同的藝術流派作為主要的潮流盛行傳世的,但有些“個性”的中西方藝術家雖然不與當時所處環(huán)境下的主潮流為伍,但它卻凸顯出自我鮮明特征并且彰顯其十足的個性,通過中西方藝術審美中研究學習其長處并運用于畫種中得以發(fā)展藝術審美的進步。
關鍵詞:怪趣;藝術理想;新潮流
一、中國繪畫史上的“異彩
在明代正德年間,誕生了一位自號為“江南第一風流才子”的文人畫家,他就是與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稱為明四家的唐寅,他時常以俗趣詩句以表抒情并沉醉于酒色與放蕩不羈的生活態(tài)度,頗使他與所處封建社會背景遵循著傳統(tǒng)道德的畫家所繪出的藝術風格區(qū)別開來,他筆下的仕女畫像不于唐人所繪出雍華富貴的姿態(tài)那般,展現(xiàn)出一種小家碧玉的趣味性,而他在當時所處的禮教背景下的這種趣味橫生的藝術風格特征,在封建文化中的藝術潮流很明顯成獨樹一幟,也彰顯出了一種人格個性與向往自由的掙扎。
到了明代末期時,隨著人口的向南遷移與沿海商業(yè)經濟的不斷興盛,揚州地區(qū)盛行了一批不同于做官仕途的市民階層,促使了文人畫家要在藝術上的創(chuàng)作方向要迎合那些具有資產的商人喜好,他們的審美不同于宮廷畫家繪制的風格,喜好一些喜聞樂見“怪”中有“趣”的新藝術潮流,給一些在政治仕途上丟官失意和對現(xiàn)狀不滿有著悲憤情感又善于書畫的文人墨客,提供了一些穩(wěn)定的收入,這個時期便誕生出了有著“揚州八怪”稱號的畫家。這些畫家顯然與同時期為皇家貴族作畫的正統(tǒng)宮廷畫家“四王”比較兩者的風格便判若鴻溝了,四王所繪制的山水畫依舊秉承前人的古法風格與審美心懷,剛好彌補了封建達官貴族追求前人陳舊的審美得以了結胸中慰藉。揚州畫派的這“八怪”的選取題材上多以翎毛花卉為主的寫意畫,在繼承石濤的隨性灑脫的筆墨之外更加注重現(xiàn)實生活中的小事和關乎民生為主題來作畫,也將文人畫出世增添了入世的因素,他們的作品借用小景注入自身情感于其中,借景抒發(fā)個性的“怪趣”之情,其“怪”既不失傳統(tǒng)封建藝術審美又突破的古山水畫保守陳式,從而形成了一種新風格的寫意花鳥意趣。
相同于揚州地區(qū),在19世紀鴉片戰(zhàn)爭的出現(xiàn),也迫使封閉已久的中國打開了國門,上海作為一個集中的通商??诓还獯碳さ搅私洕ò〞嬎囆g市場)的飛速發(fā)展,同時也接受了西方異國文化、藝術及思想潮流,而這種社會壞境也逐漸趨勢了依靠于藝術市場為生的上海地區(qū)畫家繪畫風格,即為“海上畫派”。海派畫家在發(fā)展與開拓了古代繪畫技法的傳統(tǒng)意趣,同時要與海外的審美追求相吻合,于是在上海地區(qū)便有了學習西洋畫(油畫、水粉、插畫)的給觀者帶來的色彩沖擊力,所創(chuàng)造出一種不同于傳統(tǒng)繪畫的新國畫技法(沒骨法)和心藝術審美及風格。這些不同于古代審美的“新潮流”也許是歷史必然誕生的產物,而像“揚州八怪”和“海派”審美藝術的出現(xiàn),不單是迎合不同人民階層審美追求作出雅俗共賞的風格,也是在文化上也是一次中西文化多元交融的景象。
二、西方藝術中的“不美”
在文藝復興的盛行后,西方現(xiàn)代油畫藝術形成了兩條明顯特征的風格路線。一種秉承古希臘藝術的柏拉圖式理想路線,另一種則走注重所繪對象的精神層面的表達并彰顯出個性的人文精神的藝術風格。
其中油畫最早是作用于服務宗教事務活動,它的出現(xiàn)可以將圣經中常出現(xiàn)的“上帝”“圣母”這些虛幻神化形象,用油畫的寫實特點可以完美的呈現(xiàn)出教徒心中主的形象,畫家在繪制過程中利用焦點透視法、人體解剖學與光感表達不斷進行研習及修改,給世人展現(xiàn)出他們精神上現(xiàn)實形象,給人們一種親眼目睹上帝顯靈的幻覺,由此可以達到鞏固教會統(tǒng)治世人思想的作用,這種藝術表達也凸顯了人在客觀世界中可以通過技法再現(xiàn)自身對理想化的追求。
在西方古典主義是主張把創(chuàng)作對象都將美集于一身,是藝術理想的唯美形象,其藝術觀念是理性結合感性。18世紀末期開始,西方藝術中開始出現(xiàn)了創(chuàng)作對象的真實重現(xiàn)并繪制出了一些“不美”的形象,而這種勇于揭露真實形象被藝術史稱之浪漫主義,也稱為現(xiàn)實主義。庫爾貝則不拘泥于繪制傳統(tǒng)王室貴族等題材,而是張揚自我的個性選擇一些不起眼的普通百姓,如《石工》為代表窮苦勞動者的真實形象繪制而出,與之前古典藝術下描繪帥氣、唯美的典型美形成強烈對比。到出現(xiàn)了注重光影描繪和提倡在外光寫生的“印象主義”,隨之而來的將印象主義的再現(xiàn)寫實中進一步將藝術注入形式與內容下成就了“后印象主義”。
三、總結
然而,直面揭示“不美”的真實形象,在藝術中是對人“本能”感知的一種崇拜與向往。無論是從中國還是西方藝術不同文化背景出發(fā),還是以藝術風格中脫離傳統(tǒng)古典和諧與感性表達來比較,兩者都具有人類對藝術追求的共性,也蘊含著民族特色的個性存在。我們只有吸取不同藝術中多元素長處來規(guī)避自身的短板,這樣才能使發(fā)展的更為繁榮。
作者簡介:武月婷,女,天津師范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藝術學碩士,中國畫山水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