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蔚,費松柏,田愛霞,丁祥武,胡艷艷
(1.湖北省鄖西縣人民醫(yī)院,十堰 442600;2.湖北文理學院附屬醫(yī)院/襄陽市中心醫(yī)院,襄陽 441021)
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是由非酒精及其他明確的肝損因素導致的,以彌漫性肝細胞脂肪變性、脂肪蓄積為主要病理特征的臨床綜合征[1]。近年來,由于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改善,飲食習慣及生活方式發(fā)生極大改變,NAFLD的發(fā)病率逐年升高,且年輕化趨勢明顯。有數(shù)據(jù)顯示,在國內成年人NAFLD的患病率為10%~30%,孩童或青少年的患病率約為2.6%[2-3]。NAFLD早期雖無明顯自覺癥狀,但若不加以控制,容易發(fā)展成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纖維化,甚至肝硬化;且NAFLD是導致糖尿病的獨立危險因素,明顯增加心腦血管疾病風險[4]。臨床上主要以保肝、降脂等藥物為主,但療效不甚理想,且增加肝臟負擔,長期服用易造成肝損傷[5]。
近年來,艾灸療法在改善NAFLD患者脅痛癥狀、降低肝酶指標等方面取得一定療效,展現(xiàn)出良好的應用前景[6]。熱敏灸是由江西省中醫(yī)院陳日新教授首先提出的一種新型中醫(yī)外治療法。熱敏灸是以艾灸熱敏腧穴、予飽和灸量為主要特點,增強艾灸溫通經(jīng)絡、溫補氣血之效,其臨床療效普遍優(yōu)于普通艾灸[7]。但目前針對熱敏灸治療NAFLD的臨床研究及相關機制探討尚屬空白。本研究采用熱敏灸聯(lián)合西藥治療NAFLD,觀察其療效并檢測血清脂多糖(lipopolysaccha- ride, LPS)、瘦素(leptin, LEP)水平變化,探討其可能作用機制。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鄖西縣人民醫(yī)院收治的70例NAFLD患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5例。試驗期間,對照組脫落 3例,觀察組脫落 2例。最終納入分析的,對照組32例,觀察組33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及病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中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診療指南(2010年修訂版)》[8]制定NAFLD診斷標準。①每周飲酒量折合酒精男性<140 g,女性<70 g;②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脂肪肝;③谷丙轉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 ALT)或谷草轉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持續(xù)升高半年以上;④腹部超聲或肝組織活檢符合診斷標準。
1.2.2 中醫(yī)辨證標準
參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西醫(y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9]制定痰瘀互結證的辨證標準。主癥為脅肋刺痛或鈍痛,脅下痞塊,體胖;次癥為胸脘痞滿,咯吐痰涎,納呆,四肢沉重,舌暗紅有瘀斑,舌體胖大邊有齒痕,苔膩,脈弦滑。
①符合上述 NAFLD的西醫(yī)診斷標準;②中醫(yī)辨證屬于痰瘀互結證;③年齡18~60歲;④2個月內未使用保肝、降脂等藥物;⑤自愿受試,知情同意者。
①酒精性肝病、慢性丙型肝炎、免疫性肝病等;②合并有嚴重的心血管、肺、腎等全身性疾病;③妊娠期、哺乳期婦女;④同時參與其他臨床研究者;⑤對試驗藥物過敏者。
①出現(xiàn)嚴重不良反應者;②主動提出退出試驗者;③未遵醫(yī)囑,擅自使用其他藥物者。
口服多烯磷脂酰膽堿膠囊(易善復,賽諾菲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9010),每次228 mg,每日3次;阿托伐他汀(輝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1408),每次20 mg,每日1次。連續(xù)服用8周。并囑患者低脂飲食、加強鍛煉、控制體質量。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予熱敏灸治療。取章門(右)、期門(右)、血海(雙)、豐隆(雙)。選用1.8 cm×20 cm的華佗牌純艾條(漢醫(yī)艾絨廠生產(chǎn))?;颊呷⊙雠P位,暴露穴位局部皮膚。醫(yī)生用點燃的艾條在上述穴位距離皮膚3~5 cm處施行溫和灸法,當患者感受到透熱、擴熱、傳熱、局部無熱遠部熱、非熱感覺等熱敏現(xiàn)象時,該處即為熱敏穴;找到熱敏穴后,醫(yī)者再對該點施行持續(xù)溫和灸法,以熱敏現(xiàn)象消失為度,每穴約10 min。重復上述步驟,依次灸完所選穴位。隔日1次,共治療8周。
于治療前、治療后抽取兩組患者的清晨空腹靜脈血10 mL。檢測下列各指標。
3.1.1 肝功能指標
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治療前后 ALT、AST水平。
3.1.2 血脂水平
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治療前后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水平。
3.1.3 血清LPS、LEP水平
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血清 LPS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測定血清LEP水平。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10]中相關療效標準。
顯效:臨床癥狀、體征基本消失,肝功能基本恢復正常,B超檢查脂肪肝從中、重度恢復至輕度或正常。
有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肝功能好轉,B超檢查脂肪肝從中、重度恢復至輕、中度。
無效:癥狀、體征、肝功能及B超檢查無明顯改善。
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比較用卡方檢驗。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自身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用成組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4.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對照組總有效率為 71.9%(23/32),觀察組總有效率為 93.9%(31/33),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3.4.2 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比較
兩組治療前ALT、AST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治療后ALT、AST水平均明顯降低(P<0.05),觀察組ALT、AST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比較 (±s,U/L)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比較 (±s,U/L)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比較2)P<0.05
組別 例數(shù) 時間images/BZ_12_1776_1875_1833_1923.png images/BZ_12_2072_1875_2128_1923.png對照組 32 治療前 68.44±7.65 64.26±8.64治療后images/BZ_12_1904_2019_1923_2067.png44.70±4.88images/BZ_12_2200_2019_2219_2067.png49.44±5.77觀察組 33 治療前 67.99±7.19 68.02±8.43治療后images/BZ_12_1904_2163_1942_2211.png36.11±5.84images/BZ_12_2200_2163_2237_2211.png37.63±6.10
3.4.3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水平比較
兩組治療前TC、TG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治療后TC、TG水平均明顯降低(P<0.05),觀察組 TC、TG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水平比較 (±s,mmol/L)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水平比較 (±s,mmol/L)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比較2)P<0.05
組別 例數(shù) 時間images/BZ_12_1807_2739_1844_2787.png images/BZ_12_2088_2739_2126_2787.png對照組 32 治療前 5.76±0.99 3.21±0.24治療后images/BZ_12_1913_2883_1932_2932.png4.39±0.23images/BZ_12_2195_2883_2213_2932.png2.05±0.14觀察組 33 治療前 5.97±0.88 3.26±0.20治療后images/BZ_12_1913_3027_1951_3076.png3.03±0.17images/BZ_12_2195_3027_2232_3076.png1.19±0.15
3.4.4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LPS、LEP水平比較
兩組治療前血清LPS、LEP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血清LPS、LEP水平均明顯降低(P<0.05),觀察組血清LPS、LEP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5。
表5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LPS、LEP水平比較 (±s)
表5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LPS、LEP水平比較 (±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比較2)P<0.05
組別 例數(shù) 時間images/BZ_13_684_654_872_702.pngimages/BZ_13_965_654_1153_702.png對照組 32 治療前 18.04±3.23 9.87±0.96治療后images/BZ_13_866_798_884_846.png10.21±1.16images/BZ_13_1147_798_1166_846.png7.37±0.91觀察組 33 治療前 17.61±3.09 10.08±1.05治療后images/BZ_13_866_942_903_990.png7.95±1.32images/BZ_13_1147_942_1185_990.png4.11±0.67
試驗期間,對照組出現(xiàn)腹瀉3例,惡心2例;觀察組出現(xiàn)腹瀉1例,惡心1例。兩組不良反應均較輕微,未予特殊處理,皆可自行緩解。
根據(jù)非酒精性脂肪肝臨床表現(xiàn)及發(fā)病特點,其多屬中醫(yī)學“脅痛”“積聚”“痰濁”等范疇。本病早期無明顯自覺癥狀,其后多以右脅脹滿疼痛、納呆、胸脘痞悶、乏力、體胖等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其病位在肝,與脾、腎密切相關。本病病機多屬本虛標實。其中,脾失健運是發(fā)病根本,痰濁、血瘀為主要病理產(chǎn)物,二者貫穿疾病始終[11]。因此,痰瘀互結證是本病較為常見的證型,臨床多以健脾祛痰、化瘀散結為主要治則。
熱敏灸是由江西省中醫(yī)院陳日新教授首先提出的一種新型的中醫(yī)外治療法。陳日新教授認為,當機體處于亞健康或疾病狀態(tài)時,腧穴可發(fā)生熱敏化改變,此時艾灸相應腧穴會出現(xiàn)透熱、傳熱、擴熱、表面不熱深部熱、局部不熱遠部熱等特異熱敏現(xiàn)象[12]。熱敏灸強調激發(fā)熱敏灸感、經(jīng)氣傳感,講究“氣至而有效”,并施以飽和消敏灸量,以提高灸效。本研究選用章門、期門、血海、豐隆為主要灸穴。其中章門是脾之募穴、臟會,有健脾化痰之效,又為肝經(jīng)、膽經(jīng)交會穴,灸之可疏肝理氣、活血化瘀,且章門位于肝臟附近,可將熱敏灸之溫熱刺激直接作用于肝臟,加強其治療效應;期門是肝之募穴,又為脾經(jīng)、肝經(jīng)、陰維脈之交會穴,有疏肝健脾、理氣活血功效,且穴處脅肋部,主治胸脅脹痛;血海為足太陰脾經(jīng)穴位,養(yǎng)血活血,通補兼顧,是治療一切血癥的要穴;豐隆為胃經(jīng)絡穴,有健脾和胃、化痰降逆之效,主治痰濕諸癥。以上諸穴相配,共奏健脾益氣、祛痰散結、活血化瘀之功。本研究中,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治療后ALT、AST水平均明顯降低,且觀察組ALT、AST水平低于對照組;兩組治療后TC、TG水平均明顯降低,觀察組TC、TG水平低于對照組。這表明熱敏灸聯(lián)合西藥治療NAFLD可有效緩解患者臨床癥狀,保護肝功能,降低血脂水平,臨床療效優(yōu)于單用西藥治療。
NAFLD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目前比較公認的是“二次打擊學說”。其中,“第一次打擊”是指由于胰島素抵抗導致脂肪過度囤積,且在胰島素、游離脂肪酸水平增高后,肝細胞易遭受氧化作用?!暗诙未驌簟敝饕侵秆趸瘧?、脂質過氧化。肝內活性氧增加,導致氧應激產(chǎn)生,使活性氧與膜磷脂不飽和脂肪酸起過氧化反應,形成脂質過氧化物,后者導致炎癥、壞死、纖維化[13-14]。
近年的研究表明,LPS、LEP在NAFLD發(fā)生和進展中有重要作用。LPS是內毒素核心成分。多數(shù)肥胖或NAFLD患者存在小腸細菌過度生長現(xiàn)象,導致腸道內LPS生成增多。LPS可損傷腸上皮細胞線粒體、溶酶體,致腸黏膜、腸道屏障受損,使其通透性增加。因此,肥胖或 NAFLD患者多存在血清 LPS水平增高現(xiàn)象[15-16]。血清LPS進入肝臟后,被Kupffer細胞或Toll樣受體識別,釋放大量細胞因子,發(fā)生炎性免疫反應,導致肝臟發(fā)生病理損害。LPS還可引起機體代謝障礙,促進脂肪消耗,使血清游離脂肪酸升高,進一步加重炎癥反應、胰島素抵抗等,促進NAFLD病情進展[17]。LEP是脂肪組織分泌的一種多肽類激素[18-19]。在病理狀態(tài)下,胰島素抵抗,對LEP敏感性下降,出現(xiàn)血清胰島素、瘦素水平明顯增高的情況。高瘦素水平促使肝臟內的脂肪囤積,增加肝內脂肪酸,引起脂肪肝;又通過促進細胞外基質分泌、合成,加快肝臟纖維化進程[20-21]。且 LEP被認為是發(fā)生胰島素抵抗的重要因素[22-23],NAFLD患者血清LEP水平明顯升高[24]。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后血清LPS、LEP水平明顯降低,且低于對照組。這表明熱敏灸可有效降低 NAFLD患者血清LPS、LEP水平;熱敏灸聯(lián)合西藥治療NAFLD療效顯著,其作用機制可能與此有關。
綜上所述,熱敏灸聯(lián)合西藥治療 NAFLD臨床療效確切,可明顯緩解其臨床癥狀,保護肝功能,降低血脂水平,這可能與其下調患者血清LPS、LEP水平相關。但由于條件有限,本研究仍存在樣本量不足、未進行隨訪等不足。今后需在這些方面進行改善,設計大樣本、多中心的隨機對照試驗,將熱敏灸與常規(guī)艾灸做療效對比,并延長隨訪時間分析其遠期療效,以增強研究結果的可靠性,促進其臨床推廣。