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莎
摘? ? 要:托尼·莫里森的小說《家園》中,主人公弗蘭克自小生活顛沛流離,參軍入伍在朝鮮戰(zhàn)場受到嚴重心理創(chuàng)傷致精神不穩(wěn)定。莫里森對弗蘭克精神狀態(tài)的刻畫極好契合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和自我防御機制。本文通過對弗蘭克的人格理論和防御機制進行分析,解讀了弗蘭克的怪異行為背后的內(nèi)心世界,也側面揭示了白人主流社會下黑人的心理狀態(tài)和“家園”難尋的困境。
關鍵詞:《家園》;人格結構;防御機制
一、弗洛伊德人格理論與防御機制
根據(jù)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完整的人格由三種不同的心智構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最原始的沖動,遵循“快樂原則”,其基本動機是自我生存,并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來實現(xiàn)其目標。與本我相反,超我是代表人格中良知和道德的部分,維持著我們的道德感和禁忌。自我就像一個調(diào)解人,在本我和超我之間斡旋,平衡兩者的關系,保持個體的人格平衡。一旦自我陷入某種困境,失去平衡,無法同時滿足本我和超我,它就會采取某種策略來緩解個體的焦慮,這些策略被稱為防御機制。
防御機制的概念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當自我因外界的人或環(huán)境而感到強烈的焦慮或內(nèi)疚時,所有這些焦慮都會在無意識中激活自我防衛(wèi)機制,通過扭曲事實的方式來緩解或消除痛苦,從而保護自我。弗洛伊德的女兒安娜·弗洛伊德在她的著作《自我與防御機制》中將自我防御機制系統(tǒng)化。她提出:每個人,無論正?;蛏窠?jīng)質,都會在他的行為或說話中采用某種自衛(wèi)機制。防御機制包括壓抑、否定、轉移和投射等方式。
二、弗蘭克的人格結構
弗蘭克的本我——即最基本的欲望是“活著”。四歲時,弗蘭克全家被白人趕出家鄉(xiāng),歷盡艱辛來到蓮花鎮(zhèn),寄宿在爺爺家,在這個小小的黑人社區(qū)里,由于父母忙于生計,弗蘭克和妹妹茜受盡了繼祖母和爺爺?shù)呐按?。居無定所、食不果腹的日子讓少年時的弗蘭克對于自己和妹妹的生存問題有了深深的憂慮,也恨透了蓮花鎮(zhèn)這個地方。
弗蘭克的超我是“像人一樣地活著”。小說以弗蘭克的內(nèi)心獨白開始:“它們像人一樣站了起來。我們看到了它們,它們站著,像人一樣?!?這是弗蘭克和妹妹茜小時候到野外探險時候看到的兩匹馬的樣子,他們同時也無意中窺視到一個垂死的黑人被殘忍地活埋的畫面。關于那個被埋的黑人的記憶從未從弗蘭克的腦海中消失,但他對此否認。他說自己只記得那些馬。它們是如此美麗。它們像人一樣地站著。
然而,外部環(huán)境不允許他實現(xiàn)他的超我。這是一個種族主義盛行、白人文化統(tǒng)治的社會。白人可以把黑人趕出他們的土地,殺死他們,而法律卻名存實亡。此外,弗蘭克從朝鮮戰(zhàn)場回來后的情節(jié)中多次提到了種族隔離:車上設黑人專座,黑人只能住特定的旅店,黑人拒入衛(wèi)生間,地產(chǎn)商拒絕賣房子給黑人。弗蘭克面臨著兩難的境地:一方面,本我試圖生存,而另一方面,超我敦促弗蘭克尋求男子氣概,“像人一樣”有尊嚴、體面地活著。然而,現(xiàn)實環(huán)境阻礙了超我的實現(xiàn)。因此,自我試圖找到一種平衡。最終三中心智達成妥協(xié):弗蘭克決定參軍入伍尋找機會。
然而,弗蘭克的本我在戰(zhàn)場上受到威脅。首先,朝鮮戰(zhàn)場寒冷惡劣的生活環(huán)境下,本我的生存動力絲毫不亞于弗蘭克四歲時被迫在酷暑中遷徙。其次,是他的兩個最好的朋友的死亡。絕望地看著兩名摯友在自己面前死去,弗蘭克悲痛欲絕,但同時也意識到下一個身首異處的有可能就是自己。因此,生死存亡問題打亂了弗蘭克內(nèi)心的能量分配。正如加爾文·霍爾所說“如果大部分能量被超我控制,他的行為將是說教的。如果它是由自我控制的,他的行為將是現(xiàn)實的。如果它被本我所控制,本我是所有精神能量的來源,他的行為將是沖動的。因此,弗蘭克后來的行為完全是由他的本我所決定的,完全忽視了他的超我——“像人一樣體面地活著”。曾經(jīng)殺了敵人都會緊張的弗蘭克變得魯莽瘋狂,血腥味也不再讓他惡心,反而讓他有了食欲。后來,他瞄準了來營地附近尋找食物的女孩,扣動了扳機。
三、弗蘭克的防御機制
1、壓抑
在戰(zhàn)場上經(jīng)歷極端殘忍的屠殺,弗蘭克本我、自我和超我失去平衡, 這是他在戰(zhàn)場上無情屠殺的根源。自我也從而陷入困境,感到焦慮、痛苦或折磨。為了從這樣的困境中解脫出來,釋放痛苦,弗蘭克的自我采用防御機制——壓抑,它可以“迫使危險的記憶、想法或知覺脫離意識,并設置障礙以防任何形式的溢出”。弗蘭克退伍后被無盡的噩夢困擾,無法擺脫夢靨里的血腥戰(zhàn)場和斷肢殘臂。直到小說最后兩章弗蘭克才坦白,他只是想以日夜悼念故友的方式來掩蓋他因殺害無辜的朝鮮女孩帶來的內(nèi)疚和羞愧。
在戰(zhàn)場上,弗蘭克的本我沖動幾乎完全控制了他的行為時,他槍殺了女孩。隨后,自我被他的超我懲罰,因為他不人道的行為違背了他超我的追求。弗蘭克希望能像幼時看到的駿馬一樣“像人一樣地活著”,但是槍殺女孩的行為跟當初把他們趕出家鄉(xiāng)的白人劊子手又有什么差別呢。因此,為減輕個體的痛苦,自我采取壓抑作為一種防御機制,整整一年,殺死朝鮮女孩的記憶被弗蘭克壓抑,試圖通過否認或偽造能對自我的安全構成威脅的存在,來消除客觀的、神經(jīng)質的或道德上的焦慮。
卡爾文·霍爾認為,“壓抑作用于創(chuàng)傷性記憶或與創(chuàng)傷性經(jīng)歷相關的記憶”。兩名摯友戰(zhàn)死沙場對弗蘭克來說無疑是痛苦的打擊,但女孩的死帶給他更多的是內(nèi)疚和羞愧。因此,他的自我選擇壓抑關于殺害女孩的記憶,取而代之的是日夜為死去的朋友哀悼,這是一個高尚而崇高的理由。對弗蘭克而言,這種壓抑并沒有成功地阻止自我受到超我的懲罰,也沒有讓他免于對自己的殘忍感到羞恥和遺憾,更沒有讓他免于對自己違反道德的行為感到內(nèi)疚。
2、否認和投射
除此之外,弗蘭克的自我也利用了防御機制的其他方法——否認和投射。根據(jù)精神分析學,否認是自我無意識地利用來否定痛苦事實的一種防御機制,就好像不承認它不會給個體帶來痛苦一樣。在整部小說中,朝鮮女孩直到最后才被提及。弗蘭克沖動殺人的行為受到了超我的懲罰。為了緩解這種不適,弗蘭克的自我利用一種稱為投射的防御機制來否認事實。他編造故事,稱是另一名士兵射殺了女孩,將其歸咎于他人。直到最后得知妹妹茜因白人醫(yī)生在其身上試驗致無法生育,他才在獨白中承認了事實:
茜告訴我,她看到一個小女孩在屋子里笑,在空中笑,在云端笑。它擊中了我。也許那個小女孩不是在等著她出生。也許它已經(jīng)死了,等著我來告訴它怎么死的。我朝那個朝鮮女孩臉上開了一槍…
因此,弗蘭克的自我采用了否認和投射讓殺死女孩的創(chuàng)傷記憶隱藏起來,用緬懷故友的記憶加以掩蓋,以減輕自我痛苦和內(nèi)疚。然而,盡管他的自我已經(jīng)消耗了所有的能量來防御,他并沒有成功地真正控制他的焦慮和罪惡感,弗蘭克仍然被過去的恐怖所困擾,無法振作開始新生活。
3、轉移
弗蘭克的覺醒始于他前去救妹妹茜的途中,同時他也從過去的罪惡中拯救自己,實現(xiàn)救贖,恢復了內(nèi)心平靜。雖然弗蘭克壓抑并投射了殺害女孩的記憶,但那些恐怖場景反復出現(xiàn)在他的夢中, 紅色成了他的禁忌,宴會上女孩的微笑令他失控… …當弗蘭克得知妹妹茜病重的時候,他那備受煎熬的自我采取了另一種防御機制——轉移,將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妹妹身上,把自己從痛苦和焦慮中解脫出來。弗蘭克利用轉移機制,將自己對朝鮮女孩的情感轉移到茜身上,并希望通過挽救茜來彌補自己過去的錯誤。
前往救茜的途中,隨著弗蘭克開始直面事實,他的精神狀態(tài)也逐漸改善。那些記憶雖然強大,卻再也無法將他壓垮,也無法將他拋入令人麻痹的絕望之中。他能回憶起每一個細節(jié),每一個悲傷,而不需要酒精來穩(wěn)定他。甚至在白人醫(yī)生家救茜的過程中,他也沒有屈服于本我的沖動,用毆打暴力的方式為妹妹解恨,而是壓抑著自己的憤怒,以一種高尚和男子漢的方式宣告茜的存在。轉移的運用賦予了弗蘭克巨大的力量,將他對朝鮮女孩的愧疚和焦慮轉化為對茜的愛,也賦予了他自己的勇氣,直面過去,返回家園。
本文運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和自我防御機制對主人公弗蘭克的心理狀態(tài)及其康復過程進行了分析,同時還揭示了導致弗蘭克精神問題的嚴酷社會環(huán)境和黑人殘酷的生存狀況。當被社會邊緣化的時候,活下來已經(jīng)不易,更不用說“像人一樣”有尊嚴地活著。弗蘭克的本我和超我的失衡導致自己犯下了錯,內(nèi)心不斷地懲罰自己。然而他的自我在不停地采用防御機制進行補救,最終,在前去拯救病重的妹妹途中,他也從過去的錯誤行為中拯救了自己,得到了救贖,最終也尋回了自己真正的家。
參考文獻:
[1] Berg, Henk de. Freuds Theory and Its Use in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 New York: Camden House, 2003.
[2] Hall, Calvin S. A Premier of Freudian Psychology. Ohio: The World Publishing Company, 1954.
[3] Morrison, Toni. Home.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2012.
[4]馬曉輝.《安娜·弗洛伊德心理健康思想解析》[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年。
[5]王寧.《文學與精神分析學》[M]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
[6]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自我與本我》,林塵譯[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年。
[7]王寧.《文學與精神分析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
[8]魏天真.一部小說和一門學說:把弗洛伊德掛起來[J].外國文學, 2004(4):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